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針對這點,以生滅爲有無,如「觀叁相品」說”。
從生滅現象的當下來說就是它的有無,有無是從生滅現象來談的。
“中觀者深研生滅到達刹那生滅,所以發揮生滅即有無,確立動的宇宙觀”。
這句話我們要稍微體驗一下。如果從靜止的層面觀察萬法,或觀察它遷流不息生滅的動的現象,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從靜態來看,刹那生滅只是刹那間,一期生滅時間較長,大期生滅更長,更難以了知。如果從動態上觀察,動的宇宙觀就不一樣了。後面這幾句話就是關鍵:
“但從念念生滅而觀相續的緣起,那末有與生,無與滅,也不妨說有相對的前後性”。
前後性是相對的。如果不是從動的角度來看,而是從靜止狀態看的話,就無法看到它前後的相續。
“如十二緣起支中說的「取緣有,有緣生」即有在先而生在後;有即潛在,生即實現”。
從刹那生滅無法看出十二緣起支的“取緣有、有緣生”的序列。所以,在一念相續的當下看到的與從靜止的一期生滅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注意聽!這關系到觀照時的利害關系,有差別,注意聽!這就是重點!如果是靜止的觀察,那就看不到“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滅”,但從動態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從動的宇宙觀來看,就不妨有相對的前後,可以觀察得出來。
“滅了而後歸于無,也好象滅在先而無在後。但這都約緣起假名相續的意義說,否則會與外道說相混”。
這是約假名相續的意義而說的,不是落在實有實無,大家要注意!外道說的法與佛法哪裏不同?佛法講的是緣起,外道都在實有實無裏面,不是先有生,就是先有滅;不是先有有,就是先有無。佛法不是哦,導師都在點重點!這裏要用心去思維探討觀察了解。雖然解釋了,大家不一定馬上就懂,但確很重要!
“此生與滅,含攝了哲學上的存在與不存在,發生與消滅等命題”。
現在所有的宗教及哲學幾乎都是在講這個問題,在這裏産生爭論與同異。我們在緣起法的深觀中能明白有無、生滅的真相,才能超越出來。也能了解佛法緣起論與外道的不共處,明白佛法與宗教哲學上或社會一般學者的觀念盲點的不同處。佛法與外道的爭論乃至佛法中不同體系的爭論,也是對這個認識體證不同而産生的分岐。這個重點如果能把握了解,回過頭來看佛法中宗派體系不同的爭論,也能明白這確實牽涉到一個根本問題。
第二節 斷常
“再說斷常∶佛法中彈斥外道的有無,多用「生滅」。而此下的斷常、一異、來出,爲當時外道戲論的焦點,所以多方的破斥他。常,在釋迦時代的外道,是約時間變異中的永恒性說的。斷,是中斷,即不再繼續下去。例如外道執有神我,有此常住的神我,所以從前生到後生,從人間到天上,前者即後者,這種有我論者即墮常見”。
佛陀時代的一切外道談的有無不是常見就是斷見。佛法用生滅來破除外道實有實無的觀念。若是常見,就認爲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即本體,在生死回中來來去去,這就是常住的永恒性;如果中斷了,那就不再下去了。外道就是這樣執著神我的,而佛法用生滅的現象讓他們觀察根本沒有這樣永恒不變的東西。
“如順世論者,不信有前世後世,以爲現在雖有我,死了即甚麼也完了,這即是墮于斷見的斷滅論者”。
外道思想不是實有的常見就是實無的斷見。佛陀從生滅現象相續的過程中,讓外道了解緣起法的內容:不存在常,斷也不對。要明白,常見與斷見站什麼角度而說。
“凡是佛法,決不作如是說。根本佛法以緣起生滅爲出發,以無常而破斥此等常見;但無常是常性的否定,而並不是斷滅”。
爲何要講生滅?生滅是事實上的現象,從現象的當下去破除想象中的常――永恒的我(靈魂、神我)。這個生生世世來來去去不滅的“我”、“靈魂”到底是什麼?從生命的當下去觀察它,不過是五蘊的作用,哪裏有一個實在的永恒不變的本體?所以可從現實的生滅現象去破除這種常見。生滅是變化的,所以是無常的,無常就是常性的否定――常不可得!這句話很重要!如果不了解無常是在否定常的實在性(常性不可得),就會執著在實有一個無常。其實無常只是生滅現象的展現而已,既是生滅遷流不停的在變動,表明是無常的。這就是從生滅現象來觀察體會的。所以當我們用無常否定了常性時,千萬不要落入這樣的觀念:“沒有常,那就是斷了”。
“佛法都說生滅與相續,此常與斷是極少引用爲正義的。然而不常不斷的生滅相續,意義非常深玄”。
注意聽:生滅相續,不是滅了就斷了,生滅滅生這就是相續相而不是斷,用斷常不能認爲是正義的,而不常不斷才是佛法所說的正義,這個內容就非常深奧了!一般人難以真正理解其中甚深的含意,以爲這個“有”不能用語言來說,但內心還感覺是有――不斷即是有。所以不常不斷就很難明白,就如同涅槃解脫是不常不斷一樣!對這點沒有深切的真正明白,不同體系會有不同理解而産生執著。如下:
