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與生是一樣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滅與無也一樣。
“外道及一般人,每以爲有即是實有,無即實無,即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極浮淺的見解”。
一般的人與所有外道的思想就是落在這裏:看到了一切現象以爲就是“有”(實在的有),看不到的就是“沒有”(實在的無)。“有”即實實在在的有,“沒有”即根本沒有――實有實無。這就是一般人的思維模式,是很浮淺的觀念。
“此一見解,即破壞因果相──和合與相續”。
這幾句話一般人不易了解。什麼叫破壞因果?因果講的是和合相續,剎那生滅變化不停。如果“有”是實(真實不變之義)有,那就不會變化,就沒有因果相續了;“無”是實無,和因緣也沒有關系,這樣就破壞了因果。真正的因果有和合的相續相,實有實無就不依相依相緣的和合。一定要明白這裏的重點!因爲一般人都是這樣錯誤的思維模式,以爲“有”,就是永恒實在的有;現象消失,就是永遠滅而都無。我們學緣起就是不再落入一般的觀念,進一步深入緣起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就知道沒有一法是永恒不變的,但又能緣起萬法,所以就不會落入實有實無的知見中。要反省自己的思維摸式,在說一件事情時,往往會:“我知道了,他啊就是這樣的”!其實他知道的那個還在變化,他看到的是過去的呈現。“我看到一個人很壞,很討厭他”,這就是定論。那人真的很壞嗎?會不會變化呢?再說,你所說的壞,也許只是你個人的主觀看法,別人看來也許並不壞呢!這就是定論――實有好壞。因緣和合的相續是剎剎那剎那在變化的,好的會變壞,壞的也會變好。如果你不悟道,心靈就會永遠在這樣的起落中,認爲好的永遠是好的,壞的永遠是壞的,好壞是由你主觀來判定的嗎?注意哦!我們的思維摸式就是這樣,落在實有實無的定論中,而破壞了和合相續的因果相,忽視了緣起法的如幻如化,我覺得這很重要!利用這個因緣來點一下:看到一個喜歡的人就說他好,看到不喜歡的人就說他壞,我們都是那樣斷然地肯定。好的,産生喜歡;不好的,産生厭惡或瞋恨。是不是都落在實有實無裏?如果了解和合的緣起,還會下這樣的定論嗎?你看到的只是緣起和合相續的過程,而且是剎那變化不停的,哪裏可以下定論呢!只有真正明白緣起,才不會執著好壞美醜、實有實無。大家要反省自己是否都在實有實無的觀念裏?要注意啊!
“佛法徹底反對這樣的見解,稱之爲有見、無見。這有見、無見,佛法以生滅來否定它,代替它。一切法之所以有,所以無,不過是因緣和合與離散的推移;存在與不存在,不外乎諸法緣生緣滅的現象。即一切法爲新新非故,息息流變的有爲諸行,從不斷地生滅無常觀,吐棄了有即實有,無即實無;或有者不可無,無者不可有的邪見”。
這裏太重要太重要了!我們仔細地討論一下:衆生一般都會落在實有(有見)實無(無見)的兩邊。而緣起的一切現象之所以會有會無,只是緣起聚與滅而己。條件具足聚合就産生了一個現象;條件遷移變化了,它就消失了。緣起法本身己在告訴我們,現象的會有會無,是由于它是處在和合的遷流變化中。我們雖然學了緣起法,如果不深入體會這點,表面上了解緣起,要受用卻很難。體會到了這點,超越與解脫並不難!這個地方是關鍵哦!
存在與不存在只是緣生緣滅的現象,一切法是新新非故的。但我們對于法在遷流變化過程中的某一現象或感觸(如受)卻執著實在不變的,不明白一切是新新非故的。遷流變化的已經過去了,我們卻一直被那個影像牽扯住,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永遠留在心底的角落裏。這不就把它當實有不變的永恒存在嗎?其實哪裏有不變的法?尤其心靈起落變化的刹那生滅是最明顯的。衆生執著一期的相續以爲實在的,那還情有可原,因爲看起來它是停住那麼久,譬如看一個人樣子每天都差不多。但心靈確是剎那剎那不停在生滅,每一剎那的感受也是緣起。爲什麼把一剎那的感受當作是永恒實在的呢?這一點最要注意了!我們的執著性都在“受”上。
一切有爲法在遷流變化中,沒有一個永恒常住的,我們要觀察息息流變象水在流動不息的有爲諸行,就會了解刹那“生滅無常”(叁法印的諸行無常印)變化,“有”只是剎那的存在,剎那在變化又新新非故,怎會是永恒的有?所以我們就會吐棄“有,即是實有”的實有觀念,超越實在感。如果沒有觀察到諸行的剎那遷流變化,看不到一切法的生滅剎那不住,就會認爲一切都是停止不變真實有的,那就會停留在實有的觀念裏。只要突破了實有的觀念,就不會落在實無裏(實有實無是同一理念)。也不會認爲“有的,就不能沒有;沒有的,就不能有”,把“有”、“無”分成截然不同的領域,或隔閡開的不同的實體。這很重要!我們看到有就是實有,沒有就是實無,實有與實無是完全兩個不同的境界。如果明白新新非故,有知道有的不是實有,當刹那遷流變化過去時,也不是實無,因爲産生的作用還在。這樣的“有”就不會與“無”相對,研究中觀的緣起就是在這裏展現中道。
