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与生是一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灭与无也一样。
“外道及一般人,每以为有即是实有,无即实无,即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极浮浅的见解”。
一般的人与所有外道的思想就是落在这里:看到了一切现象以为就是“有”(实在的有),看不到的就是“没有”(实在的无)。“有”即实实在在的有,“没有”即根本没有――实有实无。这就是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是很浮浅的观念。
“此一见解,即破坏因果相──和合与相续”。
这几句话一般人不易了解。什么叫破坏因果?因果讲的是和合相续,剎那生灭变化不停。如果“有”是实(真实不变之义)有,那就不会变化,就没有因果相续了;“无”是实无,和因缘也没有关系,这样就破坏了因果。真正的因果有和合的相续相,实有实无就不依相依相缘的和合。一定要明白这里的重点!因为一般人都是这样错误的思维模式,以为“有”,就是永恒实在的有;现象消失,就是永远灭而都无。我们学缘起就是不再落入一般的观念,进一步深入缘起法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就知道没有一法是永恒不变的,但又能缘起万法,所以就不会落入实有实无的知见中。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摸式,在说一件事情时,往往会:“我知道了,他啊就是这样的”!其实他知道的那个还在变化,他看到的是过去的呈现。“我看到一个人很坏,很讨厌他”,这就是定论。那人真的很坏吗?会不会变化呢?再说,你所说的坏,也许只是你个人的主观看法,别人看来也许并不坏呢!这就是定论――实有好坏。因缘和合的相续是剎剎那剎那在变化的,好的会变坏,坏的也会变好。如果你不悟道,心灵就会永远在这样的起落中,认为好的永远是好的,坏的永远是坏的,好坏是由你主观来判定的吗?注意哦!我们的思维摸式就是这样,落在实有实无的定论中,而破坏了和合相续的因果相,忽视了缘起法的如幻如化,我觉得这很重要!利用这个因缘来点一下:看到一个喜欢的人就说他好,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说他坏,我们都是那样断然地肯定。好的,产生喜欢;不好的,产生厌恶或瞋恨。是不是都落在实有实无里?如果了解和合的缘起,还会下这样的定论吗?你看到的只是缘起和合相续的过程,而且是剎那变化不停的,哪里可以下定论呢!只有真正明白缘起,才不会执着好坏美丑、实有实无。大家要反省自己是否都在实有实无的观念里?要注意啊!
“佛法彻底反对这样的见解,称之为有见、无见。这有见、无见,佛法以生灭来否定它,代替它。一切法之所以有,所以无,不过是因缘和合与离散的推移;存在与不存在,不外乎诸法缘生缘灭的现象。即一切法为新新非故,息息流变的有为诸行,从不断地生灭无常观,吐弃了有即实有,无即实无;或有者不可无,无者不可有的邪见”。
这里太重要太重要了!我们仔细地讨论一下:众生一般都会落在实有(有见)实无(无见)的两边。而缘起的一切现象之所以会有会无,只是缘起聚与灭而己。条件具足聚合就产生了一个现象;条件迁移变化了,它就消失了。缘起法本身己在告诉我们,现象的会有会无,是由于它是处在和合的迁流变化中。我们虽然学了缘起法,如果不深入体会这点,表面上了解缘起,要受用却很难。体会到了这点,超越与解脱并不难!这个地方是关键哦!
存在与不存在只是缘生缘灭的现象,一切法是新新非故的。但我们对于法在迁流变化过程中的某一现象或感触(如受)却执着实在不变的,不明白一切是新新非故的。迁流变化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却一直被那个影像牵扯住,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永远留在心底的角落里。这不就把它当实有不变的永恒存在吗?其实哪里有不变的法?尤其心灵起落变化的刹那生灭是最明显的。众生执着一期的相续以为实在的,那还情有可原,因为看起来它是停住那么久,譬如看一个人样子每天都差不多。但心灵确是剎那剎那不停在生灭,每一剎那的感受也是缘起。为什么把一剎那的感受当作是永恒实在的呢?这一点最要注意了!我们的执着性都在“受”上。
一切有为法在迁流变化中,没有一个永恒常住的,我们要观察息息流变象水在流动不息的有为诸行,就会了解刹那“生灭无常”(三法印的诸行无常印)变化,“有”只是剎那的存在,剎那在变化又新新非故,怎会是永恒的有?所以我们就会吐弃“有,即是实有”的实有观念,超越实在感。如果没有观察到诸行的剎那迁流变化,看不到一切法的生灭剎那不住,就会认为一切都是停止不变真实有的,那就会停留在实有的观念里。只要突破了实有的观念,就不会落在实无里(实有实无是同一理念)。也不会认为“有的,就不能没有;没有的,就不能有”,把“有”、“无”分成截然不同的领域,或隔阂开的不同的实体。这很重要!我们看到有就是实有,没有就是实无,实有与实无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境界。如果明白新新非故,有知道有的不是实有,当刹那迁流变化过去时,也不是实无,因为产生的作用还在。这样的“有”就不会与“无”相对,研究中观的缘起就是在这里展现中道。
