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八不
第一节 八事四对之解说
“龙树的根本中论,开首以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缘起开示中道。龙树为何以此缘起八不显示中道?八不究竟含些甚么意义”?
龙树菩萨的《中论》最主要是要展现中道思想,他是从八不的缘起来显示的。而导师的这个主题就是解说这八不的内容、意义及功能。
“要明了八不,先要知道所不的八事。这八者,是两两相对的,即分做四对∶ 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先说生与灭∶生灭,在佛法里是重要的术语,三法印的诸行无常,即依生灭而说明的”。
八不就是针对八件事情来否定它的真实性,“不”,是否定遮遣,从“生灭、常断、一异、来出”这四对的八件事情来分析而否定遮遣其实在性。
先说生灭: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其中第一个法印即“诸行无常”。“行”是迁流变化,从迁流中看出它是剎那剎那不停变化而生灭无常的,所以依生灭而说明无常,如果没有生灭的现象,就无法看到它的无常变化,从无常知道它有生灭,所以重点就是在解决生灭的问题。
“此生与灭,或说为有为──诸行的四相∶生、住、异、灭。本无今有为生,有而相续为住,变化不居为异,有而还无为灭。如人的成胎为生,从成胎到发育完成健在为住,一天天的衰老为异,临终的死亡为灭。或说为三有为相∶生、异、灭。住相含摄在异中,因为一切法都在不息的变化,没有绝对的安住性,不过在生而未灭的当中,称此相对的安定为住。此安住即是变化不定的,所以或称为住异。或说生灭二相,依一般的事物相续看,可有生灭当中的住异相;若从心识的活动去体察,是「即生即灭」,竟无片刻的安定,只可说生灭”。
不管是从人或物体的外在现象来看,都可以用生、住、异、灭(或生、异、灭)来表达。如从我们的心灵现象来看,那就找不到住相和异相了,只有生与灭。导师点出了重点:观察我们的心灵无法看到安住相,它是即生即灭而没有片刻的安定,故无住相与异相,只能说生灭的现象。
“虽有此四种、三种、二种的不同,然基本原则,都是说明诸法从生至灭与生了必归于灭的过程,所以每以这基本的生灭说明无常”。
导师很清楚地解释了生灭的内容。从一切法的现象来看,应该有四种现象――生、住、异、灭。因为看起来从生到灭似乎还有一期的安定相,有住与异(变化)的过程。但从心灵上来看,安住(住相)变化(异相)就不可得了,只看到刹那的起落生灭。这样就知道观察外在的法与内在的心灵有些不同。然而,不管是一般外在的法还是心灵,都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生的必归于灭的过程。
“对于无常生灭的一切,细究起来,可有三种∶一、一期生灭,这是最现成的,人人可经验而知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有一较长的时期,如上四相所说。如约器界说,即成与坏,或成、住、坏”。
器界或人类从生到灭,不管是生、住、异、灭还是生异灭,都是我们能看到并经验得到的。人从小孩长大到成年人,再到老到死,在我们的感觉上有几十年安住的过程,这几十年就是时间相,这个一期的安定相叫一期生灭,用一期生灭来表示人的一生尤其确当。
“二、一念──刹那生灭,不论是有情的无情的,一切都有生灭相,即存在的必归于息灭。推求到所以生者必灭,即发觉变化的并非突然,无时无刻不在潜移密化中。即追求到事物的刹那──短到不可再短的时间,也还是在生灭变化中的”。
修行一定要探讨我们心灵的心相,否则很容易执着在实有的现象里。在一期生灭中很容易感觉到实有,在这段似乎安住的时间里会误会是实在的。然而归纳到一念剎那生灭时,容易体会到无常无我感。所以修行人在一念生灭下功夫,那就比较容易体会。比如说:南传与北传在修行方法上有些争论,根源在对于生灭的方式和现象的解释有所不同。有的是从一期生灭来讲的,有的是从剎那的一念生灭来讲的。但如果从容易发觉实相来说,在观察刹那的一念生灭处用功更重要!从剎那去观察会比较容易体会不住、无常、无我、空寂,再看一期生灭就明白而不会执着了。也就是说,如果剎那生灭的当下你能有所体会,剎那间就解决问题了,因为明白了剎那,必然了解一期。如果执着在一期生灭而没有了解剎那生灭,就会认为一期的过程是实在的,还会执着在那个现象上。所以体认刹那生灭的观念与在此用功观察很重要!
