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P4

  ..续本文上一页间;把原子当作一个最微细的实在的根本元素,然后累积成为很大的物体。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观念,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如果刹那的时间相是可得的,你才能累积啊。然而时间是没有实体的幻相,这与自性见的人观念完全不一样。

  “存在的变动为我们所知道的,即大有延缓或迅速的区别。举例说:假定于──我们所知的一小时内,瀑流的流速为平流的流速的多少倍,依运动而有时间,所以瀑流的时间必长,平流的时间必短。好在瀑流与平流没有自觉,否则或许会说:平水方七日,瀑流一千年。时间依存在的运动而显现,所以此以为极长,彼不妨以为极短。所以佛法中说:一念与无量劫,相摄相入”。

  从时间的幻相来看,水在地面上平着在流,就象河里一样,它的速度我们感觉就很慢。但如从瀑布上流下来的速度就非常快。“平水方七日,瀑流一千年”的意思是七日与一千年其实一样。只是感觉上有长短而已。我们认为极长的,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就非常短;我们认为某一个角度非常短的,在另一个角度是非常长的,所以佛法中才说“一念与无量劫相摄相入”。这与“一念千年,一念万年”意思是一样的。现在对于科学的理念也稍微明白了,地球上的活动速度与太空的速度就不一样,人间一天与弥勒内院的一天就不一样,这里一天与极乐世界的一天也不一样,其实这都是时间观念的问题。弥勒那里一天一夜相当于我们这里四百年,极乐世界的一天相当于我们这里地球的一个成住坏空(一劫)。看起来好像时间的差别很大,其实这是活着的人要分别及计算才有了这样的差别相。

  如果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看,就知道并没有真正的时间相:一秒钟前已经过去了,一亿年前也同样已经过去了,我们从现在当下的感觉来看前一秒钟与前一亿年,看“过去”这个字眼是否都同样?昨天死掉的人与一亿万年前死掉的人,我们用现在的角度来看,有何不同?这个前一秒钟的事与一亿年前的事,在时间感觉上都是过去而已,昨天死的与一亿万年前死的,现在的感觉都是死了。同样的道理,时间相也就是这样。从时间的观点以此类推,下一秒钟死与十年后死是否同样?既然一秒钟前死的与一亿万年前死的,现在的感觉指的都是“已死去的”。那么下一秒钟死的与十年后死的,如果在十年后的那一天再看前面,还是同样的啊!然而我们都会执着时间相为实有,会执着十年、一万年是实在的,很想多活十年不想死,这就是落入自性见的实有感的时间观。这只是比喻,大家要深刻去体会。如果明白了时间的观念,你现在就死与十年后死真的差很多吗?现在看一秒钟前死的人与一万年前死的人几乎一样,因为都已经死了。那么请问:一秒钟后你就死与十年后再死是否一样?你一定会说不一样,因为你还要多活十年。其实是一样的,因为时间只是幻相而已,但我们的感觉不一样,因为只要你有实在感自性见,就会对生命产生执着。而一个已体会时间是无自性幻相的人,绝不会再对生命产生执着了。不要以为这里在说的时间没有什么意义,众生对物体会产生实有感的执着,同样如此地执着时间的实有。如果真正看清了时间的幻相,照样能解脱出来。时间如是实在的,那生灭就是实在的,来去也是实在的;时间如是如幻的,来去也非实,生灭也非实,很重要!明白时间非实的人,就能体会法性寂灭;同样的,明白法性无自性的人就不会落入时间的实有性。否则如何体会“一念万年,万年一念,相摄相入”?太深了也许无法体会,那用比较浅显的:一秒钟前死的与一万年前死的,现在看来一样不一样?如回答:“一样”,那就是相摄相入。明白了过去的,未来的也是一样嘛!那个实有感的执着就很容易破掉了。如果你想活百岁千岁,那就用这个方法来比较一下:一秒钟前死的与一万年前死的,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一样的。凡是有时间性的,无论多久都会成为过去而永不可得!

  “时间,因所依一切法的动变而幻现,所以说为各别的时间。但一切法是缘起的存在,是相关相依的,所以世间每依待于一运动形相较安定而显著者──如日、如地球,依它运动的形态而安立时间,因而可以彼此推算”。

  人类为了语言意念上的交流,还是要用时间的计算方式,才能彼此了解。虽然是假名安立,但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必需这种作用。

  “有了共认的时间标准,即尽管此各各的时间不同,而可以比较,互知长短。有了此共同的时间标准,在世俗事件上,即不应妄说即长即短,否则即是破坏世间。就是佛,也不能不随顺世间而说”。

  佛陀在说法时也是随顺世俗众生的语言,而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使我们能听懂佛陀的意思,但这一些都是随顺世间产生共鸣认知了解而已。

  “然而一切是缘起的,缘起法即不能无所依待的;所以虽概括的说一切一切,而到底没有其大无外的大全,也即不能建立绝对的标准时间”。

  既然不能建立绝对标准的,就表明时间是没有固定永恒的。只是随着我们的需要及分别,给它一个假名安立而已。

  “唯有自性论者,还在幻想着”!

