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佛陀講緣起法“即生即滅”就不能成立了,因爲生滅不同時了。
“反之,唯有無自性執,了知一切法自性空,而後緣起的即生即滅,無不成立”。
注意聽!同樣的“即生即滅”四個字,有自性講的即生即滅與無自性講的即生即滅完全是兩回事。對這個法如果不夠透徹,道友之間互相談即生即滅,好象兩個是一樣的。其實我告訴你,其間有著天壤之別呢!如果執著在有自性的永恒不生滅的常性觀念來談即生即滅,那就不是法的正理了。在緣起性空(無自性)的立場來談即生即滅才是正見。所以首先要搞清楚這個法,才能分別什麼是真正的即生即滅。要注意!
“常與斷,特別是外道的執著。執時間上前後是同一的,即常;執前後非同一的,是斷。若常、若斷,這在《中論》裏,是不屑與共論的。因爲斷與常,違反緣起因果的事實”。
外道最執著的就是常與斷,執自性見的外道一定會討論這個問題:時間的前後是同一的還是不同一的?同一就是常,不同一就是斷,相當于有無、生滅、一異的問題。真正的中觀者是不與這些人爭論的,因爲那沒有意義,斷與常違反緣起因果的事實。真正懂緣起論的人絕對不會落斷常,知道佛法是離二邊名中道,哪裏還會落于斷常呢?真正的緣起論叫不斷不常。有人聽到中觀在破一切法,因爲什麼都空了,最後就落入了斷滅。我告訴你:真正懂緣起法,絕對不會落斷常!真正懂緣起法,絕對不會斷滅,因爲了解真正的緣起法是不斷不常的。
“佛法中不問大乘小乘,都是主張不斷不常的。可是在法法自性有、自相有的見地上,這些佛法中的部派,雖不願意承認是常是斷,而到底不免于是常或是斷”。
佛法中無論不管哪一個宗派都知道佛陀講的是不常不斷,沒人敢違背,也不承認自己的理論是常或斷。雖然不承認,但從部派中的發展理論就可看出來,只要是自性有自相有,一定不免于斷或常,這個要舉證:
“如叁世實有者,以爲法體是本來如是的「自性恒如」”;
叁世實有論認爲我們有一個本體、自性——本來就是這樣,過去、現在、未來永遠都是這樣,是常恒不變的。叁世實有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實有的。
“從未來(此法未起生用時)到現在,從現在到過去,有叁世的因果遷流,所以不常;而因果連續故不斷。然而可能沒有中斷的過失,但這叁世恒如的法法自體,又怎能不落于常見”?
導師點出他們理論的重點:叁世實有是法體本來就這樣自性恒如的,這個“自體”是什麼東西?這樣不是落入常見了嗎?叁世因果的遷流可以避免斷的過失,但這樣還是落于常見了。
“又如現在實有論者,說過未非有,永遠的唯是現在剎那剎那的生滅。過去的剎那滅,並非實有過去,而實轉化到現在,現在的不就是過去。從現在有可至于未來,名爲未來,而實未來未生,即沒有實體”。
另外一個叫現在實有論,認爲過去與未來非實,但現在是實有的,因爲它在刹那刹那的生滅。這比叁世實有論進了一步。爲什麼會有現在實有論的出現?因爲有人在破前面的叁世實有,他就覺得這樣真的不能成立,所以進一步認爲:過去未來都沒有實體,但現在是實在的刹那刹那在生滅。
“這樣,叁世恒常的過失可避免了,然唯此一念,前後因果的聯續不斷,又不免成了問題。這些,都是根源于時間觀的不同而來”。
因果相續就會現出前後,如果說僅有這一念是實在的,怎麼成立因果相續?注意聽!只要有自性的實在感,任你怎樣解釋都不能圓滿成立。
“據唯識大乘者說:若不照著唯識者所說,那就會墮于斷或墮于常”。
唯識論者從唯識的角度來批判這些部派的理論:你不照唯識的觀念來解釋就會墮到斷與常。照唯識的理論來解釋就不會有斷與常的過失了。但是,導師分析不是這樣:
“唯識者主張過未無體,所以不會犯常見,而問題在如何不落于斷?他們以爲:如前念滅後念生,人中死天上生,這其中非要有一相續而從來沒有中斷者爲所依,這才能擔保他不落于斷”。
注意聽!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其實不只是唯識,後面發展的所有大乘理論,幾乎都是從這裏而成立了很多法義。比如唯識的觀念說,過去的已過去,未來還沒有到,過去與未來都沒有實體,就不會落入常見了。但如何不使得落入斷見?比如人死後往生天上或其它哪一道,是什麼東西在相續使它不會間斷?如果死了斷滅了,後面就不能相續,怎麼成立因果的生死輪回?過未無體,可以成立不常,不斷就很難。所以就建立了從前生到後生,從前一念到後一念而不會斷的東西:
“一切法都是無常生滅滅生的,但某些法,滅已而可以某些時間不生起的,所以必有一爲此不能恒時現起的生滅滅生法作依止處,否則一切因果都不能建立,這即是阿賴耶識”。
