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P10

  ..续本文上一页;其大无外,不过是神的别名”。

  有限的固定成型的相,如国与国的国界必是相待而有的。因为跟别的国相对,故产生国界,如没有其它国家存在,无法产生国界。界限还是待它缘而有的,两个国家连在一起,就产生国界的问题。如果只有自己一国,那就不存在国界了。

  界限既然不可得,那就没有其大无外的本体或实有的虚空相及实有的法性了。“其大无外”是神是众生幻想的神的别名。

  “所以,如以为此是极限,此限即不成其为限。反之,如以为世界无尽,而从色法的形成个体去说,色法是不能无限的。有限与无限,世界在诳惑我们! ”

  有极限的还叫其限吗?有极限的就不是其限了。如果不了解缘起的实相,一定会落入有限与无限,从色法、空相都会去探讨第一因,探讨边界的有限与无限。我们的生命到底是有限还是无限?有人说:这个肉体生出来是有限,但我们有一个本性是无限的,这里所说的有限与无限同样是自性见的产物。真实了解缘起一切法如幻,只是相依相缘的存在,没有永恒不变的,还谈什么有限与无限!注意听,这个地方一再一再在谈,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只要执着在实有里,没有一个人能解脱的!有限无限是搞不完的,有限无限探讨不完的,第一因永远不可得,你怎么去探讨?怎么能达到安心!站在实有自性里面,就会被幻现的现象搞不完,幻现的东西哪里还能谈论实有实无?哪里能找到第一因?

  “空间中的存在者,现为六方相,可以分析的,但最后如以为真实的,希望分析质素而找出有相有碍而不可再分析的究竟原质,即成大错!故极微论者,至此难通”!

  现为物质或现象的都有六方相,是可以切割分析的,但如果希望分析到最后是不可分析的究竟的素或原子即真实的存在,那就错了,这是预先站在自性见的立场而想象的。如果先站在实有的观念,一除以二除不尽,那就会以为实有一个微细的东西。但有否这样辨析:物质一定有六方相,这个微细的东西如有六方相,那它就不是最微细的原素,因还可以分析;没有六方相的即不是物质,虽然不可以再分析,但它已不是物质了,怎能说它是原素呢?所以,如何能找到自性见者认为的那个实在的最微细的原素?这已经证明:只要是实有感,先把一个东西当为实在的去除去分析,要找那个最微细的邻虚,这是不能成立也找不到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多少科学家,至今还在找。佛法说一切物质是幻现的,谁都不承认:“这么实在的东西、时间、空间,怎么会是幻现的呢”?

  故极微论者认为世界总是物质来成立的,那元素的物质只是很微小看不到而已,这是积聚说。

  “以不可再分析的邻虚尘,若仍可分,即非极微;若不可分,即失去方分相而不成其为物质”。

  分析到最后的极微已不能再分析了,这叫邻虚尘,这个邻虚尘如还可以分割,那就不是极微了;但如果不能分割,即失去了六方相而不成其为物质。这就是两难,自性见的难处就在此:不可能一边存在的。

  “存在者如幻如化,现为空间的无相,似乎空界拥抱一切而一切占空间而存在。但从外延而扩展去看,世间非有边与无边的;从内含而分析去看,有分与无分是不可能的”。

  从空间的外延去看,有边无边都不能成立;从分析到微尘,有分无分也都不能成立。

  “因众生的有见深厚,总是从自性见的妄见拟议,不是以为有小一的原质,即以为有大一的总体”。

  经过这样的分析,导师就下了结论:众生深深地执着实有感的有见,都是站在自性见的妄见去拟议一切,最后总执着有一个最原始最原素的小一(小而无内的小一),或有一个很大无边的总体(大而无外的大一)。无论小一或大的总体,都是从自性见的妄执拟议而有的,这就是结论!不要说外道了,所有的宗教或哲学家、科学家都无法离开这个观念,甚至佛法内部很多不同体系的理论都是这样的观念。所以今天谈佛法而讲无自性的是少数,很多人都在传统的这种观念中,这个法真的很不容易了解。看到这里就有无限的赞叹:导师处处在彰显如此伟大的睿智!然而了解他的人却那么少,能接受的人是这么不容易,这个法真的很深细呀,不容易了解。

  “否则,扩而复扩之为无边,析而又析之为有分,永久陷于一与异的倒见中”!

