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P14

  ..續本文上一頁

  這因果還是變成同時的了,因爲只有現行麼,當然是同時說。破它要先要舉證:

  “如眼識種子生滅生滅的相續流來,起眼識現行時,能生種子與所生現行,是同時的”。

  注意聽哦!這個很重要哦!過去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的當下又生種子,那是不是從過去生現在的現行,而現行又生未來的種子,這難道是同時的嗎?注意聽!這都是評破的地方。

  “眼識現行的剎那,同時又熏成眼識種子,能熏所熏也是同時的”。

  注意聽哦!這就會出問題:過去的種子熏成我們的現行出來,現行的當下又熏種子,那麼過去的因現在的果,現在熏又成因,成未來的果,看起來是不同時,但他認爲這變成了同時。

  “從第一者的本種,生第二者的現行;依第二者的現行,又生第叁者的新種。如說:「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爲因複熏成種,叁法展轉,因果同時」”。

  到這裏就有點明白了:過去的因熏成我們現在的現行,現行的當下又熏成新的種子,那麼過去現在未來還是同時的。下面就要評破了:

  “這樣的叁法同時,即唯識者的因緣說,而企圖以此建立因果不斷的。他想以蘆束、炬炷的同時因果說,成立他的因果前後相續說。本種即從前而來,意許過去因現在果的可能”;

  唯識解釋本來的種子從前面而來,目的要成立過去因現在的果。

  “新熏又能生後後,意許現在因未來果的可能”。

  新熏的出來了,馬上又能生後面的種子,目的要成立未來果,即成立叁世的可能性。

  “然而在這同時因果中,僅能成同時的相依因果,那裏能成立前後的相生因果”?

  這就是在破了,簡單講:只要有前後相生,那就不是同時了,要成立同時就不可能有前後。

  “叁法同時,想避免中斷的過失,結果是把因果的前後相續性取消了!與此叁法同時說相關的,唯識者還有生滅同時說,如說:「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

  唯識不僅是因果同時說,連生滅都是同時的理論。唯識用稱杆來解釋:古時稱東西的稱杆,這一邊高起來,那一邊同時就低下去了;這邊低了,那邊同時就高了,高低兩邊是同時的。導師要反問:

  “如是因果相續如流,何假去來方成非斷」!這到底是約叁法同時說呢?約前種後種相續說呢?約叁法同時說,因(本種)滅果(現行)生同時,即顯露出叁法的不同時了”。

  前面的果滅了,後面的因又同時生出來,這樣其實已在顯露出叁法的不同時了。看旁邊畫的表:

  “本種滅── 同時── 現行生

  ║

  現行滅── 同時── 新種生”

  看這個表就知道了:本種滅,同時現行生;現行又滅了,同時後面新種又生。這樣到底是同時還是不同時?還是有前後啊,怎麼可能是同時呢?還有一個時間相的問題:說“千古”已是時間相了,我們所講的“因果、因果……”的相續生滅,就在顯示時間相。然而照唯識的理論既沒有時間相的顯示,也無法展現生滅相,因爲生的當下引申後面的果,果滅的當下同時又生因,從古以來都是同時的因果。如果真的有生滅的現象,因果怎能都同時呢?千古以來就是這一刹那,這樣才能成立因果同時啊!所以唯識說的叁法同時就沒有時間相了。只有當下的因果、因果、因果……無限的因果只在當前,哪有這樣的理論?有時上課討論講解這個,大家也許一時無法意會,但沒關系,下課回去後象這種論,這樣遍破的方法,你們要花些時間去用心體會。某派成立一個法義,另外的就要去破他,爲了解決別人的發難,他又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解釋圓滿。但在自性見上任你如何解釋都有辦法破,都不能成立的。這就是中觀在遍破一切自性見所把握的一個最根本的地方。剛開始研究這個,也許會很生澀難以了解,但如果你锲而不舍地一次一次去看,去體會,久了就生出味道來,會感到這個很有意思。甚至清楚明白它成立與破的方式,將來你們在法的思辯上就有更深的體會,不會而輕信別人,人家說一個理論,口一開,你馬上知道他是否正確,站在什麼角度而講,觀念裏面成立的是什麼,知道他錯在何處,所以很重要哦!中觀就在研究破除自性見的論點,你們在這上面下點功夫,將來才會受用不盡。如果你對佛法沒有透徹而肯定,就不可能達到不疑不惑,注意聽!這很重要!我們的內心只要還存在一點點盲點就不可能達到不疑之地!尤其現在千家之說差別甚大,哪裏能找到一個真正能讓你安心而不疑的!這是題外話,但很重要!要研究佛法到不疑,真的想解脫,你就非得用功不可!這一方面要下一點功夫。雖然把這個法搞到真正不疑很不容易,但還是要試試看!

  “如約前種後種相續說,前種滅時即是後種生時。什麼是滅時,還是已滅?還是將滅而未滅?假使將滅而未滅,那麼同時有兩種子了。如已滅,滅了將什麼生後種?唯識學者應該知道:離已滅未滅,並沒有滅時存在”!

