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六章 八不▪P9

  ..续本文上一页泯,所以叫不空假名。但是,中观却不需要能所俱泯的,因为中观真俗无碍、性相不二,这点与唯识绝对不同。

  “三、世谛以假遮性,真谛即假为如。如说:世俗谛中,不自性生,不自性灭;而成其假生假灭。胜义谛中,即此无自性生灭的假生假灭,而成第一义的不生不灭。此即显示假生假灭,是由于自性生灭的不可得;以自性生灭不可得,所以假生假灭”。

  这里所说的假名空与中观思想是一致的:真谛即假为如,这就是假名空的一个重点。从世俗谛中看到它缘起没有自性的生,也没有自性的灭,这样的生灭叫假生假灭。而第一义的胜义谛就是在世俗谛的假生假灭中去成立。因为假生假灭就是不生不灭(没有自性的生灭),所以胜义谛的不生不灭就是从世俗谛的假生假灭而成立的――真谛即假为如。这即是中观的思想

  这里讲的假生假灭,只是认为实在的自性生灭不可得而已。我常讲,我们中观学的正观理念就在这里:看到一切法的生灭如幻,没有实在自性的生灭,就体会到假生假灭。世俗谛既是假生假灭,第一义谛讲的不生不灭,就是在假生假灭中求生灭的自性也不可得。这就是大乘比较进一步深入的观照及体会:体会无常,即常不可得;体会无我,即我不可得;体会到生灭的如幻性,即进一步体会生灭不可得。不是破掉实在的常、我、生灭,而变成无常、无我、无生,而是常、我、生本来就不可得。这就是大乘的深观部分,很重要哦!

  “说此世谛的假生假灭,即是第一义的不生不灭,非是离假生假灭而别有不生不灭。以无自性的,所以假生假灭即为胜义的不生不灭”。

  这就是重点!如果离开假生假灭的世俗现象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那样的不生不灭岂非成了实在性的存在!假生假灭的现象即是不生不灭的法性,这句话非常重要――即俗显真!

  其实前面一段一段在提示重点,意思都是一样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一直在彰显这个内容而已。这里在借过去的论师不同的理论来形容,让我们明白他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的,其实我们这一些课一直在重复彰显这个主题而已。从现象,从法,从世俗谛,从第一义,从论师的立场,从不同的宗派的立场一直在彰显他们的理论根据,让我们有所抉择,显出它的真相而已。

  “此第三种方言,能双贯前两种方言而超越它,即「假名空」者的正义。但说此三种方言,以一二的两种方言,纔显出第三种方言的究竟;前二虽不彻底,也是一途的方便”。

  现在回过头来再来看空假名、不空假名、假名空的内涵就比较清楚了:空假名是为了对治外道的自性见;不空假名是破前面对假生假灭的执着;假名空才真正显第一义――即俗显真,其实这就是中观义了。

  通过这三个进行比较,我们就知道哪一个比较究竟正确了。前面那二个说法虽然不是究竟彻底的,但也是方便的一种方法,只是不究竟,不是说它完全不对,只是某一种方便来讲,破除某一种执着还是有用的,只是不彻底!“前二虽不彻底,也是一途的方便”,从这句话可看出导师做学问的涵容量!他个人虽然同情(赞同)空宗,但在破除其它体系理论时只说不究竟,不否认它是佛法,因为还能在方便中达到某种对治的功能,所以,还是佛法。注意!我们要明白导师的意思!有时我们觉得这个法是究竟的,其它不究竟的法似乎要把它毁灭排斥掉一样。但导师没有排斥的意思,他只是让我们很如实的去了解,因哪点观念而说它不究竟。比如他判摄的大乘三系,在密宗的立场(西藏)承认的是中观及唯识,不承认有真常系。但导师却说整个佛法的历史流传中,确实存在真常系的思想。你只能说它是方便的适应,不是究竟了义,但确实是我们佛法中曾经有(现在都有)的思想,否定它不是佛法的说法是不对的。但在法义上一定辨别清楚,佛法确有究竟及方便适应之分。否则就会把方便当究竟,把究竟的反当作不了义,这样整个佛法就会弯曲了。所以导师立足于根本佛法之纯朴,他要阐扬的是初期大乘的行解,后面又抉择后期佛法之确当者,这“确当”是什么意思?后期佛法为了某一种适应及方便,为了对治某一种时空中的需要,不管是外道的因缘还是政治上不得已的因缘,有他的适应方便,如果你了解这个法是由于适应方便才产生的,那就是确当。如果不知道这个法产生于适应方便,而把它当作究竟的,那你就是不确当,主要是在这里。否则导师就不需要抉择后期佛法的确当者了。如果前面是正确的,后面都不正确的,那要抉择它干什么?一慨排斥掉就行了。但导师认为,佛法的弘传,由于时空背景,不管是外道的发展或政治因缘等,佛法不得不有很多方便,否则无法延续及生存,所以必须有一些方便。然而这些方便是为了适应众生及政治环境而产生的。不了解的人却把方便当作究竟,这样佛法的真义就没有了,给佛法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所以导师立足于根本佛法,弘扬初期大乘,然后抉择后期大乘。我们现在讲了空假名、不空假名、假名空三种,就知道后面的“假名空”是究竟的,那么是否完全否定前面的两种?其实不必否定,只是了解其方便在哪里就行了,这样心中就不会去排斥了,这就不一样哦!

