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八不
第一節 八事四對之解說
“龍樹的根本中論,開首以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的緣起開示中道。龍樹爲何以此緣起八不顯示中道?八不究竟含些甚麼意義”?
龍樹菩薩的《中論》最主要是要展現中道思想,他是從八不的緣起來顯示的。而導師的這個主題就是解說這八不的內容、意義及功能。
“要明了八不,先要知道所不的八事。這八者,是兩兩相對的,即分做四對∶ 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先說生與滅∶生滅,在佛法裏是重要的術語,叁法印的諸行無常,即依生滅而說明的”。
八不就是針對八件事情來否定它的真實性,“不”,是否定遮遣,從“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這四對的八件事情來分析而否定遮遣其實在性。
先說生滅:叁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其中第一個法印即“諸行無常”。“行”是遷流變化,從遷流中看出它是剎那剎那不停變化而生滅無常的,所以依生滅而說明無常,如果沒有生滅的現象,就無法看到它的無常變化,從無常知道它有生滅,所以重點就是在解決生滅的問題。
“此生與滅,或說爲有爲──諸行的四相∶生、住、異、滅。本無今有爲生,有而相續爲住,變化不居爲異,有而還無爲滅。如人的成胎爲生,從成胎到發育完成健在爲住,一天天的衰老爲異,臨終的死亡爲滅。或說爲叁有爲相∶生、異、滅。住相含攝在異中,因爲一切法都在不息的變化,沒有絕對的安住性,不過在生而未滅的當中,稱此相對的安定爲住。此安住即是變化不定的,所以或稱爲住異。或說生滅二相,依一般的事物相續看,可有生滅當中的住異相;若從心識的活動去體察,是「即生即滅」,竟無片刻的安定,只可說生滅”。
不管是從人或物體的外在現象來看,都可以用生、住、異、滅(或生、異、滅)來表達。如從我們的心靈現象來看,那就找不到住相和異相了,只有生與滅。導師點出了重點:觀察我們的心靈無法看到安住相,它是即生即滅而沒有片刻的安定,故無住相與異相,只能說生滅的現象。
“雖有此四種、叁種、二種的不同,然基本原則,都是說明諸法從生至滅與生了必歸于滅的過程,所以每以這基本的生滅說明無常”。
導師很清楚地解釋了生滅的內容。從一切法的現象來看,應該有四種現象――生、住、異、滅。因爲看起來從生到滅似乎還有一期的安定相,有住與異(變化)的過程。但從心靈上來看,安住(住相)變化(異相)就不可得了,只看到刹那的起落生滅。這樣就知道觀察外在的法與內在的心靈有些不同。然而,不管是一般外在的法還是心靈,都有一個基本的原則――生的必歸于滅的過程。
“對于無常生滅的一切,細究起來,可有叁種∶一、一期生滅,這是最現成的,人人可經驗而知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有一較長的時期,如上四相所說。如約器界說,即成與壞,或成、住、壞”。
器界或人類從生到滅,不管是生、住、異、滅還是生異滅,都是我們能看到並經驗得到的。人從小孩長大到成年人,再到老到死,在我們的感覺上有幾十年安住的過程,這幾十年就是時間相,這個一期的安定相叫一期生滅,用一期生滅來表示人的一生尤其確當。
“二、一念──刹那生滅,不論是有情的無情的,一切都有生滅相,即存在的必歸于息滅。推求到所以生者必滅,即發覺變化的並非突然,無時無刻不在潛移密化中。即追求到事物的刹那──短到不可再短的時間,也還是在生滅變化中的”。
修行一定要探討我們心靈的心相,否則很容易執著在實有的現象裏。在一期生滅中很容易感覺到實有,在這段似乎安住的時間裏會誤會是實在的。然而歸納到一念剎那生滅時,容易體會到無常無我感。所以修行人在一念生滅下功夫,那就比較容易體會。比如說:南傳與北傳在修行方法上有些爭論,根源在對于生滅的方式和現象的解釋有所不同。有的是從一期生滅來講的,有的是從剎那的一念生滅來講的。但如果從容易發覺實相來說,在觀察刹那的一念生滅處用功更重要!從剎那去觀察會比較容易體會不住、無常、無我、空寂,再看一期生滅就明白而不會執著了。也就是說,如果剎那生滅的當下你能有所體會,剎那間就解決問題了,因爲明白了剎那,必然了解一期。如果執著在一期生滅而沒有了解剎那生滅,就會認爲一期的過程是實在的,還會執著在那個現象上。所以體認刹那生滅的觀念與在此用功觀察很重要!
