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七章 有時空動▪P4

  ..續本文上一頁間;把原子當作一個最微細的實在的根本元素,然後累積成爲很大的物體。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如果刹那的時間相是可得的,你才能累積啊。然而時間是沒有實體的幻相,這與自性見的人觀念完全不一樣。

  “存在的變動爲我們所知道的,即大有延緩或迅速的區別。舉例說:假定于──我們所知的一小時內,瀑流的流速爲平流的流速的多少倍,依運動而有時間,所以瀑流的時間必長,平流的時間必短。好在瀑流與平流沒有自覺,否則或許會說:平水方七日,瀑流一千年。時間依存在的運動而顯現,所以此以爲極長,彼不妨以爲極短。所以佛法中說:一念與無量劫,相攝相入”。

  從時間的幻相來看,水在地面上平著在流,就象河裏一樣,它的速度我們感覺就很慢。但如從瀑布上流下來的速度就非常快。“平水方七日,瀑流一千年”的意思是七日與一千年其實一樣。只是感覺上有長短而已。我們認爲極長的,在另一個角度來看就非常短;我們認爲某一個角度非常短的,在另一個角度是非常長的,所以佛法中才說“一念與無量劫相攝相入”。這與“一念千年,一念萬年”意思是一樣的。現在對于科學的理念也稍微明白了,地球上的活動速度與太空的速度就不一樣,人間一天與彌勒內院的一天就不一樣,這裏一天與極樂世界的一天也不一樣,其實這都是時間觀念的問題。彌勒那裏一天一夜相當于我們這裏四百年,極樂世界的一天相當于我們這裏地球的一個成住壞空(一劫)。看起來好像時間的差別很大,其實這是活著的人要分別及計算才有了這樣的差別相。

  如果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看,就知道並沒有真正的時間相:一秒鍾前已經過去了,一億年前也同樣已經過去了,我們從現在當下的感覺來看前一秒鍾與前一億年,看“過去”這個字眼是否都同樣?昨天死掉的人與一億萬年前死掉的人,我們用現在的角度來看,有何不同?這個前一秒鍾的事與一億年前的事,在時間感覺上都是過去而已,昨天死的與一億萬年前死的,現在的感覺都是死了。同樣的道理,時間相也就是這樣。從時間的觀點以此類推,下一秒鍾死與十年後死是否同樣?既然一秒鍾前死的與一億萬年前死的,現在的感覺指的都是“已死去的”。那麼下一秒鍾死的與十年後死的,如果在十年後的那一天再看前面,還是同樣的啊!然而我們都會執著時間相爲實有,會執著十年、一萬年是實在的,很想多活十年不想死,這就是落入自性見的實有感的時間觀。這只是比喻,大家要深刻去體會。如果明白了時間的觀念,你現在就死與十年後死真的差很多嗎?現在看一秒鍾前死的人與一萬年前死的人幾乎一樣,因爲都已經死了。那麼請問:一秒鍾後你就死與十年後再死是否一樣?你一定會說不一樣,因爲你還要多活十年。其實是一樣的,因爲時間只是幻相而已,但我們的感覺不一樣,因爲只要你有實在感自性見,就會對生命産生執著。而一個已體會時間是無自性幻相的人,絕不會再對生命産生執著了。不要以爲這裏在說的時間沒有什麼意義,衆生對物體會産生實有感的執著,同樣如此地執著時間的實有。如果真正看清了時間的幻相,照樣能解脫出來。時間如是實在的,那生滅就是實在的,來去也是實在的;時間如是如幻的,來去也非實,生滅也非實,很重要!明白時間非實的人,就能體會法性寂滅;同樣的,明白法性無自性的人就不會落入時間的實有性。否則如何體會“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相攝相入”?太深了也許無法體會,那用比較淺顯的:一秒鍾前死的與一萬年前死的,現在看來一樣不一樣?如回答:“一樣”,那就是相攝相入。明白了過去的,未來的也是一樣嘛!那個實有感的執著就很容易破掉了。如果你想活百歲千歲,那就用這個方法來比較一下:一秒鍾前死的與一萬年前死的,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是一樣的。凡是有時間性的,無論多久都會成爲過去而永不可得!

  “時間,因所依一切法的動變而幻現,所以說爲各別的時間。但一切法是緣起的存在,是相關相依的,所以世間每依待于一運動形相較安定而顯著者──如日、如地球,依它運動的形態而安立時間,因而可以彼此推算”。

  人類爲了語言意念上的交流,還是要用時間的計算方式,才能彼此了解。雖然是假名安立,但在人們的語言交流中必需這種作用。

  “有了共認的時間標准,即盡管此各各的時間不同,而可以比較,互知長短。有了此共同的時間標准,在世俗事件上,即不應妄說即長即短,否則即是破壞世間。就是佛,也不能不隨順世間而說”。

  佛陀在說法時也是隨順世俗衆生的語言,而說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時間,使我們能聽懂佛陀的意思,但這一些都是隨順世間産生共鳴認知了解而已。

  “然而一切是緣起的,緣起法即不能無所依待的;所以雖概括的說一切一切,而到底沒有其大無外的大全,也即不能建立絕對的標准時間”。

  既然不能建立絕對標准的,就表明時間是沒有固定永恒的。只是隨著我們的需要及分別,給它一個假名安立而已。

  “唯有自性論者,還在幻想著”!

