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一節 緣起
『中論』說∶「因緣(即緣起)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十二門論』說∶「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緣起,所以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所以是寂滅的。「緣起自性空」,實爲中觀的根本論題,根本觀法,根本的法則。這一章就是把中觀的內容:(1)根本主要的論題是什麼?如果說以觀照的部分來講,(2)根本的觀法是什麼?(3)要探討根本的法則是什麼?這叁個主題都是在這個論題裏面來探討。
開始的時候就以《中論》中因緣的偈子來展示所謂緣起。第一句話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緣起法本身就是空,這是第一個我們要明白的。“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緣起的是空,空就是寂滅性,這個論題第一個就襯托出來。從《十二門論》來說,“因緣所生法,即是無自性”,多一個無自性。這加起來就是“因緣所生法”就是空、就是寂滅性、就是無自性。所以,統合起來,緣起法就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也就是空,所以是空就是寂滅的。這個連貫起來就襯托出緣起法的內容,就是在談自性空,寂滅性。大家先把這個觀念建立好了,就知道《中觀》的論題是談什麼,就很快就相應了。
緣起、自性、空,到底是什麼意義呢?佛法以有情的生死相續及還滅爲中心,所以經中說到緣起,總是這樣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佛法所展示的內容,其實,針對的就是我們有情的生死相續,還有還滅這兩個主題。爲什麼要研究佛法?就是關系到我們有情的自身生死的問題!爲什麼會生死相續?如何才能還滅解脫?問題其實都不離開有情——我們本身的問題!所以,既然要講生死相續的一面,又要理解還滅解脫的一面,那就談到緣起了。因爲緣起的重點就在展示這個問題,緣起的偈子就講:“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畏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這就是生死流轉的這一邊。因爲有某一個因,所以才會産生後面的問題。無明緣行,最後呢?純大苦聚!就是讓我們知道生死流轉相續的一邊是爲什麼?
緣起,第一個要讓我們明白的,是找到因與果的必然性,必然理則。所以,緣起相生相續的一邊,就是讓我們找到生死的原因;另一面呢?就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了行就滅,純大苦聚也就滅”。就是讓我們明白緣起的另一邊,也是因緣還滅的必然性!只要把“因”取消了,後面相續的原因就不會相續了,就變成了還滅,就是不再生死相續了。所以,緣起兩邊都要明白:一邊是生死的流轉的原因“此有故彼有”;一邊是如何去掉這些生死的原因,而達入涅槃而解脫。
從這個地方就知道,學佛的目的是爲了要解脫生死。今天如果不懂得這個緣起的法則,我們找不到生死的正確原因是什麼,就沒有一個下手處,找不到正確的下手處,找不到真正的生死的因緣,就不可能解脫了。所以,緣起法就是從緣起的兩邊來了解,這個就是它的內容。
『阿含經』說緣起,雖多從有情的流轉還滅說,實則器世間也還是緣起的。
尤其是《雜阿含》談緣起,大部分都是在我們有情生命的當下來談,都是講流轉跟還滅。但是,這裏要明白的是:緣起法則不只是在有情的生命可以講,即使是器世間外面的山河大地,一切萬法也還是不離緣起的法則。 阿毗達磨論中說四種緣起,即通于有情及器世間。部派佛教的論,就是阿毗達磨論。談到四種緣起,其實就是涵蓋有情跟萬法的器世間,都包容在內了。『十二門論』也說內緣起與外緣起∶內緣起,即無明緣行等十二支;這個就是講我們身心的緣起,十二緣起的內容。
外緣起,即如以泥土、輪繩、陶工等而成瓶。這個就講外面的器世間了,講其它的一切法,這個跟我們講內六處跟外六處差不多意思了。
可知緣起法,是通于有情無情的。依『智論』說∶不但內外的有爲法是緣起的,因待有爲而施設無爲,無爲也是緣起的。這樣,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一切是緣起的存在;離卻緣起,一切無從安立。以《大智度論》來說,不但是內外的有爲法,包括跟有爲法相對的無爲法還是施設的,這個施設的無爲法還是緣起的。也就是沒有有爲,就沒有無爲,這還是相對而有的。有爲法就是無爲法的“因”,所以還是緣起的。我們把它結論起來:只要是存在的,有因果法則的,講事、講理的,其實都是緣起的存在,離卻緣起一切無從安立。今天要認識萬法,成立萬法,說一切法,都要從緣起的立場去安立的,沒有緣起一切都沒有辦法安立。