  以上所说的三种方言即空假名、不空假名及假名空。从这三个名词里可看出各自内容的不同性,这与大乘三系解说的内容有关。你们将来在研究抉择大乘三系时,就明白他们的法义不同处其实就是这三个空的角度不同。

  “这三种方言:一、双遮性假,二、遮性泯假,三、即假为如,为说明八不的主要方法。总之,古人解此八不义,有专约第一义谛说,通二谛说的不同”。

  也就是说,这三种方言的内容方式与要解释的八不内容是有关系的。古代的大德要解释这八不的内涵,有的是从第一义谛的立场来说明,有的是从二谛的立场来说,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

  “这应以说第一义谛者为根本,以通明二谛者为究竟”。

  要解释一个法,根本的立场就在第一义谛,第一义谛的立场是究竟的法义,所以一定要以究竟的第一义上作为根本的目标。但要通达它的内容就必须以二谛来说明。也就是说,从真俗都能了解,这样就非常究竟。如果你只是站在第一义谛说法,不阐扬俗谛这一方面,一般人也许就不能很深地了解。但如果不以究竟的第一义谛为根本,直接从二谛而先说俗谛,有的人就会执着在俗谛上。所以,说法者一定要站在第一义谛的究竟立场,同样的,我们自己学法本身也要立足在根本的究竟立场。现在佛法中有很多方便法,我们也要明白这些方便法有没有通达第一义?如果在这么多方便后面根本没有通达第一义的方法,那你学这个就只是方便而不是究竟的了。我们之所以学一切法,目的是要通达第一义谛,所以应该先站在第一义的究竟立场。每一个人明白体会了第一义谛的内容,站住了立场,然后就要以二谛来演说,必须从世俗的角度来谈,用世俗的现象来举例,大家才有共见,这才是真正说法的方便,为的是让众生容易明白了解。如果都谈第一义谛,大家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怎么明白?所以通明二谛是究竟。

  “更从浅显处说:依佛的本义,缘起生灭,是约世谛安立的,以此空去妄执的断常、一异、去来,即胜义的毕竟空”。

  从比较浅显的地方来说,佛法的根本意趣就是在缘起法,缘起生灭的现象是以世俗谛来安立的。从一切法的无常迁流变化而看出其有生灭的现象,了解它的缘起缘灭,这是依世俗的相来安立的。用世俗的相而明白了解它的缘起无性,从而可以空去对实有自性的断常、一异、来去的执着,也就是“空去妄执”。从现象的世俗谛的生灭相中,明白它的缘起无自性,你对实有自性的执着就会超越了,这时超越了现象的当下,就是胜义的毕竟空。这是从浅显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也是我们最容易体会的地方。比如说: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是很执着的,与生俱来的自性见我见很深。要体会第一义谛的空,从哪里去体会?从浅显的部分,即从我们当下身心的现象去观察身体及心灵的无常变异,在生命的当下看清楚它的无常,你就会了解里面没有一个永恒安住不变的东西,这样当下就能明白自己对自性的执着。就是在当下的色心二法中去看清楚它,明白确实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确实是无自性无常非实如幻的,只是缘起的生灭而已。对原先自认为心灵的主宰性也知道是虚幻的,哪里还有“我”?这样,你对这个身心的执着就不再存在了。我执破了,贪染爱着都会消失,这时的身心当下就是胜义的毕竟空,这很重要!如果不了解这个,每天心外求法,求啊拜啊有用吗?那是永远看不到真相的!这里很重要。

  “此为佛与外道对辨,否定外道的断常、一异、去来,而显示佛法出胜外道之说”。

  大家要用心,这里看起来简单却非常重要!就是凭这而说我们佛法能究竟解脱而外道不究竟。佛陀时代,所有外道的法都说有自性我――大我、梵我、清净的我,一定有一个主体性的存在。佛陀与外道对辩,用什么来否定外道实有的一异、来去?就是从身心生命的当下,用现象中的事实来证明,让他们去观察:你说有一个永恒存在的我、灵魂、主宰、上帝、大梵(不管是什么名字),那么你就在自己生命的当中去寻找体证,它在什么地方?把它找出来。生命当下的五蕴迁流变化中,只有生灭无常而已,没有一点点永恒的常性存在,注意听哦!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这就是佛法的与世不共。佛法是根据事实人生的一切万法作为观察探讨深入体证的对象,而不是先有一些幻想中的神奇东西。但所有其它宗教中的外道,他们先想象外面有一个主宰(大一、主宰者、上帝),由它来生出一切万法。佛法要破的其实就是这个不存在的主宰。佛法与外道不共处就在讲无我,没有一个永恒不变性,没有上帝的存在。如果他存在,你怎么去证明它?任何一个现实的现象都不可能证明它,那你怎么说他是存在的?佛法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特色…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