  只要有自性见,不是落在大而无外的一,就是落在小而无内的异,这完全是颠倒的一与异的自性见!从“有”的存在到时间、空间,导师都是从缘起无自性的角度来解释,如果不了解缘起无自性非实如幻,而来解释世间的一切,那一定会落在有时空动的实在感中。只有从缘起的角度才能破掉对“有时空动”实有感的执着而超越出来。

  

  第四节 行——变动、运动

  “佛法讲到运动,都以「行」做代表。「行」是诸法的流行、运动或变动的。现在约来去说,就是运动的一种形相。但说有来有去,常是为佛所呵斥的”。

  物体、时间、空间三者合起来一定产生运动即行。行就是迁流造作,来去即是迁流变化的造作所展现的运动相。但如果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来来去去,就会被佛陀呵斥。

  “外道问佛:「死后去,死后不去,死后亦去亦不去,死后非去非不去」?佛皆不答”。

  你们有否注意到这个重点,在“有时空动”中佛陀所不答的问题,导师都会点出来。我们也将十四无记作为一个主题让大家注意到,就是因为这个观念很重要!外道都认为有一个灵魂实在的我,所以才问死后去不去的问题。只要站在有自性有我的立场,一定都会问这个问题。佛陀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实在的自性我在来来去去。对于缘起的如幻性,外道是很不了解的。

  “《胜义空经》说:「眼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

  在阿含经里上过这个课:我们的眼根与色尘接触而产生眼识的功能作用,能看到一切现象的有。但眼识生起时,真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来吗?当眼识灭时,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去吗?难道一定要有个实在来去的东西才能显现它的功能吗?眼识产生功能,有个东西叫来吗?眼识的功能没有时,有个东西叫去吗?难道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来与去就不能产生功能吗?佛陀用眼识的功能来点醒我们,眼睛产生的眼识是从哪里来的?什么东西来?眼识消失时是什么东西去?其实它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我们的身心会有种种知觉分别造作的功能,一般人都会想:里面如果没有一个实在的造作者,怎会有这种功能?难道一定要有一个实在的灵魂或我的东西才能产生生命的功能吗?不用的,五蕴六处的组合作用就能产生觉知分别运动等生命功能。

  “因为,一般人说到来去,即以为有个从此至彼或从前至后的东西”。

  众生都有这样的直觉:“生,一定有个东西来生;死了,一定有一个东西跑掉到哪里去了,其间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我)在来来去去”。佛教中也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在六道的轮回中,我这一生死后到下一生相续之间,是什么东西从这里到那里?如果没有一个中阴身或我灵魂的,怎么能从这里生到那里去”?在这种疑惑的前提下,所以非要找一个从这里到那里的东西不可。二千年来,大乘佛法为这个搞了很多宗派与理论,为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从这里到那里的可能性而已。如果不建立这个东西,好像佛法就讲得不完全了。所以从部派佛教到后面的大乘佛法,有一个不可说的“我”或细意识或八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什么叫中阴身?目的就是要建立从这里到那里,从这一生到下一生的可能性罢了。如果照中观的缘起无自性空的理念,没有作者与受者,那谁在来去?是什么东西产生轮回与业力相续的功能?中观以外的佛教宗派都认为,如果没有一个东西从这里到那里就不能成立轮回。所以这个地方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这个地方大家要用心一点,中观的立场并不需要八识来建立生死的轮回。落在实有实无的自性见的观念中,才有上述的疑惑。对于缘起性空的理论,确实很难了解,缘起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但又不是实有,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不能厘清明白这个,每一个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所以这是一个重点。有时空动的“动”即来去,这部分大家要用心一点,因可以解决我们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即有自性与无自性的差别:有自性的人,一定要找到一个来去的东西;而明白无自性空义的人,不需要这样的东西就可以成立轮回,此即关键之处。

  “这种观念,就是对诸法缘起的流行,不能如实了知所引起的错误”。

  这就是最重要的观念:对缘起的真正深义不了解即不能如实了知,就会引起错误的自性见灵魂的实有感观念。明白缘起就不会执着在有自性,也不会执着在实有的生灭来去。所以佛法的缘起法的特色就是与世不共的特色。学佛一定要明白并把握缘起的深义,我曾讲过:“缘起”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值得我们用一生的生命与财产投进去!真能彻底明白缘起,你就见法解脱了,但很不容易了解啊!

  “佛所以不答外道死后去不去者,以其所说的神我尚且不可得,去与不去更无从谈起”。

  导师认为:佛陀不答外道的死后到底去不去的问题,道理其实很简单:外道都认为里面有一个实在的我(神我、灵魂、真我、小我……),所以他们说去与不去都是站在神我灵魂的实有立场来发问的。但他们所说的那个实在的神我本来就是不可得的,哪里能找到?所以谈去与不去岂不是戏言!有什么东西在去!

  “但佛也明法的不来不去,如《胜义空经》所说。然佛法并非不可说来去,如说「从无始生死以来」,或说「来王舍城」”。

  但佛陀也从法上点出不来不去,如《胜义空经》所说的“眼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

  然佛法并非不可说来去,但这种来去不是自性见的来去,佛陀也常说“从无始生死以来”,这个“来”是无始,找不到生死开始的第一刹那。或是“来王舍城”,即他的肉身来到这个地方。

  “不过不如自性执所见的来去,…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