“一分學者大談生滅相續,而又轉上了斷常之途”。
這就在講佛法中不同宗派的理論:也談緣起的不常不斷,也談生滅相續,但論到最後還是走上了斷常之途。對大乘叁系或根本佛法的知見沒有相當深刻的明白,很難了解這句話的重要性!研究大乘佛法的人對這個問題尤要注意!從過去開課至今,我們一直在闡明叁系理論之間的同異。如對這己很清楚明白,就知導師所講何義?前面談過,不管如何講空講有,最後歸于“有”的就還在有無“有”的一邊。注意聽!如果是“有”,必然會落入斷常!大部分落于常的一邊,其實落到常的一邊與落到斷的一邊還是一樣的。
“舉例說∶薩婆多部主張叁世有,一切法體是永遠如此的──法性常如(只是現象變遷而已)。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到過去,說生滅,說相續,不過在作用上說。他們雖也說諸行無常,然依中觀者看來,是落于常見的”。
“叁世實有論”怎能遠離常見?說什麼只是現象的變遷,法體常如,過去到現在到未來都一樣的,所以最後必然還是會落入常見。
“如經部師,以種子現行來說明因果。然而從大期生滅的見地去看,「涅槃滅相續(相),則墮于斷滅」(觀成壞品)”;
經部師比薩婆多部進步一點,他們以種子現行來說明因果,其實唯識後來也是采取這樣的觀念。用“種子生現行”來說明因果還是有弊端的。從大期生滅的角度去看時,種子生現行的理論就會落于斷滅相。大期生滅是入涅槃真正證解脫,他們說涅槃是不再生了。那這個生與滅就是截然的兩邊了,不是落于斷的觀念了嗎?這個很不容易了解。緣起講不常不斷,哪裏有真實的滅?注意聽哦!這也是蠻重要的一個觀念。所以導師說“不常不斷非常的深玄”,要明白還真的不容易!用種子生現行來解釋生死輪回及成立解脫,雖然表面上能讓大家滿意,其實從大期生滅來看還是會落入斷滅,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了!所以前面講到一期生滅、刹那生滅、大期生滅,這個要深思哦!在思維法義時,不能光在這一邊覺得很圓滿就行了,也要從另一個角度考慮而不落入斷常啊!這就是我們要注意思考的地方!如南傳與北傳談到一個問題:十二緣起是一念中的還是一期的?叁世因果怎樣講才能圓滿?如果只注重刹那生滅而不談叁世,這個因果能成立嗎?從大期來看能解決問題嗎?我覺得這個地方蠻重要的!緣起法則講的生滅有無應從哪個角度去看?一期生滅是從現象,大期生滅是從無始來的生滅,刹那生滅是身心當下的一個意念,叁者如何能融會?如何從刹那不礙一期、一期不礙大期?只有從這樣融和的觀念去明白,才是正確的,很重要!如果沒有注意這點,我們的思維模式一定會局限于某一個角度,這樣就無法了解全部。導師後面會舉證:
“從刹那生滅的見地去看,「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先有(實有)而今無,是則爲斷滅」(觀有無品)”。
如果不結合一期生滅和大期生滅,而只是從刹那生滅去看,問題就來了:“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如果首先建立法是有自性的,說它非無就是“常”是“有”;先有而後滅無,這就是斷,所以不能站在有自性的實有立場來看。從刹那生滅的角度來看時就會産生這個問題。
“他即使不落于常見,斷見還不免呢!只要是執爲自性有,自相有的,是難于避免常斷過失的”。
導師一再點出重點要讓我們明白。中觀爲何一直在闡揚無自性的自性空?因爲只要執著在自性有或自相有,就無法避免斷常的過失。中觀評判其它體系及外道的知見不正確,說他們不是落有就是落無,不是落斷就是落常,不是隨便說的,而是有內涵有根據的。導師爲什麼一直闡揚無自性?自性空才能緣起萬法不礙,而一切萬行當下又都是寂滅的,要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真不容易。因爲衆生都在相對的二邊:不是有,就是無;不是常就是斷。其實要透徹了解“非常非斷”,只要抓住一個重點――有自性與無自性既可。有自性一定會落于常見或斷見,只有站在無自性的自性空立場,才能完全避開這個障礙,這就是重點!
“所以說∶「若有所受(能感受到的)法,即墮于斷常」(觀成壞品)”。
“若有所受法”中的“有”,就是你認爲所感觸到的一切是實在的有。
“若法執爲實有,現在如此,未來也應如此,即墮于常見。若說先有而後無,即是落于斷見”。
覺得一切法是實有的,現在是這樣,未來也一定是這樣,不會變的,這就是常見;如說先(實)有而後無,會滅掉而沒有,只有就是斷。實有的東西,有就是實有;沒有就是斷無。自性見者的結論就是這樣。
“「觀有無品」和「觀成壞品」,明確的指出這種思想的錯誤。『六十如理論』也曾說到∶ 「若有許諸法,緣起而實有,彼亦雲何能,不生常等過」”?
如果你肯定(許即肯定)一切諸法雖緣起而實有的,哪裏能離開斷常等過錯?
“故此中所講的斷常,是非常深…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