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在這裏,這一點大家要把握!所以大梵天的學說,婆羅門教是由婆羅門掌管祭祀的,他們認爲:自己是至高無上的。佛陀就問他:“你身爲婆羅門,你說有大梵天,但你曾面對過大梵天嗎?大梵天爲你說過法嗎”?婆羅門回答:“我沒看見過大梵天,大梵天也沒爲我說過法,但這是從七代父母承傳下來的”。又問:“你的祖先看過大梵天或大梵天爲他說過法”?回答:“沒有”。“那你憑什麼說有大梵天”?佛陀對這些外道都是用直接的方式讓他們證明的,佛陀實事求是來跟外道對辯,用的就是事實。你們要注意哦!佛陀開示弟子常常是:“色中有我否?受想行識中有我否?五蘊有沒有實在的我?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處中有沒有一個我”?佛陀都是從生命的身心作用中,讓弟子們當下找一個“我”在哪裏?所以他問:“色是我嗎?受想行識是我嗎”?弟子一聽當下馬上觀照,沒有一個說有的。佛陀指導弟子很簡單,沒有我們現在想象的那麼複雜,只是當下身心的抉擇,從五蘊、六處、十八界去找出一個“我”來。弟子們說找不到,佛陀會進一步問:“色是我,異我,相在否”?離開生命以外有一個“我”嗎(異我)?是住在身體裏還是外面(相在)?弟子們還是回答:“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不管是身心內部還是外在都找不到永恒不變的“我”。佛陀便勸慰:那你還在擔心什麼?佛的啓發都是這樣的。注意,這就是佛與外道對辯否定外道的斷常、一異、來去而顯示佛法出勝外道之說。學佛的人如果沒有把握到這一點,很容易被神化迷惑,被傳統的民族信仰而迷惑,不知道佛教與外道的差別,而常常混爲一談,這就是佛法最大的危機,也是學佛不受用的最大關鍵所在。只是在信仰他力救度崇拜中,何時能見法如實知?這個特點一定要先把握!
“外道所計執的,即佛法中常說的十四不可記,即是執斷執常執一執異等”。
前次我們上的《雜阿含經》最後的主題是《十四無記》,其實就是在啓發這個,外道即是執斷執常執一執異等。佛陀說,所有外道計執的,就是在五蘊或六處上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的感覺,認爲身體裏面有一個“我”,于是他們問佛陀一些有關“我”的問題:身體與我是常還是斷,是一還是異,是有還是無?佛陀對這些問題一生都沒有回答不回答,這個不回答就非常深妙重要了!現在我們討論的都是個人的看法,其實有何真正的意義?每一個人的推測都不一樣。如果我們貫徹佛法的根本重點,還用得著二千年來爭論得那麼辛苦!佛陀的不回答其實就是回答。現在哲學上的所謂辯證法有二難辯證法,他出一個問題:是有還是無?是對還是錯?要你二者選擇一。任你選擇哪一個答案一定都不對,都有問題,怎麼辦?很簡單,這個二難的問題,你就是不能陷進去的,一陷進去,你還是明白的人嗎?所以佛陀的不回答,是認爲這些問題根本就是顛倒的,怎麼回答?比如我現在問:龜毛兔角是鹹的好吃還是甜的好吃?任你怎麼回答都是糊塗顛倒。本來就是不應該的問題拿出來問我們,還要我們回答哪一個才對,這不是戲論麼!佛法自始至終徹底否定有一個“我”,但外道卻問:“我與世界是常還是無常”?這個“我”的本身本來就不存在,拿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問它到底是常還是無常,有意義嗎?如果回答是常,那不是承認有我麼?回答無常也是承認有我,怎能回答!佛陀的不回答等于是在否定你講的那個“我”,它是根本不存在的,你這問題本身就是顛倒執著,怎麼回答你?
從這個主題反觀二千五百年的佛教,我們到底在爭論什麼?這是一個啓發性的問題,大家思維返觀一下,很容易就回到一個根本來:八不的在“不”(否定)什麼?即否定一異斷常來去。如果真正有一個我,討論斷常一異來去還有一個空間。如果“我”自性根本不可得,請問:還有什麼叫“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的八事?我這樣講大家要用心體會啊!最主要了解八不的“不”(即否定),其實只有一個問題,把你根本的自性見打破,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只要我們的觀念裏還存在一點點自性見“我”的影子,就會産生八事的否定(即八不)。如何斷掉這八不?其實不必!只要解決了根本的自性見,八不就解決了。而且講句不客氣的話:根本沒有八不的問題,這樣知道意思吧?明白了,還有八不的問題嗎?講一句再深刻的話:我們現在爲生死很辛苦,如果真的明白“我”不可得,注意聽!還有生死可了嗎?那就不辛苦了。注意聽哦!這就是根本的問題。所以破我執自性見是何等重要!這個自性見 “我執”是無中生有的,但是大家不知道,以爲是實在的。所以佛法就是如何讓你了解真相而已。如何了解真相?就在我們生命當下五蘊的功能中去找永恒不變的“我”,看看能否找到?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太簡單了,好象不太“那個”,所以我們要講得“很有體系,很那個很那個”的,對不對?如果只是生命裏找不到“我”就解決了,也許會引來質疑:“這叫宗教嗎?這樣還叫佛學嗎?真的只是這樣嗎”?然而佛法的根本真的就是如此而已!
