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一節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龍樹依空而顯示中道,即八不緣起。其中,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緣起,即使解說不同,因爲《阿含經》有明顯的教證,聲聞學者還易于接受。唯對于不生不滅的緣起,不免有點難于信受。 八不緣起:不常不斷、不一不異跟不來不去。解釋的部份雖然與南傳有一點不大一樣。但是在《阿含經》中都可以找到證明。所以,即使聲聞學者不太同意也不敢反對,爲什麼?因爲有教證!但是,對于不生不滅的緣起呀,就不能信受了,這個就是重點所在噢!我們今天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很多問題都解決了,這很重要的。因此,這就形成了大乘教學的特色,成爲不共聲聞的地方。如果說大乘有不共法,不是其它不共法,真正的不共是在這個地方!不生不滅──八不的緣起,聲聞學者中,上座系的薩婆多部,是不承認的。部派佛教的薩婆多部——就是“叁世實有論”,認爲叁世是實有的,不生不滅怎麼可能?過去是實在的,現在也是實在的,未來也是實有的,怎麼可能是不生不滅呢?是生生滅滅的!不可能是不生不滅的!不承認不生不滅的說法。
進步些的經部師,也有緣起的不生不滅說,但他們是依「唯法因果,實無作用」的見地說,還不是大乘學者說緣起不生不滅的本義。經部師是比較進步了,也談到緣起的不生不滅,但是談的內容跟大乘學者講的本意還是不一樣的。大衆部說緣起是無爲法,因爲緣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大衆部啊,說緣起法是無爲法,爲什麼說是無爲法?不管有沒有佛陀出世人間啊,這個緣起法的法性都是就這樣的、常住于法界的、是不變的。他們說緣起常住,不生不滅,而把緣起作爲離開事相的理性看,也與大乘不同。
注意哦,這一點大家也要清楚哦!他們認爲緣起法只是一個理則。不管有沒有佛陀出世在人間。人間所有萬法的生滅、現象的變化,都還是照著緣起的法則在變化,所以他認爲這是緣起的理性。我們講法性,他認爲離開事相以外有一個理性存在,這個理性跟事相是分開的。這樣跟大乘法一樣不一樣?是不一樣的!爲什麼?(大乘法)講無爲法,是有爲生滅的否定,看到的是本質真像,所以說是無爲,不是離開有爲有無爲。那麼現象也是一樣,現象看起來是生滅的。了解生滅的非實,所以說本來就不生滅,是在否定實有的生滅,不是離開生滅法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理性的存在。如果有爲法是有爲法, 無爲法是無爲法,它是分開的話,有爲法永遠不能體證到無爲法,這樣是分割的。
關于這些,清辨的《般若燈論》,曾經說到。依中觀者說,緣起不生不滅,是說緣起即是不生不滅的,這緣起寂滅性即是中道。照中觀者的看法,講緣起、講現象呀,其實本身就是不生不滅了。這個對小乘聲聞衆來講是不可思議的。緣起現象是流轉的,流轉是生滅變化,怎麼是不生不滅的
(他們認爲)要離開生滅才有不生不滅! 但是,大乘法不是(這樣講)哦,說緣起本來就是不生不滅,這個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緣起的生滅就表示實有性的不可得嘛!遷流變化、無常,無常就是講常不可以得嘛!那麼生滅是實在的嗎?如果知道生跟滅都是緣起、刹那刹那不住的,生非實滅也非實,就能體證到必歸于滅的寂滅性。所以大乘說緣起即是“不生不滅”,是因爲緣起的寂滅性,這句話要明白。不是在看緣起的生滅相,而是寂滅性!所以緣起的寂滅性本身就是中道。
佛陀正覺緣起而成佛,在此;聲聞的證入無爲無生,也在此。不管是佛陀也好,阿羅漢也好,他們體證的無爲、無生,其實同樣是在這個地方。 這緣起的不生不滅,本是佛法的根本深義,叁乘所共證的;這就是我們最難體會的地方了!我們看到現象遷流變化、刹那不住,所以說它是生生滅滅。但是大乘的深觀,就在緣起的生滅中,看到生滅的不可得——實性的不可得,契入的是寂滅法性!注意聽哦!所以在生滅的當下,體證的是“不生不滅”的寂滅法性。這個才是佛法的根本的深意哦!也是叁乘聖者所共證。(他們)從凡入聖體會的就是這個。
但在佛教教義開展的過程中,成爲大乘學者特別發揮的深義,形式上成爲大乘的不共之學。這個重點,我們要詳細的講一講,大家會體會深刻一點。我們從叁法印來講:無常、無我、寂滅涅槃。聲聞學者重無常,從無常、一切法的遷流變化之中,體證到常不可得。沒有一個常住永恒的!常不可得,就是在講我不可得。所以從無常體證無我,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這個就是破常(見)跟破我(見)。知道無常也無我,對一切法就不執取、不染著,爲什麼?
