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一刹那是停止的,其實還是不可得。世俗的現象是這樣,實性卻不可得。從根本的八事就可以了解它的不可得,代表一切法都不可得。有人對師父說:“現在觀察我的身心真的找不到一個我,沒有永恒實在性,確實如此。但是師父:我死後要到哪裏去呢”?這真是笑話!四對八事的不可得,是表明一切法皆不可得。如果問:“我知道這裏的我是不可得的,但我死後要到哪裏去”?豈非還有一個地方可得可去!那就變成戲論笑話。能真正明白這裏所說的八事不可得,戲論就止息了,也能通達畢竟空的實相。就在我們生命的體驗中,在可觸可及的一切萬法中,能體會到它的無自性,體證它的非實不可得,就明白一切法皆不可得了。這樣講起來不是很簡單麼,爲什麼幾千年來都那麼難以體會,都要等待未來等救度?就是對這個法沒有深入通達體驗。導師把中觀的內涵講得這樣清楚,如果我們能把握的話,那就不是遙遙不可及的哦!大家要把握啊!試著體驗看看是否如此。
“青目說:論主以此不生亦不滅的「二偈贊佛已,則爲已說第一義」。第一義是聖者所體證的境界,即一切法的真相、本性”。
這裏在解釋爲什麼用一個“不”字來否定。青目是一位出名的論師,他指的論主就是龍樹菩薩。龍樹的《中論》開始就用“不生亦不滅”的偈語來贊佛,其實這二個偈子已經在說究竟第一義了。
第一義就是真谛或實相,是聖者所體證到的一切法的真相本性。
“他又說:「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則爲總破一切法」。他以破一切法盡顯第一義,解說此八不的。然青目的解說八不,分爲兩段:一、專就破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的執著以顯第一義,是約理說的”。
這八事代表一切法,因爲它是一切法的通相,通性。所以也就破除了一切法的實有性,而顯出實相的第一義。
青目把龍樹菩薩的中論所破除的八事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破除衆生對八事的執著來顯第一義。也就是說,要破的不是一切萬法,而是衆生對萬法的執著——實有感、貪取、愛染。
“如法的實生既不可得,滅也就不可得了,無生那裏會有滅呢?生滅既不可得,斷常、一異、來去也就不可得了”。
生滅既不可得,斷常、一異、來去也就不可得了。因爲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的根本執著是同樣一個自性執,生滅的問題破了,斷常、一異、來去都能破了。表面上在否定八事,其實生滅的問題一旦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都隨之而解決,所以,主要在現出生滅的真相。還有一個重點是在破生,有生才講到滅,如果生不可得,滅也就不可得,所以生才變成最主要的問題。大家要注意:如果有實在的生,它就不能滅。正因爲生滅而顯出生非實,生了才能滅。如法的實生既不可得,滅也就不可得。很多人聽到佛法在講不生不滅都會錯意了,以爲有一個自性、空性、實在性是不生不滅的,他們所理解的不生不滅是永恒、常的意思。這樣就把佛法的不生不滅解釋成與神我觀念一樣了。如在“不生”中間加一個“故”字――不生故不滅,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爲生,非實生,生無實性,所以叫不生;因爲不生,所以也不滅。站在生滅的現象來看,生不可得,所以滅也不可得,這樣就不至于錯會爲有一個東西是不生不滅的。對不生不滅的解釋從佛陀到現在有多少不同:可以解釋成生非實,所以不滅;也可以解釋成有一個東西是不生不滅的。一個是破神我見的,另一個恰恰是與神我見混在一起的,看看差別有多大啊!
而中觀的思想在否定八事時,首先立足于否定實有的生,這樣滅的實在性也隨之被否定了。生滅的實有法體一旦被否定,後面的斷常(在法體上延伸的時間相)、一異(延伸的空間相)、來去(延伸的運動相)的實在性也都明白非實了。所以我們下功夫理解法義時要把握“生”這個字,透徹明白“生”的非實。現象看起來有生滅,但是如何在現象的生滅中去體會它的不生滅?也就是生滅的無實性,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這個重點是基礎,一定要把握住!以前我也講過:真正的大乘空義是在生生滅滅中去體會它的不生不滅,這一點要注意!這裏的不生不滅,不是說有一個東西不生滅,而是生的不可得,滅的不可得,才能悟無生。中觀就在提示什麼叫無生,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二、舉事例以說明八不:如谷,離從前的谷種,並沒有今谷新生,故不生;而谷從無始來,還有現谷可得,故不滅”。