杂阿含经说:“正观世间集,不起世间无见;正观世间灭,不起世间有见”。正观一切法能缘起,就知道不是什么都没有;正观一切法都会灭,那就不是实有。这样的观念刚好与世俗众生的观念相反,那就不会落在实有与实无里,这就是善观缘起。如果把“有无”分开,有是有,无是无,照佛法来讲就是实有实无的邪见。从缘起的角度来看,因为无,所以才能有;因为有,才会无。因为“有”会灭,它是生灭不停的,有的必归于灭;灭了不是什么都没有,缘起的万法继续生生不息,正因为无,所以才会有。有无不是隔阂的两边。如果落在实有实无的观念,生的就不能灭了,灭的不能生了,那就没有因果相续了。正因为有可以无,无可以有,所以才能成立因果,这是缘起因待性的内在特质。不明白这点,落在实有实无就变成邪见,不能正见缘起的法则。所以“生灭与有无”是有待深入了解的重要课题,八不最主要的就是从有无、生灭的立场来了解事实真相的。
“一类世间学者,以抽象的思想方法,以为宇宙根本的存在是有,与有相对的不存在是无;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而后成转化的生灭。这是以为先有无而后生灭的。依佛法,凡是有的,必然是生的,离却因缘和合生,即不会是有的”。
世间学者是从多方面来谈的(只要不是站在佛法的根本立场,差不多都涵盖在世间学者的范畴),他们用抽象(想象推理)的思想方式,认为宇宙的根本之所以会存在是有一个“有”,不存在的自然就是无。它不是先有或先无,而是先成立有某一个存在,才产生一切万法。有的思想认为是从“无”生“有”,有的思想认为必然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存在才能引生万法。一个是先站在“有”的立场,一个是站在“无”的立场来引生后面的生灭现象。但照佛法来说:凡是有的,也就是所谓的生,离开了因缘和合的生是不会有的,所以不是四生(自生、他生、自他和合生、无因生)而是因缘生。
“因此,因中有果论者的「有而未生」,为佛法所破”。
因里本来就有果的成份存在,只是还没有生出来而已,种子中如果没有果性是不会成长为果的,这就是因中有果。佛法不承认因中有果,如果这能成立,那就不需要其它的缘而能成果了。任何一个因要很多助缘契合才会产生果的现象,绝不是因中己具足了果。因中己注好了一切的果在里面,这在佛法的缘起论来讲是不能成立的。佛法讲的是缘起法,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绝对不是单一的条件而能成就一法。凡是一法的因,它的本身也是由因缘条件而组合的,哪里来本来就具足的果?
“「观有无品」说∶「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
从这几句就知道:有无是相依相缘而展现的。没有存在“有”,“无”也就不能成立。正因为有这个“有”的现象,它坏掉时才叫无。所以也没有一个本来叫“无”的东西,只是“有”的消失叫无而已。
“这是说∶依有法的变化趣于灭,灭即是无。离了有法的变异即没有灭,离了灭即没有无。若灭是存在的灭,不是存在的缘散而灭,那就是连无也无从说起”。
有无、明暗相生就是在讲灭。六祖坛经有三十六也在说这。实在的“有”与“无”没有关系,实在的“无”与“有”也没关系。因为如果是实在的就不需要相依相缘来产生。缘起法的之所以能生起,是缘起相聚和合产生的现象“有”,当这个现象消失时就是“无”。如果没有这个现象的有,无又如何能成立?无是根据“有”的消失而产生的。再说“有”,它是因缘条件组合时产生的现象,在永恒不变的实有中怎能看出“无”?只有在“无”的衬托下才能看出“有”的现象的产生。所以,有无是相依相待而有,不是实有实无的。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中观论颂》其中二十几品都在破实有自性的有无。《中观今论》课程结束后,我们接着会研究《中观论颂》,这里不再细谈,只要明白这个重点就好。
“所以「观六情品」说∶「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这样,有与生,灭与无,是有着同一的内容。生起就是有,灭去即是无”。
这个最重要啊!我们把有无、生灭都变成相对的两个状态。其实没有“有”的现象存在,“无”是不能成立的。既然了解它们是相待的存在,有与生、灭与无就有同样的内容而不是完全不相关的两回事。
“一般人对于有与无,每落于静止的观察,所以都想象有与无约体性说,以生灭为约作用说。其实,体用如何可以割裂”?
如果从静止去观察有与无,我们就会落于想象,产生体性和作用的分别现象:有与无是从体性上讲的,生与灭是从作用上讲的。“其实,体用如何可以割裂”?这一句话很重要哦!有无生灭的体性、作用是不能分割的,体是显用的,用是体的功能,怎能分开!…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