“佛法说「一见不可再见」,因为一眨眼间,所见的似乎一样,而早已不是原样了。庄子说:交臂非故,也是此义”。
过去上课曾讲过,一般人看河水在流,以为都是同样的河水,其实每一剎那的河水都不是原来的河水了,此一刹那非前一刹那,只是你看不出来而已。
“一见不可再见”
说的就是无常无我、新新非故。但在我们的惯性里,总觉得自己每天眼见耳闻接触到的都是实在而不变的这些法。这就是从一期生灭才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明白剎那生灭,就不会落在这个感觉中。
“这个刹那生灭,好学深思的哲人们,都多少的推论到。近代的科学者,已证实人们的身体,不断的在新陈代谢。但佛法还说到另一生灭,可称为大期生灭。众生的生死流转,是无始来就生而灭灭而又生的,生灭灭生,构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
如果对佛法没有相当的了解,常常会忽视这个大期生灭。佛法说:众生无始以来生死轮回不停。指的就是大期生灭之生命轮回不停。除非你己证到阿罗汉,你己成佛,已截断了生死之流。否则,必然身不由己随业流转,这一生五蕴灭了,就去执取一个新的五蕴。但是,因为我们没有神通,看不到过去未来,所以对大期生灭比较忽视而不了解。如果不了解大期生灭的存在性,就不会重视修行的必要性:早死晚死都是死,好死歹死也是死,有何差别?这样的人在人间就随心所欲而失去道德观念,忽视了佛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业力思想。佛法谈的三世就是大期生灭的思想,过去的业力会影响到现在,现在所做的会影响到未来,这很重要!一切都不是无因生的,与未来有着必然的联系,死了不是断灭,现在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未来的报应。所以唯心论与唯物论都是偏于一边的。佛法讲三世缘起,讲的就是业力的作用,虽然一切(包括业力)如幻,但可随缘而展现。悟道后一切解决而不再相续,业力如幻故;没有悟道而超越,就会随自己造作的因缘而在大期生灭的苦迫循环中,业力虽如幻而随缘展现故。佛陀最主要是让我们明白大期生灭,明白生死苦迫的原因真相,而不再执着一期生灭的当下“有”,这样才能超越大期生灭,断生死之流。
“我们知道一念──刹那生灭,灭不是没有了,还继续地生灭灭生而形成一期的生灭。从此可知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同样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称之为生。到生死解脱的时候,才名为灭”。
大期生灭的过程中有一生一生的生灭,即成为一期生灭;在一期生灭中,观察到我们内心的变化,就感到一念的刹那生灭。大期生灭的因缘现象展现在一期的生灭中;要看出一期生灭的真相就在剎那生灭中。所以要解决大期生灭,就要应用现在的一期生灭,从当下一念剎那生灭中看清一期生灭的真相,而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大期生灭、一期生灭、一念刹那生灭间没有矛盾,它们就是这样如实地展现,我们应该从三个不同角度来了解。
导师点醒我们,一念虽然是剎那生灭,但是灭了不是什么都没有,其作用还是存在的,否则后面如何相续?如果一剎那过了即生即灭,后面不再相续了,就没有未来的果报烦恼苦迫了,不就解决问题了?剎那过去,不是什么都没有,它还是生而灭,灭而生,在一期相续的现象中继续运作。从此而知,我们这一期期的生死死生(一期生灭)同样形成了生生不己的生命之流――大期生灭。不明白大期生灭的人,就会产生断灭论或唯物论,偏于一边。了解三种不同层次的生灭,才会比较深刻体会生灭的问题。
其实三种生灭都是在“生”,即使死了以后还在生,从来没有真正灭过。从根本的大期生灭来说,到生死解脱时才名灭。人出生后死了灭了,但紧接着又生,生了又灭,看起来生生灭灭,其实在大期生灭中都只是在“生”里,没有灭过。只有悟道成佛解脱生死,才真正止息了,那时才真正名为灭
“这如缘起法所说的∶「此生故彼生」,即是生死的流转──生;「此灭故彼灭」,即是流转的还灭──灭。刹那生灭是深细的;此大期生灭又是极悠远的,每非一般人所知”。
一般人很难了解生灭的现象。心灵的剎那生灭就很难看到,非常难以了解;无始以来的大期生灭更不知如何在变化。我们不可能从大期生灭来解决生死问题,只能从了解一念生灭来解决问题,能了解剎那生灭,也就能了解大期生灭。大期生灭是那样悠远无始而找不到源头,未来也无穷尽,如何截止?然而大期生灭的展现就在当下的一期生灭中,我们之所以还在流转,是由于还在无明迷惑爱染执着中,没有见法见实相。生死的相续是“此有故彼有”,“此有”(无明执着)没有断,所以“彼有”(生死)一直存在。只要“此有”不再相续,后面“彼有”必然截止,即“此无故彼无”。再长再远的大期生灭重要的就在眼前解决,在当下掌握,就在剎那中体会它的真相,全在这里了!
“更进一步来说与生灭有关系的有与无。「有」与「无」,依现代的术语说,即存在与不存在。此有无与生灭,彻底的说,有着同一的意义。如缘起法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可知有与生为一类,无与灭又是一类”。
明白了生灭,也就明白有无,只是展现的角度与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己。存在的叫“有”,不存在的叫“无”。其实“生”才叫存在,“灭”就是不存在,所以“有无”与“生灭”有同一意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