  注意哟,导师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一再点醒我们,什么是自性见,什么是无自性。讲缘起就是讲无自性,一直在点这个问题。从缘起无自性的角度也知道,时间也是相对的存在而不是绝对的。而有自性论的人就会落入那种实有时间的幻想中。

  “佛法中,现在实有者说:过去、未来是依现在而安立的。他们是以当下的剎那现在为实有的,依现在的因果诸行,对古名今,对今名古,对现在说过去未来。离了现在,即无所谓过去未来”。

  早期的部派佛教说三世实有论,引申到后来的经部就比较进步了,说过未无体,现在实有。大乘的唯识学者也是现在实有的观念:过去与未来是依据现在的因果流变而说的,所以现在的刹那是实有的,因为产生作用的只有现在。这种把当下认为是实有的的观念,就是产生自性见实有感的根源。其实金刚经就说三世不可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而说“现在”时,现在已经刹那过去了,时间相就是这样迁流不停的。那么,我们讲的“当下”有何意义?生命只可以从当下去说,这是“当下”所能展现的唯一理念:要了解过去的因缘,就得从当下的现象去了解;要了解未来的因缘,也必须要从当下的现象去了解,过去引生现生,现在引申未来。讲“当下”时即现在的当下,然而现在的当下也不是永恒的,它也是在刹那流变不住的。要了解过去、现在、未来,就都要从当下去了解。修行人如果不落入幻想玄想或推理,那么唯一能观察的现实的就仅仅是当下而已。也就是说:从当下能明白我们身心因缘现象的种种作用,就可以了解它的本来实相,这很重要!但并不是说,当下是实在的。而是说,当下的生命现象才叫生命,才叫活着。因为过去的,你无从去考察,未来的,还没有到,只有从当下的身心去认识了解它,要借助这样的因缘,所以这个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执着象这里说的现在实有论,以为现在是实在的。其实不是,现在还是刹那变化的。

  “这也有它的相对意义:例如考古学家,因现在掘得出土之物,能考知其多少年代与及从前如何如何,没有此,过去即无从说起。故离了现在,就不能理解过去,并无真实的过去”。

  只是“相对”的意义而已,借现在的条件去了解过去的条件,地质学家会把埋藏在土里的东西挖出来,而了解其经过了多少年的变化,这还是从现在去了解过去的。从这个观念来看,从哪里去考察我们过去世的业力?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要有宿命通,才能知道过去的因缘条件。其实我认为:如果业力的轮回是成立的,展现在你生命当下的一切都与过去有关。如何认识你的过去?还是要从你生命的当下去了解它。我们每一个人习性观念都不同,行为举止人格也都不一样,如果等到我们一定要有神通才了解过去,那我们怎么修行?事实上,显现在我们生命中所有的观念举止行为,就已经涵盖了过去的一切。所以要了解我们过去的因缘,就要先了解现在当下的生命是怎样在活动作用的。如果过去所有的条件不是展现在这里,那跟我们生命有什么关系?所有的业力到底在哪里?如果过去的一切与当下的生命有关,那就要从这里去观察哦,除了这里,还有哪里能观察得到?佛陀讲十二缘起就在说明我们的生命怎样在流转,十二支怎样在变动,生命在怎样作用。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不管你过去累积多少业力,只要破除了无明,不再爱取有,就不受后有了,也就是解决了生命的轮回。佛陀并没有要我们找出过去所有的业,没有说一一破除掉才能解决问题啊!不管你业力多重多深,它展现的就是贪瞋痴烦恼,假使把大、中、小业力分成100级,同样都是贪瞋痴烦恼无明所作。只要无明破了,贪瞋烦恼就止息了,不再爱染取着,就不受后有,当下解决问题,过去的问题就不再重复了,未来就不会再相续。那主要在哪里发觉?当然是活着的时候!注意听啊,过去的已经无法解决了,你总不会回到过去吧?未来的还没有到,你如何去把握未来?能发现并解决的只有当前活着的时候即“当下”。但这个当下不是永恒的,只是活的时候叫当下。必须在你活着时,才能发现并解决问题,也就是发觉生命的真相。但这与现在实有论者不一样,“现在”还是缘起无自性无常的,而不是永恒的,注意听!所以才能发现原来只是我们过去的颠倒相续不断而已,清楚明白了,就不再爱取,不再受它束缚了,就能证明不受后有。现在讲的内容也许与这里的文章不是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我觉得太重要了,因为谈到当下,谈到现在,所以利用这个因缘来阐明一下。学员们往往会说:“师父,听你讲的当下,我现在体会很清净,真的没有问题,当下也好像见了法,为什么回去后有时就忘记了,习性贪瞋痴又来了”?回去后与现在不一样,现在知道,回去后就忘记了,习性又来了,问题出…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