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P8

  ..续本文上一页与其它外道的思想差别就在于宣说无永恒不变的实在我,但外道认为有实体实法。

  萨婆多部把空解释分为二种:第一种是有为有漏的虚空,即眼睛看得见身体感触得到的,一般人所理解的虚空都是这样的。第二种是无为的虚空,他们认为这是不生不灭法,佛法所说的无为法性,为何有人认为是实在的?其实也不离开萨婆多部认为虚空是不生不灭的实在的无为法的观念。

  萨婆多部的这种理论,是依于眼见身触的现实虚空而抽象化理想化了。即眼见身触的虚空是有为有漏相对的,但在实有感自性见的认识中,就不会满足这样的虚空概念。一切可见可感触的法是有为的非实法,而无为法如虚空。如果把这个虚空也认为是虚有的,一般人就都不能安心,所以会将之抽象化理想化,此即问题之所在。基督教、外道认为的自性、上帝、创造万物的主宰,难道真是可以眼见身触的吗?同样是抽象化理想化的。只有透过眼见身触的虚空的感觉,才能产生虚空的概念,离开眼见身触的虚空,是不会使我们得到虚空之概念的。即便是抽象化理想化,也还是看到有为的虚空才理想化抽象化的。

  “时间,幻现为延续相,现为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的;或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的息息流变。虚空即不然,虚空的幻相,似乎是拥抱了一切,如器皿一样的含容着一切,一切事物都在这无限扩展的空器中活动。所以,或以虚空为比喻,而称虚空藏、虚空器的”。

  时间是从过去现在未来的息息流变的过程中,产生了相续相,因而使我们感觉到时间相,所以时间是虚幻的。虚空不是从法的息息流变的过程所感觉的,而是感觉它能涵盖包容万法,一切有为法被包容在虚空里,似乎都是在虚空中活动一样,所以将虚空比喻成虚空藏、虚空性。我们会感觉到虚空包容了一切,它比有为法大,因而产生了那种实有感。

  “《中论*观六种品》,不许虚空是如此的:一、不许离存在的色法:虚空依色相而现起(心与色相为缘起,虚空相也与心有关),所以说:「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

  将虚空的“空”感觉为实有,这在中论的《观六种品》是不允许这样,下面所说的三点就是破除实有的空相的。因有现象色法的存在,而现象的旁边显出无色即虚空相。如果没有一切现象,就不会显现出虚空相。然而心与色相也互为缘起,由一切的色才显出心灵的作用,同样,由于心灵的作用才显出一切色,虚空相既然是依色相而现起的,同样也是心灵的作用,与心有关。

  “这即是说:空相是不离存在而幻现的”。

  “时间”与现象的“有”是相依相缘而存在的,同样,虚空相也不离色法而有,与色法相对存在。这都是从缘起的角度而看出来的真相。没有空间就显不出色法,从色法也可以看出空间,所以色法与虚空是相依相缘的,这一点大家要明白!如果存在“有”是实在的,“虚空”也是实在的,“时间”也是实在的,那就无法产生活动了,有、时间相、虚空相都不可得。正因为缘起的相依相缘,才显出一切法的存有、时间的迁流及虚空相。皆由缘起的相依相缘才能显现出来,所以都不是有实体的。

  “如有物在此,等到此物坏而归无,空相即现”。

  一件物品占有空间,等它消失坏掉时,就显现出了空间相。或在一个东西上挖个洞,那个地方就没有东西可占据了,于是便生出空间相,表明空间相是依物品而展现的。又,不同的物质现出的虚空相也不一样,圆的物体间的空间就是圆的,而方的物体间的空间就是方的,空间随物质的变化而显现,它没有固定的形态。

  “又如物与物相待,知有虚空的间距”。

  两个东西之间的间隔叫距离,如果只有一个东西,就无法看出距离,所以空间的距离是随着两个物品而展现的,随物质的现象而产生。

  “又如身体(色)的运动,感到无色为碍(色是有碍相的)的虚空。所以离色而有的绝对普遍无相的虚空体,是没有的。二、不许虚空是什么都没有:空是缘起幻现而有含容无碍的特性的”。

  这都是从中观的立场破除实有空间空性空相的感觉。同时,也破除虚空是什么都没有的观念。因为空的特性是缘起幻现而含容无碍的。无碍即在空间中任何变化或现象物质的占有,对虚空都没有障碍,东西很多时是这样,东西消失时也是这样。

  “不许空是属于知者心识的甚么”。

  唯心者认为万法都是唯识(心)所现,虚空也是唯心所现。还有人把心比喻成能涵容万物而无障碍的虚空。这只是一种比喻而已,千万不要把虚空能涵容万物的无障碍性当成是心识所产生的什么。

  “西洋哲学就有把空间看成主观先在的格式,系此主观上本有的空间格式,这才凡是所认识到的,没有不具此空间相的”。

  西洋哲学认为空间是主观上本来就有(即实有)的格式化,所以我们所认识看得到的就都具有空间相。

  “但依《中论》的见地:「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有无既已无,知有无者谁」”?

