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

  第七章 有时空动

  第一节 有——物、体、法

  “在中道的方法论章里,曾经谈到:中观者与一般人,对于「有」的看法,有一根本的不同。一般人以为有,就是自性有,或自体有,这由众生的无始自性妄执而来。中观者以为有,决不是自性有;同时,无自性也不是都无,无自性是不碍其为有的”。

  “有”即存在的意思,所有的“物”品或物“体”或“法”(一切的现象包括色心二法)的存在都叫“有”。但每个人的体会及思想领域的不同,因此,对“有”的看法就都不一样了。

  “一般人以为有就是自性有,或者是自体有,这是由众生无始自性妄执而来”。

  一般人只要看到存在的一切法,就以为它是实在的有,是自性的有,即本来自体就有的。众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是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执。我们从来没有明白开悟过,无始以来一直在这样的一个妄执中而显现出直接的感觉:有,就是实有;没有的,就是实在没有。

  “中观者以为有,决不是自性有,同时无自性也不是都无,无自性是不碍其为有的”。

  然而以中观的角度来看:一切法的有,绝不是自性有,即不是自有的。因为它是因缘条件组合的,缘起而有的,故无自性。有人不了解,以为讲无自性就是否定有,即表示没有。其实缘起的“无自性”,也不是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无自性是不会妨碍其有的存在的。只是明白这一切现象是因缘所成,不是自性的本来有,所以这个“有”叫“缘起有”,它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又叫“假有”或“幻有”,只是这样而已。所以讲无自性时,不是完全否定它,反而没有妨碍它(有)的存在,只是看这个“有”不是实有,而是缘起如幻非实的假有而已,。

  “此理,月称论师也曾如此说:即辨明「有与有性,无与无性」的差别。存在的事理,可以说为有,然与有自性不同;无性,是可以有的,与一切法都无的无不同”。

  月称论师是我们很赞叹的中论系的一位大论师,他曾说:要辩明“有与有性,无与无性”的差别。存在的一切事与理都叫“有”,这个“有”与“有自性”不一样,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而无性是可以有的,与一切法都无的“无”不一样。

  “有与有性,无与无性,初学中观者应该辨别。其实,教典中不一定这样划分的。依中观者说:有是无自性的有,自性即究极自性不可得”。

  这是重点!如果连这个基础的观念都没有分辨清楚,我们对于“有与有性,无与无性”就会产生很大的误解。一般人讲的“有”与中观者讲的是有差别的。

  依中观者的立场来看,一切法的“有”是存在的现象,但这种“有”是无自性的,因为它是因缘假合的。如果一定要用“自性”二字的话,一切现象的究竟自性不可得,就是一切法的自性,无自性就是中观者讲的自性。所以可以成立“有”,但不是自性的有。另一方面,虽然无自性,它却是可以有的,“无自性才能有”,这样讲更正确。

  “而一般人则以为有是必有自性的,自性即是实有可得的”。

  一般人与中观者观念的差别在于:只要是存在的现象“有”,必然就是有自性的,即使这个“有”的现象会变,它里面也有一个实有的自性是不变的。

  “中观者说无,是异灭的无”;

  这句话很重要!中观者说“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异灭的无。也就是说,当这个现象产生后,它必然是在迁流变化的变异之中,所以这个“无”是从“有”的变异而异灭的无。现象产生后消失了,即是灭,是有无相对的异灭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

  “无性即自性无。而一般人以为无性即是无,以为即是甚么都没有”。

  注意,这个观念很重要!无性就是没有自性的意思,不是什么都没有。一般人总以为无自性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听到中观在讲无自性空性时就会恐惧:“这样不是断灭了嘛”?为什么会有断灭的观念?因为他们认为“无”是什么都没有。如果知道中观讲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变异”的无,这样就不会落入什么都没有。很多人不了解中观的真义,错会了中观的无自性空义,认为这样是恶取空的断灭,这样的见地实在是误解了中观义!其实中观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

  “外人与中观者,名字同而意解不同”;

  外人与中观者所说“自性、无自性、空、空性”,这些文字都是一样,但内容意义解释就完全不一样了。

  “月称不过为不了解中观者,方便的分别有与有性,无与无性的界说而已。今此所讲的有,即一般人所说的「东西」、物;什译的龙树论,每译之为法”。

  由于一般人误解了中观,故月称论师用便当的方法解释“有及有性、无及无性”,使大家清楚明白而已。鸠摩罗什所翻译的龙树论,把这个“有”译之为法。

  “此「有」,不论是事是理,一般人即以为是实有。中国称之为物,物即代表一切存在或存在的。“《易经》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说:在和合的群聚当中分别,其别别的个体──自相,彼此各别的,即称之为物,此就是一般所了解的东西。《中庸》说:「不诚无物」。又说:「诚者自成也」。诚即自有自成的自性,诚而后有物。诚是自有的物自体,如不诚,即没有自有自成的实体,物即不成其为物”。