緣起爲佛法最主要的術語。從經義的通貫生滅及不生滅,依學派間的種種異說,今總括爲叁點來說明∶緣起這兩個字啊!是我們佛法裏面最主要的術語,我們從經論上去了解它的意義,貫通了什麼?——生滅跟不生滅,生生滅滅就是因緣的流轉面,相續生滅的流轉面;那不生不滅呢?就是它的寂滅、還滅麼!所以,真正的緣起法,是貫穿有爲、貫穿無爲,貫穿生滅跟不生滅的。問題是,我們大乘佛法的學派之間,有著種種的異說、不同的說法,導師就把這些說法歸納起來,就把這個緣起歸納爲叁個重點:
一、相關的因待性∶起是生起,緣是果法生起所因待apeks!ya的。約從緣所生起的果法說,即緣生;因待性,這個就是它的重點!“起”就是表示已經生出來了;“緣”是什麼?要生起這個果法,一定要有它的條件——緣;所生法就是已經生起的法,也就是我們講的果、現象了,這個叫緣生。也就是從緣生起的果法,這個叫緣生。約從果起所因待的因緣說,即緣起。這個果法怎麼會生起來?因爲有它的必須的必然理則,這個所“待”的因緣的這個理則就叫緣起。
薩婆多部等以緣起爲因,也有他的見地。但他們關于緣起的解說,專作事相的辨析,考察無明等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忽略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不免有所偏失!這是導師研究的一種批論。薩婆多部是一切有部了,當然也不能離開緣起來論法,他們重點是在把緣起當作因,當然這個是有他的意義了。今天沒有緣起的條件不可能生起一切法,問題是他們注重的都是在事相上的,從現象、事相來分析的。每一個緣起的內容,他就把它分成“自相,共相,因相,果相”,把它分析得很清楚。但是,主要的是緣起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這個因待性他忽略了。
克實的說∶此有故彼有二句,是緣起的主要定義;無明緣行等,是緣起的必然序列,也是舉例以說明其內容。惟有在緣能起果中,把握緣起相關的因待性,才能深入緣起,以及悟入緣起法性的空寂。其實最主要的是什麼?緣起的必然序列!比如講十二緣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愛,愛緣取,取緣有,這有一個必然的一個相依相待的關系,而且有它的必然序列,一定是這樣子的,這個叫必然性。
所以,緣起約因緣的生果作用說,但更重在爲一切存在的因待性。因爲這些緣能起果,爲什麼能起果?因爲有因待性、有必然性!這個因待性跟必然性,就是主要體會的地方。因爲有這個因待性有這個必然性,才能了解彼此之間的因果的法則,原來是這樣子。也因爲這樣,才能夠還滅而去體證到所謂的寂滅法性,或者是法性空寂麼,不然的話緣起的重點就沒有把握了,我們不是在分析事相而已,所以這裏就談了:
若用抽象的公式來說,緣起即是「此故彼」。此與彼,泛指因與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法而如此的,此爲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彼此間即構成因果系。如果找到了它必然如此的因待性,才能成爲真正因果法則的因果系。例如推究如何而有觸 ──感覺,即知依于六入──引發心理作用的生理機構而有的;六入對于觸,有著此有彼可有,此無彼必無的必然關系,即成因果。
今天爲什麼會有觸的感受?因爲有六入!就是六根。因爲六根能引發心裏作用,這個功能是必然如此的。所以,依六入而“觸”産生了,因爲有“這個”才有“那個”的必然性。如果六入不能産生觸,那就不叫必然了,今天要有觸,一定要依六入,沒有六入不可能産生觸。所以,這個有一個必然性。這個此跟彼,才能産生必然的關系,六入跟觸就産生了因果的關系,一個是條件、原因;一個就是産生的結果,這個是舉例來說。爲什麼一定要探討這個必然性,沒有這個必然性的話,不是必然的就不一定叫因果。
但緣起的含義極廣,不單是從緣而生起,也還是從緣而滅無,這又可以分爲兩點說∶一般來講探討緣起法,就像這個薩婆多部,他們重視的是生滅相續的這一邊,萬法因緣成立流轉相續的這一邊。所以,分析它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都注重在生滅現象上的分析。其實,緣起法最主要的是還滅的這一邊,一般人都忽視了,這個才是重點!因爲,從相生相續的一邊才能看出條件的內容,主要條件是什麼?也就是剛剛講的,找出它的必然性、必然理則、必然序列。既然從“此有故彼有”,那就知道“此無故彼無”麼,重點就在這裏。
今天如果不是抓住這個重點,請問:我們怎麼修行?比如說現在了解了會生起的原因,尤其是痛苦煩惱、恐懼、顛倒執著生起的原因,從此故彼的必然性就知道:原來是從這個原因而有的!這樣要修行才能夠有下手處啊!爲什麼?此無故彼無!把那個原因消失了,我們就解脫了,這個道理是不是很重要!所以說一般人看到生滅的現象,就被這個生滅現象的實有感而迷惑了,就以爲就是這樣實有的生滅,忽略了就…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