雜阿含經說:“正觀世間集,不起世間無見;正觀世間滅,不起世間有見”。正觀一切法能緣起,就知道不是什麼都沒有;正觀一切法都會滅,那就不是實有。這樣的觀念剛好與世俗衆生的觀念相反,那就不會落在實有與實無裏,這就是善觀緣起。如果把“有無”分開,有是有,無是無,照佛法來講就是實有實無的邪見。從緣起的角度來看,因爲無,所以才能有;因爲有,才會無。因爲“有”會滅,它是生滅不停的,有的必歸于滅;滅了不是什麼都沒有,緣起的萬法繼續生生不息,正因爲無,所以才會有。有無不是隔閡的兩邊。如果落在實有實無的觀念,生的就不能滅了,滅的不能生了,那就沒有因果相續了。正因爲有可以無,無可以有,所以才能成立因果,這是緣起因待性的內在特質。不明白這點,落在實有實無就變成邪見,不能正見緣起的法則。所以“生滅與有無”是有待深入了解的重要課題,八不最主要的就是從有無、生滅的立場來了解事實真相的。
“一類世間學者,以抽象的思想方法,以爲宇宙根本的存在是有,與有相對的不存在是無;從有到無,從無到有,而後成轉化的生滅。這是以爲先有無而後生滅的。依佛法,凡是有的,必然是生的,離卻因緣和合生,即不會是有的”。
世間學者是從多方面來談的(只要不是站在佛法的根本立場,差不多都涵蓋在世間學者的範疇),他們用抽象(想象推理)的思想方式,認爲宇宙的根本之所以會存在是有一個“有”,不存在的自然就是無。它不是先有或先無,而是先成立有某一個存在,才産生一切萬法。有的思想認爲是從“無”生“有”,有的思想認爲必然有一個根本的東西存在才能引生萬法。一個是先站在“有”的立場,一個是站在“無”的立場來引生後面的生滅現象。但照佛法來說:凡是有的,也就是所謂的生,離開了因緣和合的生是不會有的,所以不是四生(自生、他生、自他和合生、無因生)而是因緣生。
“因此,因中有果論者的「有而未生」,爲佛法所破”。
因裏本來就有果的成份存在,只是還沒有生出來而已,種子中如果沒有果性是不會成長爲果的,這就是因中有果。佛法不承認因中有果,如果這能成立,那就不需要其它的緣而能成果了。任何一個因要很多助緣契合才會産生果的現象,絕不是因中己具足了果。因中己注好了一切的果在裏面,這在佛法的緣起論來講是不能成立的。佛法講的是緣起法,因是主因,緣是助緣,絕對不是單一的條件而能成就一法。凡是一法的因,它的本身也是由因緣條件而組合的,哪裏來本來就具足的果?
“「觀有無品」說∶「有若不成者,無雲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壞名爲無」”。
從這幾句就知道:有無是相依相緣而展現的。沒有存在“有”,“無”也就不能成立。正因爲有這個“有”的現象,它壞掉時才叫無。所以也沒有一個本來叫“無”的東西,只是“有”的消失叫無而已。
“這是說∶依有法的變化趣于滅,滅即是無。離了有法的變異即沒有滅,離了滅即沒有無。若滅是存在的滅,不是存在的緣散而滅,那就是連無也無從說起”。
有無、明暗相生就是在講滅。六祖壇經有叁十六也在說這。實在的“有”與“無”沒有關系,實在的“無”與“有”也沒關系。因爲如果是實在的就不需要相依相緣來産生。緣起法的之所以能生起,是緣起相聚和合産生的現象“有”,當這個現象消失時就是“無”。如果沒有這個現象的有,無又如何能成立?無是根據“有”的消失而産生的。再說“有”,它是因緣條件組合時産生的現象,在永恒不變的實有中怎能看出“無”?只有在“無”的襯托下才能看出“有”的現象的産生。所以,有無是相依相待而有,不是實有實無的。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中觀論頌》其中二十幾品都在破實有自性的有無。《中觀今論》課程結束後,我們接著會研究《中觀論頌》,這裏不再細談,只要明白這個重點就好。
“所以「觀六情品」說∶「若使無有有,雲何當有無」!這樣,有與生,滅與無,是有著同一的內容。生起就是有,滅去即是無”。
這個最重要啊!我們把有無、生滅都變成相對的兩個狀態。其實沒有“有”的現象存在,“無”是不能成立的。既然了解它們是相待的存在,有與生、滅與無就有同樣的內容而不是完全不相關的兩回事。
“一般人對于有與無,每落于靜止的觀察,所以都想象有與無約體性說,以生滅爲約作用說。其實,體用如何可以割裂”?
如果從靜止去觀察有與無,我們就會落于想象,産生體性和作用的分別現象:有與無是從體性上講的,生與滅是從作用上講的。“其實,體用如何可以割裂”?這一句話很重要哦!有無生滅的體性、作用是不能分割的,體是顯用的,用是體的功能,怎能分開!…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