  一般人只要讲到有,就是实有,觉得凡是存在的就是真实的。导师从道家的易经及儒家的中庸也举例:中庸说的不诚无物的“诚”是自己成就自己即自性有的意思。如果不诚,就没有自有自成的实体,物就不成其为物。因为有了这个,后面才有物,诚即物的自体自性。

  “这种思想,即是中观者所要彻底否定的自性论”。

  一般人都错解为存在的就是有自性的,导师以佛法的中观角度来分析,即使道家及儒家的思想,也还是在自性见自性论的观念中。

  “总之,一般的常识与学者的知识──不属于净智的神秘直觉也在内,都要求一自有自成的,此无论是素朴的实在论与形而上的实在论,但计为自有自成是一样的”。

  导师点出普遍的现象:除了体证佛法有真正净智的人,其它无论是一般人的学识常识或知识,甚至在神秘的直觉观念里,一定会要求有一个实在自成自有的。这一种自成自有的观念,无论是素朴的实在论或形而上的实在论,都是实在有自性的,不管从哪一个角度都一样执着自有自成的实有的自性见。

  “前面曾经指出:有是最普遍的概念,这种有强烈的实在性的感觉,是一般人认识上极为基本的”。

  一般人在认识上最基本的就是强烈的实在感,即佛法讲的“俱生我执”,只要是有情生出来就都会有的,即使动物也是,它们自我保护的实在感也都一样。

  “不说现代文明人,即使未开化的野蛮人,或是智识未开的幼孩,他们凡是感觉认识的,不晓得甚么是假有(非中观者的假有,也不会是正确的),凡所觉触到的,都以为是真实存在的”。

  无论是文明人及未开化的野蛮人或智识未开的幼儿,在感觉认识上都觉得是真实的有,从不知道什么叫假有,即使不是中观者的假有理论也不是正确的。

  导师点出了普遍众生的相同的心态观念――凡所觉触到的,都以为是真实存在的。众生为什么有无尽的痛苦烦恼苦难?为什么会造那么多业?基于同一个道理――对万法认识的实有感:身体是实在的,那个“我”是实在的,“我的”也是实在的。为了保护“我”与“我的”而争取占有,造成斗争不断,从而痛苦烦恼也不断。说实在的:如能从缘起而明白无自性无我;从法的迁流变化不停中,而看出它的常性不可得,真正能明白无我无自性,那么一切的执着爱染占有就当下歇了下来,也在这里解脱。这个实有感的自性执,产生我见我执,才使得我们造了无数的业力,致使痛苦烦恼生死相续不断。这里点出一个很重要的重点:即与生俱来的实有感自性执,每一个人都在这种状态之中。佛法难闻,即便我们有因缘听到了佛法,知道要修行了,然而在修行的理论中还是脱不了这种实有感,还是认为有一个形而上的实在的本体、清净的自性,非这样心即不能安,这还是未能超越实有感自性见的执着啊!修行人还执着在自性见上,那与众生有什么不同?要注意,这个问题何其重要!如果不厘清,我们还会落在实有感的自性执中,如何解脱!现在佛教中还没有厘清这个问题的宗派很多,所以我在这里要点出来讲清楚。不只是外道及一般民众,即使我们佛教内的这些善知识们都要相当用心啊,否则自己落在这种自性执中还不自知呢!自以为是地肯定:“非有自性不可,一定要有自性的”,问题真的蛮大。

  “小孩不知镜里影现的人是假有,于是望之发笑而以手去抓。野蛮人不知梦是虚妄不实,故以梦境为千真万确的。这种认识上极普遍的自性感,从原始的、幼稚的,到宗教者与哲学者的神秘深玄的,一脉相通,真是「源远流长」”。

  这是导师感慨的一种说法:无知的小孩看到镜子里面的影像以为是真的,用手去抓抓看;还没有开发文明的野蛮人,没有这一方面的知识,做梦还以为梦境是真实的。但这种直接反应出来的自性感,从原始的人及幼稚的小孩,甚至引申到宗教界或哲学探讨到神秘又深玄的形而上的实在,在导师看来却是一脉相通,源远流长的!都超越不了这一种自性见的实有感,这是很深的感叹,也是事实。

  “依佛法说,不但小孩、野蛮人同有此种实在──自性感,就是虫、鱼、鸟、兽乃至最下的动物,凡是能感受到甚么而有精神的作用时,这种实在性的直感,也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佛法讲的俱生我执,动物也是一样的,只要是有情感及情识作用的几乎都一样。

  “当然,没有人类意识上的明晰,更没有形而上的实在论者那样说得深玄!人类,由于知识的增进,从幼年到成人,从野蛮到文明,在日常的经验当中,渐渐的觉察到认识到的不一定是实在的”。

  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人们慢慢会发现到一些真相,明白了认识到的事物有的不一定是真的。

  “如面饼可以充饥,而…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