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P3

  ..续本文上一页的问题,应该也很明白十四无记的问题而不会有疑惑了。因为外道是站在有自性的立场,而佛法讲的是无常无我无自性的立场,在这两个不同的立场而发的问题是没有交集的,怎么回答?如果要你从两边的立场来回答外道的“有”或“没有”及“对”或“不对”,让你二者选其一,那么,任你如何回答都是错的。因为他已先站在有自性的立场,你怎么回答他都是有自性,佛陀怎么回答?所以最佳的选择就是不回答。一个人颠倒梦想,无中生有,用无中生有的问题来问你,你怎么回答他?回答他“有”或“没有”及“常”或“无常”都是戏论。另一种讲法是说:佛陀不回答他,是让他有反省的空间,知道自己的提问也许有问题。但是外道这样能反省的,我倒是还没有看到。后面会有解释,业力不是“我”,既然是“无我”,怎么能产生相续的生死轮回?这很重要!

  “从前,印度有时论外道,其中一派,以时间为一切法发生灭去的根本原因,为一切法的本体。吠师释迦──胜论师在所立的六句义中,实句(九法)中有此时间的实法,看为组成世间的实在因素”。

  在外道里面有一个体系把时间认为是一切法的根本,由时间才产生万法,时间即一切法的因素。

  “考之佛典,佛常说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说,但时间毕竟是什么,不大正面的说到”。

  佛陀为弟子们说法时偶尔也会用三世的理论来说“我过去如何如何,现在如何如何,未来如何如何”,但并没有把三世的时间问题讲得很清楚,因此后面的人争论也多。

  “譬喻论者,分别论者,才将时间看成实在的、常住的,如《婆沙》卷七六(又卷一三五)说:「如譬喻者分别论师,彼作是说:世体是常,行是无常;行(法)行世时,如器中果,从此器出,转入彼器」”。

  譬喻论与分别论都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些部派,比早期的部派有了些进步,但他们最后也还是把时间看成实在的。在《毗婆沙论》中说道:迁流变化的是无常,但世体是常,“行”即迁流变化以外还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一切法就是从这个实体而生、而住、而灭,

  “他把时间看成流变诸法──行以外的恒常不变体,一切法的从生而住,从住而灭,都是流转于恒常固定的时间格式中。这种说法,类似西洋哲学者客观存在的绝对时间。把时间实体化,看作诸法活动的根据。「如从此器转入彼器」,不免有失佛意”!

  其实缘起展现的就是时间相,但部派佛教把这个时间当成绝对的时间即实体化了,认为一切法的迁流变动,不过是在时间的格式中一格一格地延伸变化而已,是从此器转入彼器,好象有一个东西从这一格转到那一格一样。这样的观念早就偏离了佛法的观念了!

  “依中观的见地来看:时间是不能离开存在──法而有的,离开具体的存在而想象有常住不变的时间实体,是不对的”。

  

  大家要注意,导师的解释非常重要!时间也还是相对的存在,我们之所以感觉到时间相,是相待具体一切法的现象存在而产生的。如以为离开存在的万法的迁流变化而另外有一个时间在变化,这是不对的。比如说:人从孩童长大成人到老,这是一种迁流变化的过程。正因为法的现象迁流变化,才使我们感觉到有时间相,离开现象的迁流变化而另外寻找时间的存在,那是不可得的。注意哦!从这里就感觉到一切法(包括时间相)都是相依相缘相待而有的,所以不是实在的有,是依待相待而有的“缘有”。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日,围绕太阳转一圈为一年,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圈为一月。年、月、日、时、分、秒的时间相都是根据现象的迁流变化而假名施设的。所以时间并不是本来就有的真实的实体,是与法的存在相对而有的,只是随着现象的迁流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观念,时间的实体不可得!从这些点点滴滴的重点中,就知道缘起必是相依相待的,是依它而有的种种因缘条件的组合,不可能自性有本来有,这个观念一定要很清楚地建立起来。

  “如《中论观时品》说:「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故时间不过依诸法活动因果流变所幻现的形态;有法的因果流行,即有时间的现象”。

  时间是由于物、现象的存在才有的,离开物、现象就不可能产生时间的观念。执着时间有实在的实体,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由于有一切法的活动现象产生了所谓因果,而它是时时在流变的,这种流变的现象才产生了时间的观念。要明白,时间依一切活动的现象而幻现,如果离开有法的迁流,时间观念就不能成立。

  “时间的特性,即是幻似前后相”。

  生灭流变的现象使我们觉得前一刹那与后一刹那不一样,所以展现出时间相。一落入时间相就有前后,然而却是幻相哦!什么叫幻相?从感觉而来。感觉前面与后面不一样,这个变化产生的就是时间相,所以说时间是“幻似前后相”。

