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P11

  ..續本文上一頁永恒性,我執就有安立處了,不可能破我執的。所以不得已,在不違背佛法的真精神前提下,而廣說一切法空,這就是大乘佛法的發展。所以過去只要說無我就解脫了,並不要談到一切法都空,單純得很。後來隨著時空的遷流,因緣發生了變化,産生了“我空法有”或“斷滅”的思想。怎麼辦?有真正體證的善知識在顯示佛陀的真義下,破除當時佛法發展過程中産生的偏頗處,所以最後才談到一切法空。

  “今龍樹即總攝爲八不,以彰顯佛法深義”。

  龍樹菩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徹底歸納了衆生外道一切的自性執我見的執著,不外乎就是這八事:一異,常斷,來去,生滅,歸納起來就是八個主題。而加以破除,就是“不”――否定它的實在性,即彰顯佛法的畢竟空義。龍樹菩薩是佛滅後五百年左右時代的人,到現在已有二千年了,二千年前産生的外道問題到現在還是一樣的。所以,現在與所有外道觀念對辯,還是離不開這八不,一樣可以適用。根據這個根本而去體會,那不但不會隨外道轉,還能破除外道的邪見。

  第七節 不的根據

  

  “八不所不的八不四事,已如上說。不的根據,即依緣起法而通達自性不可得”。

  大家要把握這個重點,八不就是根據緣起法來否定的,只要是緣起的法就是無自性的即自性不可得。各位:你們看得到體會得到的,哪一法不是緣起法?只要是緣起法,就了解它自性不可得。那“緣起法”叁個字明白了,是不是就解決了?自性不可得就是實有性不可得,主宰性不可得,永恒不變性不可得,這就在講無常生滅麼。只要生滅的必是無自性的,如果有自性,那就是不生滅的,不會變的。所以緣起法就在講因緣條件的組合,現出來的就是時間相、空間相。有生滅相,當然就是緣起的,緣起的當然是自性不可得。所以注意哦!要否定自性,用緣起法來說明就行了,緣起法的當下已在否定實有性與不變性。

  “如生滅,〈觀成壞品〉雲:「若謂以現見,而有生滅者,則爲是癡妄,而見有生滅」”。

  這句話要注意了:“現見”就是現法見,不是想象的,而是當下身心的六根看得到體會感受得到的,這叫現見。如果認爲有一個真正實在的生滅,本身就是顛倒愚癡妄想所致。

  “現見,不但是世俗的眼見,更是外道們由定心直覺到的”。

  不僅僅只有眼睛看到的,包括四禅八定裏面的心相等境界,也還是現見,身心感受到了,外道四禅八定體會的境界還是一樣。

  “若以爲定中親證法有生滅,這不是真悟,而反是愚癡妄計”。

  我們看到現象遷流變化說它有生滅,在禅定也以爲有生滅,這並沒有真正開悟體悟,反而是愚癡妄計。下面就解釋:

  “因爲諸法的自性不可得,更何可說法生法滅”?

  如果有一個法是有自性的,那麼說它是永恒存在的,說它生出來或滅了,那還有道理。但諸法本身沒有一個實在的自性,那什麼叫生?什麼叫滅?所以我們說法的生滅是如幻的,是緣起的,不是真的有一個東西在生滅。

  “如〈觀業品〉中說:「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

  前面是以現象心理的體會來說的。這裏是說講業力。佛法說,衆生如果不能體會真正的空性,那就要隨業流轉了。也就是說,你無法體悟到真正空性時,就象墮在業的定數中一樣而不能自拔,只好隨業流轉了。這裏要我們明白:諸業本不生。這個“本不生”就是自性不可得,業性的不可得。以無定性故,無定性就是無自性,沒有永恒不變性。諸業沒有實在的生,也就沒有實在的滅,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

  “詳此,可知諸法的不生不滅等,即因諸法之本無自性而說”。

  “詳此”即詳細地明白了解。不生不滅是憑什麼講的?就是因爲一切法根本就沒有自性可得,從這個立場來說的。

  “龍樹論中偏重破生,生破,滅當然也不成立”。

  說“生滅、有無”,其實生都不能成立了,哪有一個實在的滅?所以不必破生滅,先破生就行了。生,根本不能成立的話,還有什麼東西在滅?有生才有滅麼。如果無生,哪裏來的滅?所以龍樹破的方法只是在破生(即有)。

  “龍樹破生,是從兩方面而征破的”:

  注意!導師在點重點!你們在研究中論的人要把握這個根本理論,然後再研究龍樹中論的偈子,才會明白,所以要把握住這個重點。

  “一、推究他如何而生?二、佛說法生,學者不解佛意,以爲「法」是一物,另有名爲「生」者,以爲「生」能生彼法”。

  要先推究觀察一法是如何生的,否則無法分辨生是正確還是錯,是有還是無?大家爲什麼不知道這個部分呢?佛陀是說過“法生法滅”,沒錯。然而你有否了解他的真正含義?一般學者不了解佛陀講“生”的實在意義,就以爲有一個“法”生出來了,這個法本身就是一個東西。然後,能生的那個“生”又是一個“法”這樣,“法生”就變成二個:一是能生的“生”是實在的,另一個是它所生的“法”也是實在的。這就是不了解法義的依文解釋而産生的問題。導師舉例:

  “這如薩婆多部的不相應行的生滅實法,《中論》的〈觀叁相品〉,即廣破此執”。

  部派佛教引申的是“我無法有,我空法有”,法有就是這個。薩婆多部有一個不相應行裏,表現的就是生滅的實法。叁世實有也是這個觀念,認爲能生的本身是一法,所生的又是一法,這樣是誤解佛意了。所以龍樹的方法是推究它的能生是怎麼生的?過程怎樣?去推究它的話就會看出它的真相。

  “推究法的如何生起?不外有因生與無因生”。

  法的生起不外乎二大類:一是有原因而生,一是沒有原因而生。中論就是用這種辨證的方式去觀察它,而廣破一切執有自性的生滅或起落。觀察到最後發現沒有一個條件能生,也沒有一個實在的法可得,這就是中論廣破的結論――一切法的實性不可得,從而體會沒有實在的生(無生),重點就在這裏。

  “如論中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這就叫“四無生”。注意!中論的重點就是這個“四無生”。第一是自生,第二是他生,第叁是共生,第四是無因生。論中就是破這四生:“不”(即無)就是否定,否定有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否定了這四個能生的條件後就知道根本不可能有實在的生――故知無生,即大乘八地菩薩所悟的無生。

  “自生、他生、共生,這是計有因生;無因,即計無因而生。一切法的生起,不出有因無因。這在一般學者,也以爲或有循著必然性的,或有偶然性的”。

  自生、他生、共生是有因生,加上無因生成四生,所以有因生與無因生即含蓋了四生。

  一般的學者不離開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觀念,有的認爲法的生起有其必然理則,也有的說只是偶然性而已。但這個偶然性在佛法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緣起的任何一法的生起必有它的條件,絕對不會沒有原因而有。

  “必然性的,即由某些關系條件,必然的發生某果。此四生,如說眼識生,計自生者,以爲眼識是本有的,生即本有眼識的現起”。

  然而一般學者認爲法的生起有其必然性的觀念,也不是真正佛法的緣起的必然理則。他們的必然性還是站在自性見的立場。注意聽!這與後來佛法中很多體系的理論都有關系。比如,眼根觸到外面的境界産生眼識,如果計執在以爲眼識是自生(自己生自己)的,就以爲眼識是本來就有的,只是透過某一種因緣後現出來而已,這叫自生,因爲它是本來就有的。但是從佛法來講,根塵觸才會産生識,如果眼根壞了,或者外面的現象根本不存在,哪裏還能産生作用和現起眼識?所以“識是本來就有的”這樣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唯識講的“種子生現行”的那個種子是不是本來有的?注意哦!在研究根本法時就要留意那些微細處。真正把握住緣起的重點後,將來就可以在一切大乘法的理論中,看出不是究竟了義處。所以一定要很深入地去體會緣起法,這是佛法的根本,把握住了這個根本,將來才有擇法眼。不管那一宗哪一派哪一位大祖師講的,我們都可以依據緣起的正見去評判他講得是否如法,有否掌握佛法的根本。這樣的抉擇才不會偏,也才不會自以爲是。所以這裏就要注意了,此刻雖然不是談大乘叁系理論的評判,但這是“法”的重點――破無生。怎樣去成立這個生?怎樣看它根本就不可得?這個過程即中觀重要的論破方法,我們要明白且學會這個本領,才能站得住緣起無自性的立場。上面講的是自生。

  “計他生者,以爲眼識依根、境、明等衆緣而生,眼識從某種因緣中發生。計共生者,以爲本有的眼識,與根、境等緣相合而後生起。這些皆是計有因生;還有計無因生。這四種,可以總括一切自性論者”。

  自性論者雖然講他生也是因緣和合而生:眼識是由于根、境、明等衆緣而生,也是在說所謂的“緣起”。但他們所說的緣起還是在本來有的一個什麼來生眼識的,探究眼識是從根生的,還是境生的,還是明生的?這樣的第一因當然是不可得的。

  有自性論的最後一定會落到自性生。中論唯一要破的其實就是自性生,因爲有因都不能生了,無因當然更加不可能生了。

  “自生,在論理上根本就不通,因爲自即不生,生即不自,說自己是存在的而又說從自己生,這不是矛盾嗎”?

  有自性就不可能生――自即不生:因爲能生是變化的(從因到果相),而自性是永恒不變的,怎麼能自己又變化生出自己呢?所以,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能生就不是自性了――生即不自:生就不是自性,因爲生的現象就是變化無常的,怎麼還會是永恒不變的自性呢?所以自性不能生。說自己是存在的,而又說從自己生,自性自己能生自己,這樣的理論完全是矛盾而根本不能成立的。

  “他生,如眼識生,是根生的呢?還是境生,抑是光等緣生?若根不能生,境不能生,光等也不能生,那還可以說是他生嗎?自、他,既各各不能生,自他合的共生,當然也不能成立”。

  這就…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