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六章 八不▪P11

  ..续本文上一页永恒性,我执就有安立处了,不可能破我执的。所以不得已,在不违背佛法的真精神前提下,而广说一切法空,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发展。所以过去只要说无我就解脱了,并不要谈到一切法都空,单纯得很。后来随着时空的迁流,因缘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我空法有”或“断灭”的思想。怎么办?有真正体证的善知识在显示佛陀的真义下,破除当时佛法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偏颇处,所以最后才谈到一切法空。

  “今龙树即总摄为八不,以彰显佛法深义”。

  龙树菩萨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彻底归纳了众生外道一切的自性执我见的执着,不外乎就是这八事:一异,常断,来去,生灭,归纳起来就是八个主题。而加以破除,就是“不”――否定它的实在性,即彰显佛法的毕竟空义。龙树菩萨是佛灭后五百年左右时代的人,到现在已有二千年了,二千年前产生的外道问题到现在还是一样的。所以,现在与所有外道观念对辩,还是离不开这八不,一样可以适用。根据这个根本而去体会,那不但不会随外道转,还能破除外道的邪见。

  第七节 不的根据

  

  “八不所不的八不四事,已如上说。不的根据,即依缘起法而通达自性不可得”。

  大家要把握这个重点,八不就是根据缘起法来否定的,只要是缘起的法就是无自性的即自性不可得。各位:你们看得到体会得到的,哪一法不是缘起法?只要是缘起法,就了解它自性不可得。那“缘起法”三个字明白了,是不是就解决了?自性不可得就是实有性不可得,主宰性不可得,永恒不变性不可得,这就在讲无常生灭么。只要生灭的必是无自性的,如果有自性,那就是不生灭的,不会变的。所以缘起法就在讲因缘条件的组合,现出来的就是时间相、空间相。有生灭相,当然就是缘起的,缘起的当然是自性不可得。所以注意哦!要否定自性,用缘起法来说明就行了,缘起法的当下已在否定实有性与不变性。

  “如生灭,〈观成坏品〉云:「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

  这句话要注意了:“现见”就是现法见,不是想象的,而是当下身心的六根看得到体会感受得到的,这叫现见。如果认为有一个真正实在的生灭,本身就是颠倒愚痴妄想所致。

  “现见,不但是世俗的眼见,更是外道们由定心直觉到的”。

  不仅仅只有眼睛看到的,包括四禅八定里面的心相等境界,也还是现见,身心感受到了,外道四禅八定体会的境界还是一样。

  “若以为定中亲证法有生灭,这不是真悟,而反是愚痴妄计”。

  我们看到现象迁流变化说它有生灭,在禅定也以为有生灭,这并没有真正开悟体悟,反而是愚痴妄计。下面就解释:

  “因为诸法的自性不可得,更何可说法生法灭”?

  如果有一个法是有自性的,那么说它是永恒存在的,说它生出来或灭了,那还有道理。但诸法本身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性,那什么叫生?什么叫灭?所以我们说法的生灭是如幻的,是缘起的,不是真的有一个东西在生灭。

  “如〈观业品〉中说:「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前面是以现象心理的体会来说的。这里是说讲业力。佛法说,众生如果不能体会真正的空性,那就要随业流转了。也就是说,你无法体悟到真正空性时,就象堕在业的定数中一样而不能自拔,只好随业流转了。这里要我们明白:诸业本不生。这个“本不生”就是自性不可得,业性的不可得。以无定性故,无定性就是无自性,没有永恒不变性。诸业没有实在的生,也就没有实在的灭,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

  “详此,可知诸法的不生不灭等,即因诸法之本无自性而说”。

  “详此”即详细地明白了解。不生不灭是凭什么讲的?就是因为一切法根本就没有自性可得,从这个立场来说的。

  “龙树论中偏重破生,生破,灭当然也不成立”。

  说“生灭、有无”,其实生都不能成立了,哪有一个实在的灭?所以不必破生灭,先破生就行了。生,根本不能成立的话,还有什么东西在灭?有生才有灭么。如果无生,哪里来的灭?所以龙树破的方法只是在破生(即有)。

  “龙树破生,是从两方面而征破的”:

  注意!导师在点重点!你们在研究中论的人要把握这个根本理论,然后再研究龙树中论的偈子,才会明白,所以要把握住这个重点。

  “一、推究他如何而生?二、佛说法生,学者不解佛意,以为「法」是一物,另有名为「生」者,以为「生」能生彼法”。

  要先推究观察一法是如何生的,否则无法分辨生是正确还是错,是有还是无?大家为什么不知道这个部分呢?佛陀是说过“法生法灭”,没错。然而你有否了解他的真正含义?一般学者不了解佛陀讲“生”的实在意义,就以为有一个“法”生出来了,这个法本身就是一个东西。然后,能生的那个“生”又是一个“法”这样,“法生”就变成二个:一是能生的“生”是实在的,另一个是它所生的“法”也是实在的。这就是不了解法义的依文解释而产生的问题。导师举例:

  “这如萨婆多部的不相应行的生灭实法,《中论》的〈观三相品〉,即广破此执”。

  部派佛教引申的是“我无法有,我空法有”,法有就是这个。萨婆多部有一个不相应行里,表现的就是生灭的实法。三世实有也是这个观念,认为能生的本身是一法,所生的又是一法,这样是误解佛意了。所以龙树的方法是推究它的能生是怎么生的?过程怎样?去推究它的话就会看出它的真相。

  “推究法的如何生起?不外有因生与无因生”。

  法的生起不外乎二大类:一是有原因而生,一是没有原因而生。中论就是用这种辨证的方式去观察它,而广破一切执有自性的生灭或起落。观察到最后发现没有一个条件能生,也没有一个实在的法可得,这就是中论广破的结论――一切法的实性不可得,从而体会没有实在的生(无生),重点就在这里。

  “如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这就叫“四无生”。注意!中论的重点就是这个“四无生”。第一是自生,第二是他生,第三是共生,第四是无因生。论中就是破这四生:“不”(即无)就是否定,否定有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否定了这四个能生的条件后就知道根本不可能有实在的生――故知无生,即大乘八地菩萨所悟的无生。

  “自生、他生、共生,这是计有因生;无因,即计无因而生。一切法的生起,不出有因无因。这在一般学者,也以为或有循着必然性的,或有偶然性的”。

  自生、他生、共生是有因生,加上无因生成四生,所以有因生与无因生即含盖了四生。

  一般的学者不离开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观念,有的认为法的生起有其必然理则,也有的说只是偶然性而已。但这个偶然性在佛法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缘起的任何一法的生起必有它的条件,绝对不会没有原因而有。

  “必然性的,即由某些关系条件,必然的发生某果。此四生,如说眼识生,计自生者,以为眼识是本有的,生即本有眼识的现起”。

  然而一般学者认为法的生起有其必然性的观念,也不是真正佛法的缘起的必然理则。他们的必然性还是站在自性见的立场。注意听!这与后来佛法中很多体系的理论都有关系。比如,眼根触到外面的境界产生眼识,如果计执在以为眼识是自生(自己生自己)的,就以为眼识是本来就有的,只是透过某一种因缘后现出来而已,这叫自生,因为它是本来就有的。但是从佛法来讲,根尘触才会产生识,如果眼根坏了,或者外面的现象根本不存在,哪里还能产生作用和现起眼识?所以“识是本来就有的”这样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唯识讲的“种子生现行”的那个种子是不是本来有的?注意哦!在研究根本法时就要留意那些微细处。真正把握住缘起的重点后,将来就可以在一切大乘法的理论中,看出不是究竟了义处。所以一定要很深入地去体会缘起法,这是佛法的根本,把握住了这个根本,将来才有择法眼。不管那一宗哪一派哪一位大祖师讲的,我们都可以依据缘起的正见去评判他讲得是否如法,有否掌握佛法的根本。这样的抉择才不会偏,也才不会自以为是。所以这里就要注意了,此刻虽然不是谈大乘三系理论的评判,但这是“法”的重点――破无生。怎样去成立这个生?怎样看它根本就不可得?这个过程即中观重要的论破方法,我们要明白且学会这个本领,才能站得住缘起无自性的立场。上面讲的是自生。

  “计他生者,以为眼识依根、境、明等众缘而生,眼识从某种因缘中发生。计共生者,以为本有的眼识,与根、境等缘相合而后生起。这些皆是计有因生;还有计无因生。这四种,可以总括一切自性论者”。

  自性论者虽然讲他生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眼识是由于根、境、明等众缘而生,也是在说所谓的“缘起”。但他们所说的缘起还是在本来有的一个什么来生眼识的,探究眼识是从根生的,还是境生的,还是明生的?这样的第一因当然是不可得的。

  有自性论的最后一定会落到自性生。中论唯一要破的其实就是自性生,因为有因都不能生了,无因当然更加不可能生了。

  “自生,在论理上根本就不通,因为自即不生,生即不自,说自己是存在的而又说从自己生,这不是矛盾吗”?

  有自性就不可能生――自即不生:因为能生是变化的(从因到果相),而自性是永恒不变的,怎么能自己又变化生出自己呢?所以,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能生就不是自性了――生即不自:生就不是自性,因为生的现象就是变化无常的,怎么还会是永恒不变的自性呢?所以自性不能生。说自己是存在的,而又说从自己生,自性自己能生自己,这样的理论完全是矛盾而根本不能成立的。

  “他生,如眼识生,是根生的呢?还是境生,抑是光等缘生?若根不能生,境不能生,光等也不能生,那还可以说是他生吗?自、他,既各各不能生,自他合的共生,当然也不能成立”。

  这就…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