  唯識學用種子的理論要建立叁法同時說,但看起來還是有問題;前面滅,後面生,如果再把這個“滅”分成叁段來看――已滅、滅時、未滅。如果已經滅了,用什麼來生後面的?怎麼去求一個滅時?滅了就不能生了,怎麼能同時生?已滅與未滅完全是不同的。這裏就破除同時能成立的條件。將滅未滅不是有兩個種子了嗎?未滅就沒有滅時,如果還沒有滅,就沒有滅時的存在,哪裏有一個滅的時候呢?注意,你們在研究中觀論頌時,這些都是重點主題。

  我們執著有實自性的生滅,其實從這一種辨證的方法都可以體會到生滅的不可得:“生”是已生、未生、或恰好在生時?“滅”是滅時、已滅或未滅?把生滅再分成叁段,那就不能成立生滅同時的理論了。如果“已滅”了,滅了就不可能産生後面的果了;如果“未滅”,就沒有滅時及已滅,也不能成立同時;而“滅時”是已滅與未滅的中間,既然“已滅”與“未滅”都不可得,“滅時”也不可得。這就是中論中觀的一種評破方法:從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個法的當體,要求生時滅時,最後都不可得。這個方法是重點,你們要注意!

  “所以,即使有阿賴耶爲一切依止處,而推究賴耶種子與現行的因果說,如何能不墮斷滅”!

  唯識成立“同時說”是希望不要落入斷滅或常。導師用這種方法來論破他們的理論:即使阿賴耶能作爲一切法的依止,但如果阿賴耶種子會生現行,現行又生種子,這都是同時的話,最後一定會落于斷滅,因爲同時就不能相續。

  “《中論》裏關于破常斷的方法很多,這裏用不著多講。總之,斷常的過失,是一切自性有者所不可避免的。離卻自性見,才能正見緣起法,因果相續的不斷不常,才能安立”。

  這裏就是一個重點:在自性有的立場用不究竟的方法來理論它,即使怎樣論都不可避免斷常的過失,一定會落于斷與常。惟有離開自性見,從空無自性的立場,才能見到緣起法的真實相,不落斷常,成立不斷不常因果相續的緣起法。要了解這個相當不容易,但我覺得非常重要!只要有一點點實有感實在感的自性見影子存在,非但落斷常,而且我見我執就有立足點。這一點最重要!所以一定要了解無自性的畢竟空,所謂“畢竟空”即不允許一點點自性見存在,才不會落在實有的裏面,否則就破除不了我見我執,也斷除不了生死之流。我執的安立就在自性見實有感裏,只要實有感自性見不破,我執就可能存在,那你怎麼解脫?既然要談修行,談法的體證與究竟解脫,這個不得不辯,不得不把它厘清,很重要!

  “《中觀論》對于執一執異,特著重破異。一般的說來,佛法破斥外道多重于破一,因外道大抵皆立一其大無外的大一,如大梵、神我等”。

  中論破一異的執見,著重于破異。而佛法主要是在破除外道的“一”。因外道認爲外面有一個上帝主宰或大梵天神我,是形而上的實在的大“一”。

  “佛說諸法緣起,生滅不住,使人了知諸法無我。如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支緣起等,重在破一。後因小乘學者不解佛法的善巧,以五蘊等雖求我性不可得,而蘊等諸法不無,每墮于多元實在論。聲聞者多執此差別諸法爲實,故《中論》特重破異”。

  佛法破外道講緣起,即使人明白刹那的遷流變化是生滅不住的,從而體會生滅不住中找不到實有的“我”,了知諸法無我。

  小乘法重點還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下手,知道身心中找不到實在的我。但他們認爲組合成這個身心的五蘊,不能說它沒有,反而以五蘊爲實,每一蘊一一法都各有自性,那就墮于多元的實在論了。多元即各各有不同的自性(即異),有很多不同的自性差別。

  中論破異就在破小乘學者的“法有”思想,要辯破的還是佛教內 “我無法有”的不究竟思想。

  “「青目釋」中,評學者不知佛意,故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有自相,執有自性即自然的而流于執異”。

  現在還是這樣,談到畢竟空,很多人會反問:“我承認一切法是條件的組合而無自相,但組合的那些條件本身不能說它是空的吧”?我回答:“其實條件的本身還是緣起組合的”。他們就很難了解,所以最後一定要歸于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即使談到一切緣起的法,它的法性是空寂的,這就否定了實有,也離開了有無二邊的見地。但一般有自性見觀念的人,即使聽你怎麼講,最後還會說:“你否認了一切的實有,講得對,但最後的這個法性空寂總是實有的吧?那個空寂、自性、空性總是實在的吧”?一定會落入這樣一個見地,非要有一個實有實在不可。從這個觀念就知道衆生的實有感自性執潛在意識中有多深細啊!我個人常碰到這個問題:有時,一些人來問法,他們認爲外面是假的組合的,內裏有一個是實在不變的,一直存在這樣的觀念。我從現象的五蘊、六處、十八界、十二支緣起,一一分析確實是緣起而無自性的,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東西。聽了這樣的分析,與他們原來的思維模式相差很多,聽後他們雖然能承認:“你講得有道理,但最後的所謂空性或法性空寂總是…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