  注意喲,導師無論從哪一個角度都一再點醒我們,什麼是自性見,什麼是無自性。講緣起就是講無自性,一直在點這個問題。從緣起無自性的角度也知道,時間也是相對的存在而不是絕對的。而有自性論的人就會落入那種實有時間的幻想中。

  “佛法中,現在實有者說:過去、未來是依現在而安立的。他們是以當下的剎那現在爲實有的,依現在的因果諸行,對古名今,對今名古,對現在說過去未來。離了現在,即無所謂過去未來”。

  早期的部派佛教說叁世實有論,引申到後來的經部就比較進步了,說過未無體,現在實有。大乘的唯識學者也是現在實有的觀念:過去與未來是依據現在的因果流變而說的,所以現在的刹那是實有的,因爲産生作用的只有現在。這種把當下認爲是實有的的觀念,就是産生自性見實有感的根源。其實金剛經就說叁世不可得: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到,而說“現在”時,現在已經刹那過去了,時間相就是這樣遷流不停的。那麼,我們講的“當下”有何意義?生命只可以從當下去說,這是“當下”所能展現的唯一理念:要了解過去的因緣,就得從當下的現象去了解;要了解未來的因緣,也必須要從當下的現象去了解,過去引生現生,現在引申未來。講“當下”時即現在的當下,然而現在的當下也不是永恒的,它也是在刹那流變不住的。要了解過去、現在、未來,就都要從當下去了解。修行人如果不落入幻想玄想或推理,那麼唯一能觀察的現實的就僅僅是當下而已。也就是說:從當下能明白我們身心因緣現象的種種作用,就可以了解它的本來實相,這很重要!但並不是說,當下是實在的。而是說,當下的生命現象才叫生命,才叫活著。因爲過去的,你無從去考察,未來的,還沒有到,只有從當下的身心去認識了解它,要借助這樣的因緣,所以這個非常重要!千萬不要執著象這裏說的現在實有論,以爲現在是實在的。其實不是,現在還是刹那變化的。

  “這也有它的相對意義:例如考古學家,因現在掘得出土之物,能考知其多少年代與及從前如何如何,沒有此,過去即無從說起。故離了現在,就不能理解過去,並無真實的過去”。

  只是“相對”的意義而已,借現在的條件去了解過去的條件,地質學家會把埋藏在土裏的東西挖出來,而了解其經過了多少年的變化,這還是從現在去了解過去的。從這個觀念來看,從哪裏去考察我們過去世的業力?很多人都認爲我們要有宿命通,才能知道過去的因緣條件。其實我認爲:如果業力的輪回是成立的,展現在你生命當下的一切都與過去有關。如何認識你的過去?還是要從你生命的當下去了解它。我們每一個人習性觀念都不同,行爲舉止人格也都不一樣,如果等到我們一定要有神通才了解過去,那我們怎麼修行?事實上,顯現在我們生命中所有的觀念舉止行爲,就已經涵蓋了過去的一切。所以要了解我們過去的因緣,就要先了解現在當下的生命是怎樣在活動作用的。如果過去所有的條件不是展現在這裏,那跟我們生命有什麼關系?所有的業力到底在哪裏?如果過去的一切與當下的生命有關,那就要從這裏去觀察哦,除了這裏,還有哪裏能觀察得到?佛陀講十二緣起就在說明我們的生命怎樣在流轉,十二支怎樣在變動,生命在怎樣作用。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不管你過去累積多少業力,只要破除了無明,不再愛取有,就不受後有了,也就是解決了生命的輪回。佛陀並沒有要我們找出過去所有的業,沒有說一一破除掉才能解決問題啊!不管你業力多重多深,它展現的就是貪瞋癡煩惱,假使把大、中、小業力分成100級,同樣都是貪瞋癡煩惱無明所作。只要無明破了,貪瞋煩惱就止息了,不再愛染取著,就不受後有,當下解決問題,過去的問題就不再重複了,未來就不會再相續。那主要在哪裏發覺?當然是活著的時候!注意聽啊,過去的已經無法解決了,你總不會回到過去吧?未來的還沒有到,你如何去把握未來?能發現並解決的只有當前活著的時候即“當下”。但這個當下不是永恒的,只是活的時候叫當下。必須在你活著時,才能發現並解決問題,也就是發覺生命的真相。但這與現在實有論者不一樣,“現在”還是緣起無自性無常的,而不是永恒的,注意聽!所以才能發現原來只是我們過去的顛倒相續不斷而已,清楚明白了,就不再愛取,不再受它束縛了,就能證明不受後有。現在講的內容也許與這裏的文章不是有很直接的關系,但我覺得太重要了,因爲談到當下,談到現在,所以利用這個因緣來闡明一下。學員們往往會說:“師父,聽你講的當下,我現在體會很清淨,真的沒有問題,當下也好像見了法,爲什麼回去後有時就忘記了,習性貪瞋癡又來了”?回去後與現在不一樣,現在知道,回去後就忘記了,習性又來了,問題出…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七章 有時空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