“佛爲說緣起的生滅,即洗除斷常、一異、去來等的自性執”。
衆生執著有自性,佛陀就從生滅的現象告訴你:自性的定義就是不變之義,如果有自性,它不應該有生滅變化;既然有生滅變化,就是無自性的。注意聽!自性就是永恒不變不生滅嘛,怎麼還會生滅?産生只是如幻的緣起,哪裏有實在的生滅?從生滅現象就在否定有自性。佛法說的是生滅法,是從現象的刹那遷流不住的生滅來講的,現象既然是生滅遷流的,就表明根本沒有常住永恒的東西,用大家能看見體會的世俗無常的現象來破外道的實有自性見,關鍵點就在這裏。注意聽哦,佛陀說的生滅,是以現象的“相”來表達叫做生滅,不是有一個實在的叫生滅,如果你執著有一個實在的生滅,那就還要去斷生斷滅,其實哪裏有實在的生滅可斷!所以注意哦!這就是大乘的空義,它直接契入的就是涅槃寂滅啊!中論破除了這些自性見後剩下來體悟的就是八地菩薩證的無生法忍。如何體證?就從龍樹菩薩的中觀進入而體會。
“遮除此等妄執而顯示的緣起的生滅,即能隨順空義而契入涅槃的不生不滅”。
明白八不的內容是自性執所産生的,待譴除了妄執,顯現出來的就是緣起無自性的生滅。這樣即能隨順空義,契入涅槃的不生不滅。也就是在生滅的現象中了解它的空無自性,當下就知道生滅也非實,哪裏有一個實在自性的生滅?所以當下契入就是無生――涅槃的不生不滅。我覺得前幾課到現在,我都把握一個重點一直在講,幾乎都是重複在點出這個重點:大乘法的不共處就在這裏,要注意把握!明白了這點,你們就不會隨著不究竟的法糊裏糊塗在那裏輪轉,要注意!這個很重要!
“約有爲虛妄,遮除妄執而契證無爲,與中觀師所說的並沒有甚麼不同,但不須中觀師所說的八不”。
從有爲虛妄譴除妄執,我們能證入真正的無爲,這與中觀師談的都一樣。如果當下明白了,八不都不需要了,八不還是方便而已。
“這在《中論》,也還保存此古意,如〈觀法品〉說:「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諸法從因緣生,非是無因生,從此遮除斷常、一異等過,即名實相”。
把中論裏的觀法品展示出來,確實也是這個觀念。諸法從因緣生,就不是沒有條件因緣可以生出來的。有因緣而生的,就不是無中生有的,也不是誰主宰創造的。表明沒有一個實在的控製者,沒有實在永恒自性的生,那就斷除了斷常一異等過,明白這個,當下就是實相。
“論又說:「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這即是說,世尊的妙法甘露──緣起(生滅),即能遮衆生妄執的斷常、一異”。
從這裏就知道,佛法講無常無我,其實最主要的理論就是緣起論。從緣起萬法的産生,就知道沒有主宰,沒有永恒不變,這樣就會知道它的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不會落入二邊。過去的所有如來或世尊教化衆生的甘露都不離這個。
“世尊教化的甘露味,能遮外道的情執,契合于甚深義──《阿含》即說緣起是甚深的,決非取相的學者所知”。
阿含經裏常講:“緣起甚深複甚深,”真是這樣。記得以前我常跟大家說:“緣起”只有二個字,“緣起法”也不過叁個字,但要了知卻不容易,因爲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即使投入你的生命及所有財産把這二個字真正體會到了,值得!真正懂緣起,你就解脫了。真正能解脫的,你說什麼錢能買得到?無始生死的流轉,一生的辛苦或一點名利算什麼?能因爲這樣而了解緣起得解脫,那是太幸福太便宜了!如果不知道佛法是緣起論,而落入唯心、唯物、一神或多神,那是找不到出路的,所以真的非常重要!導師這句話就語重心長:“決非取相的學者所知”。不同宗派裏不同法的體會及各人的看法不同,但不管你是哪一宗哪一派,只要你執著取相,要了解緣起的甚深義幾乎是不可能的。
“佛弟子依自己所體驗到的,窺見釋尊緣起的根本深義,與適應時代的偏執,所以廣說法空”。
佛滅後,有一些大德佛弟子依他自己所體驗到的,明白了釋尊談緣起法的真正根本深義。但時空背景及社會的種種條件也是無常變化的,如果沒有適應的方法,一味按照原來的方式,有時也會行不通。爲了適應時代産生的偏執,只好廣說法空。因爲當時都有這樣的執著:有的認爲“我”是不存在,“我執”“我見”是不應該的。但是,一切法總是實在的,五蘊總是實在的,沒有五蘊怎能成立生死及萬法的遷流變化?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怎能生出變化的東西?假非依實,因果怎能成立?爲了破除這個適應時代的偏執,所以必須要廣說法空,包括任何一法都說它是空無自性,這是必然的發展。因爲有所偏執,你就非破不可,“我”是沒有,“法”是實在的,這個問題還是蠻大的。任何一法,只要有一個實在…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