“佛法說「一見不可再見」,因爲一眨眼間,所見的似乎一樣,而早已不是原樣了。莊子說:交臂非故,也是此義”。
過去上課曾講過,一般人看河水在流,以爲都是同樣的河水,其實每一剎那的河水都不是原來的河水了,此一刹那非前一刹那,只是你看不出來而已。
“一見不可再見”
說的就是無常無我、新新非故。但在我們的慣性裏,總覺得自己每天眼見耳聞接觸到的都是實在而不變的這些法。這就是從一期生滅才會有這種感覺,如果明白剎那生滅,就不會落在這個感覺中。
“這個刹那生滅,好學深思的哲人們,都多少的推論到。近代的科學者,已證實人們的身體,不斷的在新陳代謝。但佛法還說到另一生滅,可稱爲大期生滅。衆生的生死流轉,是無始來就生而滅滅而又生的,生滅滅生,構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
如果對佛法沒有相當的了解,常常會忽視這個大期生滅。佛法說:衆生無始以來生死輪回不停。指的就是大期生滅之生命輪回不停。除非你己證到阿羅漢,你己成佛,已截斷了生死之流。否則,必然身不由己隨業流轉,這一生五蘊滅了,就去執取一個新的五蘊。但是,因爲我們沒有神通,看不到過去未來,所以對大期生滅比較忽視而不了解。如果不了解大期生滅的存在性,就不會重視修行的必要性:早死晚死都是死,好死歹死也是死,有何差別?這樣的人在人間就隨心所欲而失去道德觀念,忽視了佛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業力思想。佛法談的叁世就是大期生滅的思想,過去的業力會影響到現在,現在所做的會影響到未來,這很重要!一切都不是無因生的,與未來有著必然的聯系,死了不是斷滅,現在的所作所爲會影響到未來的報應。所以唯心論與唯物論都是偏于一邊的。佛法講叁世緣起,講的就是業力的作用,雖然一切(包括業力)如幻,但可隨緣而展現。悟道後一切解決而不再相續,業力如幻故;沒有悟道而超越,就會隨自己造作的因緣而在大期生滅的苦迫循環中,業力雖如幻而隨緣展現故。佛陀最主要是讓我們明白大期生滅,明白生死苦迫的原因真相,而不再執著一期生滅的當下“有”,這樣才能超越大期生滅,斷生死之流。
“我們知道一念──刹那生滅,滅不是沒有了,還繼續地生滅滅生而形成一期的生滅。從此可知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同樣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稱之爲生。到生死解脫的時候,才名爲滅”。
大期生滅的過程中有一生一生的生滅,即成爲一期生滅;在一期生滅中,觀察到我們內心的變化,就感到一念的刹那生滅。大期生滅的因緣現象展現在一期的生滅中;要看出一期生滅的真相就在剎那生滅中。所以要解決大期生滅,就要應用現在的一期生滅,從當下一念剎那生滅中看清一期生滅的真相,而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大期生滅、一期生滅、一念刹那生滅間沒有矛盾,它們就是這樣如實地展現,我們應該從叁個不同角度來了解。
導師點醒我們,一念雖然是剎那生滅,但是滅了不是什麼都沒有,其作用還是存在的,否則後面如何相續?如果一剎那過了即生即滅,後面不再相續了,就沒有未來的果報煩惱苦迫了,不就解決問題了?剎那過去,不是什麼都沒有,它還是生而滅,滅而生,在一期相續的現象中繼續運作。從此而知,我們這一期期的生死死生(一期生滅)同樣形成了生生不己的生命之流――大期生滅。不明白大期生滅的人,就會産生斷滅論或唯物論,偏于一邊。了解叁種不同層次的生滅,才會比較深刻體會生滅的問題。
其實叁種生滅都是在“生”,即使死了以後還在生,從來沒有真正滅過。從根本的大期生滅來說,到生死解脫時才名滅。人出生後死了滅了,但緊接著又生,生了又滅,看起來生生滅滅,其實在大期生滅中都只是在“生”裏,沒有滅過。只有悟道成佛解脫生死,才真正止息了,那時才真正名爲滅
“這如緣起法所說的∶「此生故彼生」,即是生死的流轉──生;「此滅故彼滅」,即是流轉的還滅──滅。刹那生滅是深細的;此大期生滅又是極悠遠的,每非一般人所知”。
一般人很難了解生滅的現象。心靈的剎那生滅就很難看到,非常難以了解;無始以來的大期生滅更不知如何在變化。我們不可能從大期生滅來解決生死問題,只能從了解一念生滅來解決問題,能了解剎那生滅,也就能了解大期生滅。大期生滅是那樣悠遠無始而找不到源頭,未來也無窮盡,如何截止?然而大期生滅的展現就在當下的一期生滅中,我們之所以還在流轉,是由于還在無明迷惑愛染執著中,沒有見法見實相。生死的相續是“此有故彼有”,“此有”(無明執著)沒有斷,所以“彼有”(生死)一直存在。只要“此有”不再相續,後面“彼有”必然截止,即“此無故彼無”。再長再遠的大期生滅重要的就在眼前解決,在當下掌握,就在剎那中體會它的真相,全在這裏了!
“更進一步來說與生滅有關系的有與無。「有」與「無」,依現代的術語說,即存在與不存在。此有無與生滅,徹底的說,有著同一的意義。如緣起法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可知有與生爲一類,無與滅又是一類”。
明白了生滅,也就明白有無,只是展現的角度與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己。存在的叫“有”,不存在的叫“無”。其實“生”才叫存在,“滅”就是不存在,所以“有無”與“生滅”有同一意義。“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