  “一切法不出因果,法之所以有,必有其因;由因生起的,势必又影响于未来”。

  一个现象的产生必有条件即必有其因,而只要是有因生起的,一定会影响未来而产生果,既然有前因后果,就会展现成前后的现象――时间,这就是法的因果律。

  “故任何一法,都有承前启后,包含过去引发未来的性质。也就是说,即一一法的因果流行,必然的现为前后延续的时间相。若离开存在的法,而想象常住真实的时间相,那是由于想象而实不可得的”。

  从我们自身的生命来看,都觉得是由小时候慢慢长大到青年、中年、老年,这属于前后的一种迁移现象的变化。由于有现象的迁流,我们就感觉到前后不一样――前前非后后,后后非前前,样的感觉就落有时间相,以这是由于存在的现象所产生的感觉。如果不把时间相看作是现象的迁流而产生的,以为它有真实不变的本体,这只是想象而实不可得的。

  “又,时间的特性是有变动相的,因为诸行──一切法都在息息流变的运行着,即在此息息流变的活动中,现出时间的特征”。

  这一种现象的迁流变化,我们也会用世俗的语言来表达,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多少岁了,现在是公元几年几月几日,为了分别,我们也会有时间的记号认知。但要明白,这个时间其实是由于现象的变动而产生的感觉。佛法讲的一念万年,或万年一念,其实只是在破时间相而已。主要让我们知道真正的时间不可得,它是从现象来展现的。缘起法的理则是“诸行无常”,“行”的本身就是讲迁流变化,无常就是不可得,因为无法常住么!法的现象的展现就已是这样的迁流,讲时间不过是在讲迁流的现象而已。

  “《中论.观去来品》说:「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去,就是运动的一种,离了运动的去,去的时间也就不可说了。前者是说:因存在的──法体而示现时间相,今此依运动而显示时间相。然而这不过是分别的考察,法体与法用是不相离(也是不相即)的,所以也即是依那存在的运动而有时间”。

  去法的“去”即迁流变化之义,如果离开这样的迁流变化的法,那就无法成立去的时间性。

  存在的现象叫“法体”,因为有这个法体,才能显示时间相。

  从“动”即来去的现象就会产生迁流变化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时间相。所以所谓的时间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只是相对于活动的法所产生的一个观念而已。

  “不离存在的运动而有时间相,所以依于法的体、用无限差别,时间相也不是一体的”。

  法的体与用差别很大,同样,我们所认知的时间相也不是只有单一的一体。

  “如我们所说的一天、一月、一年,都是根据某一存在的转动而说的。如依地球绕日一周而说为一年,月球绕地球一周而说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这种依照存在的运动形相而成的时间,可以说是自然的。而一日分为二十四小时,一小时为六十分等,这都是人类为了计算而假设的。人类假设的时间,可以随时随处因风俗习惯而不同,如现在说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国古时只说十二时,印度则说一天有六时。而自然的时间,即随所依存在的运动而安立,在共同的所依(如地球绕日)前,即有一种共同性”。

  为了分别计算及互相的沟通,人们根据地球绕日的运动及月亮绕地球的运动而假名施设“年月日时分秒”,即是随各自不同的体及不同的用产生的一种运动现象而安立的名词。自然界的这种时间相或时间观是随所依而讨论的如幻的假施设,“假设”二字很重要!

  “但世人每依习惯的方便而有所改动,如佛经说:「世间月」为三十日;而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等。佛法中说时间,如大劫、中劫、小劫等,即依世界的灾患与成坏而施设的;短暂的时间,约心行的变动说,所以称为一念、一剎那。依存在的变动而有时间相”,

  地球及一个太阳系的成住坏空的时间就非常非常长远,所以佛教就用世界的成坏与劫难来施设时间。最短暂的如心灵的现象是在刹那刹那变动着,所以就用“一念”或“一刹那”来施设,这是随不同的功能性或用的地方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但这一些都是依存在的变动而有时间相。无论是地球太阳系或心灵都是存在的“有”,如果不依据这个存在的法而相对施设时间,时间相就无法成立。时间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是从法体与法用而产生的假设的名相。

  “依自心而推论存在变动的极点而说为剎那,但并非有其小无内的剎那量”。

  存在的现象变动最小的那一点叫“刹那”,但这一种时间的刹那不是小到没有内在间隔的实在的刹那,所以根本无法测量。时间只是假名施设而无法分割,刹那只是表明变化的速度很快,并不是真正有一个可以测量的量度,故时间也是无自性的。

  “唯有自性论者,才会想象依剎那剎那的累积而成延续的时间”。

  注意听!这个很重要!把最小的时间量说为“刹那”,那只是名词,其实它是无自性的。而自性见者却站在实有自性的观念上,其中的“积聚说”是由最小的量累积变成一个大的:把刹那当作时间的最微细的一个实在的点,累积无限的刹那就变成“分、时”或“日、月”很长的时…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