  如果没有现象物质色法的“有”,哪里会产生“无”?有与无是相对的存在,“有”不存在,“无”也就不存在,因此有与无都是虚妄不实的。既然有无都非实,那么知道有无的是谁?

  “这是说:虚空不是离色法而实有别体;既不离色相,虚空也就不是什么都没有”。

  这里一般人就比较难了解,众生看来一切的有,即是实有;无即是实无,而佛法是离有无二边说中道。这个离有无的中道就很难了解:用虚空来代表非――非实有或能涵容性,象心或法的虚空性一样,我们又会把它想象成“没有”。其实这就有相依相缘的相对性:色相存在时,虚空就存在;离色相的存在,就显不出虚空相。所以,虚空既不能说是独立存在本来就有的实体,也不能说虚空是什么都没有。

  “实有实无都不许,也不能说虚空是属于知空是有是无的知者”。

  这里主要是在破唯心的观念,唯心者认为有无是唯心所现,既然说有即如幻的非有,空无也是如幻的非实,那么知道的这个的是谁?唯心论者认为这个能知的知者是实在的有,即认为虚空性涵盖的能知所知中的能知的部分是知者:“为什么我知道空”?一般的唯心观念最容易执着在能知空的知者即能所的“能”边。

  “不论是有还是无,如境相中毫无此意义,谁(心)知此是虚空呢!由此可知,无相无碍的虚空,是依有相有碍的存在法而幻现的”。

  我们所说的“虚空”其实只是假名的名相而已,但执着自性的人认为能知的“这个”就是实有。注意听哦!如果没有现象的存在,你的心能知吗?所以知“无”与知“有”同样是依据法的现象而产生的。佛法否认唯心即根据相依相缘的缘起真理法则。唯心者认为万法是唯心所现即心能生万法。而从缘起论来看,身心五蕴(即色心二法)的心灵的作用与外在的万法是相依相缘的,没有外在的境界,哪里还能产生所谓的“能知”?你能知道些什么?外面有色法,所以你才能知,这还是相依相缘的。明白这样的相依相缘性,就离开了实有实无的观念,而不再执着在能知的这部分。

  “《中论》也这样说:「空即无相,无相不能离相,离相即非有」”。

  我们说空是无相的,这个空的无相是建立在有一切相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一切相,怎能说无相?正因为“有相“,才能叫“无相”,其实有相与无相还是相对的存在才能产生。虚空叫无相,这个无相也是从有相而相对来的。

  “《智论》也曾说:「空有集散」。虚空如何会集散?如一垛墙,破墙为洞,空相显现,即是空集;若以物堵塞墙洞,空相不现,即是空散”。

  看这个比喻,不要误解为空有真正的集散,其实不是虚空本身有集散的功能,而是由于法的集散故现出空的集与散。

  “虚空依于存在的有相而幻现,有集有散,所以空是缘起的,不能抽象的想为绝对不变的遍在”!

  这句话很重要哦!有与时间是缘起的,同样,虚空相也是缘起的。我们现在常研究空义,空义与虚空相有相依相缘的关系。如果不能建立相依相缘的理念,就会很容易地把空性也当为实有。站在缘起的立场就不会执着在实有:挖一个洞,空就现出来了;把它补起来,空就不见了,说明虚空是随因缘变化而产生,所以它是缘起的,千万不要把它想象为有一个不变的遍在。注意听哦,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说虚空法界无所不在,感觉虚空很大,涵盖了一切即这里所说的“遍在”,万法好像是在虚空法界中产生的一些现象而已。那么就很容易产生“虚空比一切“有”大,而且它是实在的永恒”的自性见感觉,有时形容法性是不生不灭的,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千万不要把“遍法界”想象为绝对不变的遍在,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一定会落于空间是实有的感觉。讲法性空寂遍法界,有时就会落入想象中的实在,这一点很重要!“尽虚空遍法界、不生不灭”都只是形容词而已。

  “色法(约世俗共许说)与虚空,不是隔别的,不是一体的”;

  我们看到一个现象,而这个现象的外缘就是虚空。色法与虚空既不是隔别的,也不是一体的,即不一不异:不是隔别即不异;不是一体即不一。

  “没有有相而能不是无相的,也没有无相而能离开有相的。有相物与无相虚空界,同是缘起相依的幻在”。

  离开有相的物体就没有无相的虚空,离开无相的虚空就显现不出有相的物体,空有是不一不异的,注意听!了解这个道理,也许能更深入体会空义,明白而不会执着了。除了对物质的不执着外,对心性也会更进一步不执着,从缘起的角度连空相空性都不能执着,所以连涅槃都不能执着,也是这个道理。

  “有情,依佛说:即是「士夫六界」,即物、空与心识的缘起”。

  有情以人类来说,以佛陀的说法即物(色法)空(空间)识(心识)的缘起组合。

  “我们以为身体是坚密的,其实到处是无碍的,眼、耳、腠理等空,还是粗显的呢!小到电子,也还是充满空隙,物质是微乎其微。反之,如我们所见的虚空,其实尽…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