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P14

  ..續本文上一頁裏面本來就有的,那麼就要舉證。

  『雜阿含』(九二六經)說∶迦旃延入真實──勝義禅時,不取一切相而入禅。

  我們上【雜阿含】的時候,就上過這一經;勝義禅,不取一切相,地水火風,青紅赤白,一切萬法隨某一項而入禅的那個不是真實禅,是不取一切相不著一切相,那個才叫真實禅。

  別譯又說∶「但以假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真實義品」引此以爲離言法性的教證,焉能說聲聞法無此?

  導師就找這個證據。唯識學者認爲,因緣所生的法有種種的名、種種的義,從種種名、種種義的假名施設來看說它空寂,這個是可以的,甚至于由于這樣來引證,叫做離言自性。離言法性,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圓成實了。如果是這樣,《阿含經》裏面就有了,怎麼能講聲聞法沒有這樣的法呢?

  由此可知,認識上不執取種種相的空,也是共小乘的。

  從認識論上來看,不執取一切的相而達到空,其實在小乘法《阿含經》裏面就有了,就是這個勝義禅!勝義禅是不執著一切相而叫禅的,不根據青紅赤白;不根據地水火風;不根據一切相,也就是對一切相都不執取,這個叫入真實禅。不執一切相不就是離言的空相嗎?怎麼講沒有呢?聲聞法沒有嗎?導師就舉這一經來點出來!所以,唯識學者的這一種看法,其實在《阿含經》裏面都有的,表示講的不共,其實哪裏不共?早就有了!

  依緣起因果法以明無自性空,與『攝論』叁說不同。緣生即無自性,自性不可得即是空;

  《攝論》講的叁種說法,其實,照因果的緣起法來講,當體去明白它的空無自性,跟《攝論》講的叁種都不一樣。只要因緣所生的法,當下就是無自性,注意喲!如果執著一切法有自性,所以要破自性見。如果知道緣起即無自性,從大乘的空觀就是自性不可得;說無常就是常不可得。這個是真相啊!既然自性不可得就是空。

  因爲無自性空,所以執有自性戲論爲顛倒,而如實正觀即不取諸相。

  今天執著有自性,一切法都是實在的;那種實在感、實有感、自性見,讓我們顛倒、愛染、執著。如果這個如實正觀以後,了解緣起當下即空非實,那個戲論執著還會在嗎?當下即離!所以,如實正觀即不取諸相,爲什麼能不取?相空就非實麼!非實還會執著嗎?如果確實了解自性不可得,就是見諸法實相了,還要離什麼?所以,如實正觀就是如實的了達當下的真相。

  入勝義禅時,不取一切相,這當然不離緣起因果而安立。

  今天能夠于一切法不住、不取、不貪,不住一切相,不是離開這個以外來觀空,就在一切法中觀察它的無自性而已。所以,從緣起的深觀中,正觀緣起當下,了解一切法的無自性,當下就離戲論執著。今天講大乘不共慧就是這樣,直接契入的就是涅槃實相,要注意聽!其實導師在講這些法,分析自性空跟他空,中觀跟唯識的時候,一再點到這個重點!只是,一般人沒有辦法了解他在點的是什麼?

  『般若經』曾說∶若有一法可得,諸佛菩薩應有罪過──有執著即是雜染不清淨法,也是『阿含』所說過的。

  《般若經》講一切法空,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以,如果有一法是實在的法,不變的法,永恒的法,這個叫有自性。如果有這樣的一法實在可以得到的話,那麼所有的諸佛菩薩都有罪過,爲什麼?因爲有執著,有實在感,那這樣子的執著實在感,就是雜染不清淨法,那諸佛菩薩怎麼會清淨自在呢?

  依緣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門;

  《阿含經》裏面講叁解脫門:空解脫門,其實,從緣起的因果法,因果的現象裏面,直接就明了一切法空,這個就是空門。

  不取一切相,是無相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方便不妨不同,而實則一悟一切悟,叁解脫門同緣一實相。

  什麼是一實相?諸法寂滅!注意聽啊!今天講空,怎麼個空法?一切緣起的因果當下無自性就名爲空!因爲緣起故。爲什麼不執著外面的一切相?因爲外面的一切相還是緣起的,還是無自性的,必歸于滅的,也是歸于空寂。了解了身心的造作,也是緣起的,還會執著實有的願嗎?你還能造作嗎?這個當下還是緣起、還是空寂的!這個空寂性就是實相。

  所以,講涅槃寂靜,實相就是空寂。不管是從空,無相,無願入手,叁解脫門看起來有次第。其實,叁解脫門所體會的都是同一個實相,這一實相就是我們大乘講的空性,也就是我們講的實相,一實相印就是這一印。那這一印跟叁解脫門完全一樣,一實相印就貫穿了叁法印,就在談這個。這一實相印,就是大乘不共慧。

  中觀以緣起無性的空門爲本,未嘗不說無相門。而唯識專從觀空以明「不如所取有」,不能即因果而明空,此即是二宗的不同。

  《中觀》從緣起的萬法現象,當下體證它的無性,當下體證的就是空,以這個爲根本。雖然當下講空,未嘗不說無相門,無相跟當下空哪裏有不同?都是從緣起空下手一樣的!唯識是從觀空的方式,不是當體即空,從緣起觀空的。是用觀空、修空觀、修禅定的方式,用這一種方式,就沒有辦法在因果的當下就明空。中觀跟唯識的不同就在這個地方。