注意聽!這個很重要!唯識爲何要建立八識的阿賴耶識?其實是爲了成立因果輪回的可能性。只要有自性見,去談不常不斷都不可成立。沒有破除自性見,還依止自性的觀念去解釋它,也知道最後不是落于斷就是落于常。唯識者也認爲叁世實有或現在實有都不能成立不常不斷。即使過未無體可以破常見,但也無法破斷見,所以建立了從這裏到那裏的中間有一個東西,前面滅了以後它能存在,雖然暫時沒有顯現出來,但遇到因緣聚合時則能顯現,它就叫阿賴耶識。注意聽!早期的根本佛法談的是六識,而到唯識就變成了八識,反展後的唯識還說到十識,其實唯識只是爲了圓滿解釋生滅的問題。現在很多理論搞不清楚,其實也都在這裏。佛法不否定生命的輪回相續,既然講緣起,又要講無自性的即生即滅,到底誰生誰滅?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佛陀時代,有人問他一異生滅有無等問題,他都不回答,這個問題就大了!所以,現在小乘佛法在批評大乘也就在這裏,他們認爲只有六識,沒有八識,八識非佛說,他們都講當下,所以修行中就有爭論:十二緣起中到底是一念當下的十二緣起,還是我們講的大期生滅、一期生滅或以胎生學來講的十二緣起?大乘所發展的八識是爲了要建立輪回生死的可能。如果再從真常系的如來藏真常心來講,更認爲阿賴耶識也不是恒常的,那也是生滅法。真常系還要一個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才能現出外在的生滅變化,但裏面這個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佛性是不生不滅不變的。這樣講句實在話,與恒常的自性有何不同?大家要注意了!根本佛法不談的問題,到大乘法變成了大問題。佛陀不談自有他的攝受力,有使人當下體證的機會。如果後面的大乘佛法也都不談,大家就都糊裏糊塗的,也無法與外道爭辯談論了,佛法如何生存?這也是個問題。爲了對付外道及適應衆生,在這個問題上的發明就越來越多,但還是無法達到圓滿,這些理論都是有矛盾的。中觀是依于根本佛法的阿含空義,到般若的空義,到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論空義,它是一貫的。但到唯識就不一樣,到真常就更不一樣,問題就在這裏。其實他們的主要問題只是要成生死輪回的可能性。不了解中觀的人一定會問:“既然你講無生,生非實,那麼緣起既然滅了,後面是什麼東西來生呢?就象阿含經講的“此蘊滅已,余蘊相續”,是什麼在相續?誰來相續?業力到底是什麼東西?存在哪裏?在色法還是心法”?問題都很大,佛法就是爲這個問題搞得大家爭論了幾千年,所以要抉擇大乘佛法的叁系很困難。但我要告訴各位:中觀理論的法義是根據佛法的正見而來,可以成立生死相續輪回,將來我們會談。爲什麼業力不失?爲什麼能相續?不需要另外一個實體的東西或阿賴耶識都可以相續。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對中觀就沒有疑義了。這個主題以後我們有機會再談,現在明白重點明白就行了。
“一切法的不斷不常,由阿賴耶識的「恒」時流「轉」,而安立因果的不斷,在唯識者看來,這是再恰當不過的”。
認爲這是最圓滿的了,才能成立因果輪回生死相續。
“阿賴耶識的受熏持種說,是屬于現在實有論──過未無體論的立場,唯是現在,但可假說有過去未來”。
導師點出來,唯識學的基本立場是站在過未無體現在實有論的立場而假說有過去未來。
“例如現在的現行法,是賴耶中的種子所生的,而此所因的種子,曾受從前的熏習,所以說有過去,說從過去因而有現在果”。
注意聽!這都是很重要的!唯識學的理論雖然只有現在,但也可以說有過去與未來,他是根據現在所現行的這些法,其實是從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生的。這個種子是受過去因緣的熏習,而成今天現行的果。有過去的因才有現在的果,現在是由于過去種子的熏習,所以有過去。這樣來成立有過去,但這個過去不是實體法,叫假有。
“現在的現行,又熏爲賴耶的種子,可以成熟而生未來果,所以說有未來,說現在爲因而有未來果。謝入過去而實轉化到現在,存在現在而可引發于未來,過去未來都以現在爲本位而說明”。
現在的所作所爲,當下又熏習建立新種子,可以成熟而生未來果,所以說有未來。也就是說,雖然過去和未來不是現行法,但現在的現行法是受過去的熏習,所以知道有過去;而現在的現行法也在熏新的種子,這個新的種子一定會變成未來的法,所以認爲有未來。有過去的因才有現在的果,有現在的現行而有未來的果,依此種子說而成立過去與未來。
“這雖可約現行說,而約阿賴耶識的種生現、現生種的種現相生,能說明叁世的因果不斷”。
這就是唯識學的理論,他是從因果的必然性來講的。大家都要注意!唯識學的理論就是根據這個大主題,他認爲這樣就不會落入斷常。但注意聽,導師接著就來評破:
“然而憑著「恒轉」的阿賴耶,果真能成立因果的不斷嗎”?
這就是要評破它的地方,這是一個疑問:“恒轉”的阿賴耶種子生現行,現行又熏種子……但這樣真能說明叁世因果的不斷嗎?
“唯識者說:以恒轉阿賴耶爲攝持,成立因果的叁法同時說”。…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