這是用稻谷來比喻,從初劫的稻谷一直相續到至今還能看到,如沒有前面稻谷的種子,後面新的稻谷就無法相續生出來。離了前面的因就沒有後面的果,今天的稻谷是從前面的因(稻種)相續而有的,並不是離開前面的稻種自己新生出來的。稻谷種到地,加水、養分、陽光等,它就會抽芽慢慢變成稻谷。一粒稻種會展現很多谷出來,但必須有前面的因(稻種)才有後面的谷,所以這個谷不離前面而有,它就不是新生的,只是相續而已。
這裏不生的“生”,指的是無中生有,單獨的新生。而是從前面的舊谷因緣而相續生的。所以它不是新的無中而生有的。從過去一直到現在,還可以看到谷的相續,就是不滅。從這個比喻來說不生不滅。
“雖然谷是不生不滅的,以後後非前前,故不常;年年相續有谷,故不斷。由谷生芽、長葉、揚花、結實,即不一;然谷芽、谷葉、谷花、谷實,而非麥芽、麥葉、麥花、麥實,也不可說是完全別異的”。
現在看到的新谷,雖然是從前面的舊谷而相續才引生的,新的谷不是前面的谷,前面的谷也不是後面的谷,所以叫不常;年年相續有谷,故不斷。用谷的現實例子,讓我們知道什麼叫不生不滅、不常不斷。谷種了以後,會生芽長葉開花結果,它是有變化的,後面的不是前面的,所以叫不一;雖然芽不是葉,葉不是花,花不是果,但總不能說它們之間完全沒有關系,所以叫不異。
“谷不自他處而來,亦不從自體而出,即不來不出。這可見青目的八不義,是即俗顯真的”。
現在的谷由前面谷的因緣而有,但新谷不是前面的谷跑來形成的,即是“不來”;也不是從新谷的本身自己單獨生出來的,即是“不出”。這一切還是離不開因緣變化,故沒有自性的來出――不來不出。
青目不是抽象的,而是用稻谷來舉例,從現象的事實中來顯出法的真義,這還是即俗顯真的。
“古叁論師以青目此兩段文:前者是依理說的,後者是據事說的。因爲八不非僅是抽象的,即在一一的事上以顯出八不。青目的舉谷爲例,即是就世俗谛以明第一義的好例”。
從理論上或事相的事實上分爲二邊來解釋。研究中論就知道龍樹菩薩最主要一句話: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谛。要明白第一義谛,一定是從現實的事相中而顯現出來的。
“古代叁論師,以爲二谛皆應說不生不滅等,那麼,青目爲何說不生等爲明第一義谛呢?古師說,青目所舉的第一谛是指中道第一義說的,但此義極爲難知!清辨釋也分爲二說:一、如說:「彼起滅、一異,第一義遮;彼斷常者,世俗中遮;彼來去者,或言俱遮」。這是說:生滅與一異,是約第一義谛而說爲不的;斷常即約世俗谛而說不的;來去,二谛中都不可得。這種說法,也有他相當的意義”。
導師把叁論師對青目的看法稍加解釋,讓我們作爲參考。另外一位注釋中論的青辯論師認爲,論到生滅或一異時,是從第一義谛的立場來遮遣的;論到斷常就用世俗谛來遮遣;論到來去,不管是從第一義谛或世俗谛都一樣不可得。
導師舉例出不同論師的解釋讓我們明白,他認爲青辯的這種解釋方法也有他相當的意義。
“因爲佛說緣起法是不斷不常的,緣起法是約世谛安立,所以世俗緣起法,是不斷不常的,即此而顯生死相續的流轉,故清辨說不斷不常約世俗谛說”。
導師的解釋:青辯認爲緣起法本來就是不斷不常的,世俗的緣起法顯現的是緣起相續生命流轉的一邊。既然生死相續的流轉是不斷不常的,所以他就從這裏提出,說不斷不常其實就是依世俗谛而說的。
“二、又說:「或有說言:如是一切第一義遮」。這以爲八不都約第一義谛的見地說,因爲在第一義空中,生滅、斷常、一異、來去都是不可得的。清辨釋曾引到此二家的說法,第二說即與青目說同一”。
另一種認爲一切都是從第一義去遮遣的,沒有分世俗谛或第一義谛。破了生滅的實在性,後面的一異、斷常、來去也就都破了。只要從第一義空的立場,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的自性其實同樣都不可得,從世俗谛流轉的現象就是在展現它的生滅;如果從第一義來講,八事其實本身都不可得。第二說就是青辯的解釋,他與青目的說法是一致的。
“約第一義以說明不生不滅等八不,當然是正確的,然僅此不能圓滿的了達八不”。
這是導師自己的看法:如果只站在第一義谛的立場來說不生不滅等八不,在理論上可以說它是正確的,但如僅僅站在第一義谛的角度,就無法圓滿了達八不。下面會解釋:
“中國古叁論師,即不許此說爲能見龍樹的本義,以爲此第一義是約中道第一義說的。叁論師此說,著眼于中道,即真俗相即不離的立場,但這同基于第一義(聖者境地)的特色而成立”。
中國叁論師分古叁論師與新叁論師,二者觀念不太一樣。古叁論師認爲,如果只是站在第一義谛的角度論八不,那不是真正了解龍樹菩薩的本義。他們認爲第一義應該是約中道第一義而說的。真正的叁論師重要把握的是中道第一義――真俗相即不離的立場。如果完全站在第一義的立場,那還是一邊,沒有彰顯俗谛的這一邊。真俗相即而不離,這才是真正的中道哦!
其實無論真俗相即不離的中道義或單純第一義谛,都是站在第一義谛的特色而成立的。第一義谛或中道義都一樣是聖者的境界。
“如以般若慧體證法法無自性的畢竟空,這是真谛(即第一義)的第一義;從體見空性而通達一切法是不生不滅的如幻如化,這是世俗的第一義。若二谛並觀,…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