  上明緣起無自性,都是爲了說明空的定義。龍樹論說到的地方很多,根本與其它的學派不同。

  所以,從緣起就了解無自性,這一部分說明空的方法,這種定義就是《中觀》龍樹常常用的,用的地方非常多,跟其它宗派不同的地方也就是這個特色。所以,如果了解《中觀》的特色是什麼,就在這緣起明空義,緣起明無自性,這個就是中觀的特色。

  所以不能望文生義,見了緣起、自性、空的名辭,就以爲是同歸一致的。

  緣起有緣起的內容,自性有自性的內容,空有空的內容,不要以爲緣起跟自性混在一起,就是一樣的。自性跟緣起怎麼會一樣?緣起的必非自性,自性的就不是靠緣起!所以,如果最後來個自性緣起,那就很好玩了,這就是不明法義麼。所以,我們不要望文生義,從文字上去解釋,以爲是一樣的,不是這樣子的。

  第四節 緣起自性空

  現在,把上面講的緣起、自性、空,總合起來說∶緣起與自性是絕對相反的,緣起的即無自性,自性的即非緣起。

  緣起就是要其它很多條件組合麼,絕對不是自成、自有的,不需要條件、不需要其它因緣來助成的。剛好相反,緣起的就是表示無自性,講自性的就必不是緣起的,這個很簡單就可以明白。

  一般的衆生,外道以及佛法中的其它各派,都是以自性爲根源而出發的。

  佛法的特質就是緣起無自性,佛法是緣起論!不是本體論,不是一元論;不是二元論,不是多元論;不是唯物論,不是唯心論,就是緣起論。談緣起就已經否定了自性的實有,所以講無常無我。

  一般的衆生跟外道,還有佛法中其它的某一些宗派,偏偏都是以自性爲根源來談法。這一點就是導師要我們明白的地方,今天佛教說與世不共、不同的,是其它的宗派、其它的外道不能解脫究竟的地方,只有佛教佛法才能究竟,是憑什麼?就是憑不共法的特色麼!與世不共的特質。如果都以自性爲出發點,跟外道都一樣了,那佛法還有什麼特色?

  而佛陀的所以與外道不同,即是「我說緣起」,「論因說因」。所以依中觀說,中觀可稱緣起宗,其它各派可稱爲自性宗。

  佛陀講的是談因論因。《中觀》最符合佛陀的教義,是以緣起來談無自性而明空的。所以中觀最符合緣起論的立場,所以導師就講,照中觀的說法,中觀可名爲緣起宗。這個就是導師分有宗跟空宗的不同,就在這裏。緣起宗就是空宗,其它的有宗就是自性宗,講自性實有的。

  也即是空有二宗的分別處。若以緣起與空合說,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二者不過是同一內容的兩種看法。

  佛教講空宗、講有宗憑什麼來分別?就是憑這自性跟無自性的差別來分別!所以空,其實就是在談緣起;緣起就是在展現空。聽起來名字是兩個,但是事實上的內容是一樣的,是同一內容兩種看法。

  兩種說法,也即是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們大家都誦《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空是什麼意思?在空宗就體會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今天不了解緣起的空,能不能達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沒有辦法?如果照唯識的思想,怎麼樣讓空變成色?色變成空?怎麼可能?色是有的,是不空的,空怎麼會是色呢?這個要怎麼解釋?今天如果不是站在緣起自性空的立場,怎麼能解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呢”?不只是“不異”喲,“即是”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比如,我們這個色身就是色法麼,“色即是空”,也就是說這個“色”的當體就是空,如果照緣起法當然知道,因爲是緣起的,是五蘊的組合。沒有實在性,沒有不變性,沒有永恒性,說它是空很合理。因爲無自性,沒有實性才能緣起萬法。這個身體還會變化、會變老,“由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樣才能緣起呀!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才能成立。

  如果不了解緣起法,不了解緣起即空、就是無實性,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怎麼解釋?怎麼解釋也解釋不通!所以《般若經》的精神,主要的就是這幾句話!跟中觀的空義是一致的。

  緣起與空是相順的,因爲緣起是無自性的緣起,緣起必達到畢竟空;若有自性,則不但不空,也不成爲緣起了。

  導師從這麼遠的探討,——從《阿含經》、從《阿毗壇》、部派佛教、到大乘的“空相應經”,到《中觀》的空義,這樣一路抉擇下來,我們應該越來越清楚了。爲什麼自性空跟他空不一樣?我們慢慢就明白了!如果有自性它就不會變了,是常麼。就變成不空了,沒辦法變空,空也不成立,那空不成,緣起法也不能作用。

  外人以爲空是沒有,是無,今說緣起即空,即誤以爲什麼也沒有了。

  衆生的誤解就是在這裏了。照空才能緣起的這個內容來看,不是否定什麼都沒有,正因爲空才能緣起有,空就是能有,所以…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