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六章 八不▪P3

  ..续本文上一页

  “佛法针对这点,以生灭为有无,如「观三相品」说”。

  从生灭现象的当下来说就是它的有无,有无是从生灭现象来谈的。

  “中观者深研生灭到达刹那生灭,所以发挥生灭即有无,确立动的宇宙观”。

  这句话我们要稍微体验一下。如果从静止的层面观察万法,或观察它迁流不息生灭的动的现象,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从静态来看,刹那生灭只是刹那间,一期生灭时间较长,大期生灭更长,更难以了知。如果从动态上观察,动的宇宙观就不一样了。后面这几句话就是关键:

  “但从念念生灭而观相续的缘起,那末有与生,无与灭,也不妨说有相对的前后性”。

  前后性是相对的。如果不是从动的角度来看,而是从静止状态看的话,就无法看到它前后的相续。

  “如十二缘起支中说的「取缘有,有缘生」即有在先而生在后;有即潜在,生即实现”。

  从刹那生灭无法看出十二缘起支的“取缘有、有缘生”的序列。所以,在一念相续的当下看到的与从静止的一期生灭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注意听!这关系到观照时的利害关系,有差别,注意听!这就是重点!如果是静止的观察,那就看不到“取缘有、有缘生、生缘灭”,但从动态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从动的宇宙观来看,就不妨有相对的前后,可以观察得出来。

  “灭了而后归于无,也好象灭在先而无在后。但这都约缘起假名相续的意义说,否则会与外道说相混”。

  这是约假名相续的意义而说的,不是落在实有实无,大家要注意!外道说的法与佛法哪里不同?佛法讲的是缘起,外道都在实有实无里面,不是先有生,就是先有灭;不是先有有,就是先有无。佛法不是哦,导师都在点重点!这里要用心去思维探讨观察了解。虽然解释了,大家不一定马上就懂,但确很重要!

  “此生与灭,含摄了哲学上的存在与不存在,发生与消灭等命题”。

  现在所有的宗教及哲学几乎都是在讲这个问题,在这里产生争论与同异。我们在缘起法的深观中能明白有无、生灭的真相,才能超越出来。也能了解佛法缘起论与外道的不共处,明白佛法与宗教哲学上或社会一般学者的观念盲点的不同处。佛法与外道的争论乃至佛法中不同体系的争论,也是对这个认识体证不同而产生的分岐。这个重点如果能把握了解,回过头来看佛法中宗派体系不同的争论,也能明白这确实牵涉到一个根本问题。

  

  第二节 断常

  “再说断常∶佛法中弹斥外道的有无,多用「生灭」。而此下的断常、一异、来出,为当时外道戏论的焦点,所以多方的破斥他。常,在释迦时代的外道,是约时间变异中的永恒性说的。断,是中断,即不再继续下去。例如外道执有神我,有此常住的神我,所以从前生到后生,从人间到天上,前者即后者,这种有我论者即堕常见”。

  佛陀时代的一切外道谈的有无不是常见就是断见。佛法用生灭来破除外道实有实无的观念。若是常见,就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即本体,在生死回中来来去去,这就是常住的永恒性;如果中断了,那就不再下去了。外道就是这样执着神我的,而佛法用生灭的现象让他们观察根本没有这样永恒不变的东西。

  “如顺世论者,不信有前世后世,以为现在虽有我,死了即甚么也完了,这即是堕于断见的断灭论者”。

  外道思想不是实有的常见就是实无的断见。佛陀从生灭现象相续的过程中,让外道了解缘起法的内容:不存在常,断也不对。要明白,常见与断见站什么角度而说。

  “凡是佛法,决不作如是说。根本佛法以缘起生灭为出发,以无常而破斥此等常见;但无常是常性的否定,而并不是断灭”。

  为何要讲生灭?生灭是事实上的现象,从现象的当下去破除想象中的常――永恒的我(灵魂、神我)。这个生生世世来来去去不灭的“我”、“灵魂”到底是什么?从生命的当下去观察它,不过是五蕴的作用,哪里有一个实在的永恒不变的本体?所以可从现实的生灭现象去破除这种常见。生灭是变化的,所以是无常的,无常就是常性的否定――常不可得!这句话很重要!如果不了解无常是在否定常的实在性(常性不可得),就会执着在实有一个无常。其实无常只是生灭现象的展现而已,既是生灭迁流不停的在变动,表明是无常的。这就是从生灭现象来观察体会的。所以当我们用无常否定了常性时,千万不要落入这样的观念:“没有常,那就是断了”。

  “佛法都说生灭与相续,此常与断是极少引用为正义的。然而不常不断的生灭相续,意义非常深玄”。

  注意听:生灭相续,不是灭了就断了,生灭灭生这就是相续相而不是断,用断常不能认为是正义的,而不常不断才是佛法所说的正义,这个内容就非常深奥了!一般人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甚深的含意,以为这个“有”不能用语言来说,但内心还感觉是有――不断即是有。所以不常不断就很难明白,就如同涅槃解脱是不常不断一样!对这点没有深切的真正明白,不同体系会有不同理解而产生执着。如下:

  “一分学者大谈生灭相续,而又转上了断常之途”。

  这就在讲佛法中不同宗派的理论:也谈缘起的不常不断,也谈生灭相续,但论到最后还是走上了断常之途。对大乘三系或根本佛法的知见没有相当深刻的明白,很难了解这句话的重要性!研究大乘佛法的人对这个问题尤要注意!从过去开课至今,我们一直在阐明三系理论之间的同异。如对这己很清楚明白,就知导师所讲何义?前面谈过,不管如何讲空讲有,最后归于“有”的就还在有无“有”的一边。注意听!如果是“有”,必然会落入断常!大部分落于常的一边,其实落到常的一边与落到断的一边还是一样的。

  “举例说∶萨婆多部主张三世有,一切法体是永远如此的──法性常如(只是现象变迁而已)。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说生灭,说相续,不过在作用上说。他们虽也说诸行无常,然依中观者看来,是落于常见的”。

  “三世实有论”怎能远离常见?说什么只是现象的变迁,法体常如,过去到现在到未来都一样的,所以最后必然还是会落入常见。

  “如经部师,以种子现行来说明因果。然而从大期生灭的见地去看,「涅槃灭相续(相),则堕于断灭」(观成坏品)”;

  经部师比萨婆多部进步一点,他们以种子现行来说明因果,其实唯识后来也是采取这样的观念。用“种子生现行”来说明因果还是有弊端的。从大期生灭的角度去看时,种子生现行的理论就会落于断灭相。大期生灭是入涅槃真正证解脱,他们说涅槃是不再生了。那这个生与灭就是截然的两边了,不是落于断的观念了吗?这个很不容易了解。缘起讲不常不断,哪里有真实的灭?注意听哦!这也是蛮重要的一个观念。所以导师说“不常不断非常的深玄”,要明白还真的不容易!用种子生现行来解释生死轮回及成立解脱,虽然表面上能让大家满意,其实从大期生灭来看还是会落入断灭,这个问题就很重要了!所以前面讲到一期生灭、刹那生灭、大期生灭,这个要深思哦!在思维法义时,不能光在这一边觉得很圆满就行了,也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而不落入断常啊!这就是我们要注意思考的地方!如南传与北传谈到一个问题:十二缘起是一念中的还是一期的?三世因果怎样讲才能圆满?如果只注重刹那生灭而不谈三世,这个因果能成立吗?从大期来看能解决问题吗?我觉得这个地方蛮重要的!缘起法则讲的生灭有无应从哪个角度去看?一期生灭是从现象,大期生灭是从无始来的生灭,刹那生灭是身心当下的一个意念,三者如何能融会?如何从刹那不碍一期、一期不碍大期?只有从这样融和的观念去明白,才是正确的,很重要!如果没有注意这点,我们的思维模式一定会局限于某一个角度,这样就无法了解全部。导师后面会举证:

  “从刹那生灭的见地去看,「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先有(实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观有无品)”。

  如果不结合一期生灭和大期生灭,而只是从刹那生灭去看,问题就来了:“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如果首先建立法是有自性的,说它非无就是“常”是“有”;先有而后灭无,这就是断,所以不能站在有自性的实有立场来看。从刹那生灭的角度来看时就会产生这个问题。

  “他即使不落于常见,断见还不免呢!只要是执为自性有,自相有的,是难于避免常断过失的”。

  导师一再点出重点要让我们明白。中观为何一直在阐扬无自性的自性空?因为只要执着在自性有或自相有,就无法避免断常的过失。中观评判其它体系及外道的知见不正确,说他们不是落有就是落无,不是落断就是落常,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内涵有根据的。导师为什么一直阐扬无自性?自性空才能缘起万法不碍,而一切万行当下又都是寂灭的,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真不容易。因为众生都在相对的二边:不是有,就是无;不是常就是断。其实要透彻了解“非常非断”,只要抓住一个重点――有自性与无自性既可。有自性一定会落于常见或断见,只有站在无自性的自性空立场,才能完全避开这个障碍,这就是重点!

  “所以说∶「若有所受(能感受到的)法,即堕于断常」(观成坏品)”。

  “若有所受法”中的“有”,就是你认为所感触到的一切是实在的有。

  “若法执为实有,现在如此,未来也应如此,即堕于常见。若说先有而后无,即是落于断见”。

  觉得一切法是实有的,现在是这样,未来也一定是这样,不会变的,这就是常见;如说先(实)有而后无,会灭掉而没有,只有就是断。实有的东西,有就是实有;没有就是断无。自性见者的结论就是这样。

  “「观有无品」和「观成坏品」,明确的指出这种思想的错误。『六十如理论』也曾说到∶ 「若有许诸法,缘起而实有,彼亦云何能,不生常等过」”?

  如果你肯定(许即肯定)一切诸法虽缘起而实有的,哪里能离开断常等过错?

  “故此中所讲的断常,是非常深…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