因爲它非實有,刹那刹那變化的,沒有一物你能夠把握的,沒有一物你能執取的,沒有一物你能永遠把握而不失去的。如果是這樣子,你對一切法自然就不會執著、愛取啦!會放下啦!一放下執著,身心體證的就是寂滅涅槃。從生生滅滅的否定,放下一切欲求去證入的就是涅槃的境界。過程就是從現象去了解它的非實,破除它的常住性、永恒性,體證到沒有一個永恒、沒有一個不變的,常是不可得的。衆生會染著、會造業,因爲,(他認爲)一切法是實在的。今天知道一切法是刹那不住,沒有一法永恒存在的,你還會愛染執著嗎?從外在的現象來講就是這樣的。從內在身心來看,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永恒的受者跟作者,找不到,感覺是虛幻的。現在喜歡的,下午也許你會生氣。現在覺得很美的,也許下午你會討厭。那個受是永恒嗎?但是我們今天被這個受迷惑了!都在爭取那個我喜歡的、我要的。請問:你能喜歡多久?保持多久?——也知道內在那個“受”是騙我們的東西,被那個受欺騙很久了。明白內在受的虛幻性了,也就不會執著在我要、我所,我得,我喜歡,沒有這些問題,才能遠離愛染。內外都不執取了,擾動的條件自然就沒有,顛倒執取的條件就沒有,自然就寂滅涅槃,跟法相應。這個就是叁法印的部分。
但是,聲聞學者重的是無常,從現象的生滅來看,人間確實是生滅的。從生滅去厭離它。但是,注意哦!大乘學者不同在哪裏?直接契入涅槃寂滅法性,這一點就是跟聲聞不同!聲聞要透過無常生滅的現象來了解,有的反而認爲無常的生滅現象是實在的,有實在的生、實在的滅。那麼大乘學者直接契入的是法性空寂!緣起即是條件的組合,就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體,雖然看起來現象是生滅的,其實生滅現象的當下是如幻的、非實的、無自性的。當下體證的不是生滅的相,而是寂滅的性。注意哦!這個就是大乘跟聲聞法不同的地方!
但是,以世俗的衆生來講,現象我們容易産生實在感。我今天用功觀察萬法,有所緣比較容易專注,比較容易了解,有個觀察對象。(比如)身心起變化,覺得有在變化,我現在覺得有進步,一點一滴的感受,好像有實在感,比較容易滿足。直接要契入空性很難!生滅的當下就知道它的寂滅性而(體證)不生不滅,這個是很困難的。其實,這一點就變成我們大乘佛法的特色,注意聽哦,就在這裏!
大乘會批評聲聞,說他只是破我空,不破法空,因爲認爲生滅相是實在的。薩婆多部認爲過去是實在,現在實在,未來還實在,叁世實有!比較進步的(經部)“過未無體,現在實有”,還是認爲現在是實在的,那個實在感的影子還是去不掉,這個就是大乘在批評的地方——我空法有!但是,大乘是必竟空,連法都要空掉,不能以爲有任何一個實在的法!不同就這裏。
一般聲聞學者以爲緣起是無常生滅的,現在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維摩經卷上),這似乎不同,成爲一般聲聞學者與大乘學者論诤的焦點。然依釋迦創開的佛法說,生滅與不生滅,本來一致。
這個就是不共的!聲聞學者講緣起:一切法在遷流不停嘛,是生生滅滅的,今天大乘學者說緣起就是不生不滅,哇!這個不能接受!所以導師啊就點出重點!真正佛法裏面的深意啊,生滅跟不生滅本來是一致的哦!是不二的!也就是生滅是相,不生不滅是性!現象上現出生滅,而本質上呢?緣起就是不生滅.就表示實生實滅的否定啦!“不生不滅”在小乘認爲是實在,有個涅槃的本體,叫無爲法,跟有爲法是分開的。大乘不是這樣講,有爲不離無爲,無爲不離有爲,不能離開有爲談無爲,它不是兩個。所以生滅即是“不生不滅”!不是說 生滅是生滅,“不生不滅”是“不生不滅”哦!如果,生滅是一個,“不生不滅”是另一個,那麼“生滅”永遠不能到達“不生不滅”,這樣知道意思了。其實,生滅是現象,不生不滅是它的本質,了解了,原來生滅就是不生不滅,這樣子的話,就能了解大乘的深意!
所以談到空啊,這些根本(的法義)如果不懂,你要了解空義是很難的,真正的空義是講不二、離兩邊哪!生滅跟不生滅名兩邊。不二的時候名中道,這個就是《中論》的講法。注意聽哦!如果明白了這個!我們現在活在人間就是在現象中,是不是?現象的本身顯現的就是生滅。如果認爲生滅跟不生不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等到這個生滅——死了以後,才可能體證到“不生不滅”是不是?如果明白生滅的本質就是不生不滅,活著的當下就能體證涅槃,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的哦!如果明白生滅的真相就是不生不滅的話,要不要厭離我們的身心、人間萬法到一個很清靜的地方去,需不需要?注意聽哦!這個觀念很重要哦!佛陀的時代,他的弟子證阿羅漢很簡單的。他們有沒有說死後到哪裏去?有沒有講這個問題?沒有!爲什麼?他們當下就能涅槃寂靜,當下就能體證解脫!但是今天如果把“生滅”跟“不生滅”分爲完全隔開的兩邊不同的。“無爲法”跟“有爲法”是完全不同…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