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面本来就有的,那么就要举证。
『杂阿含』(九二六经)说∶迦旃延入真实──胜义禅时,不取一切相而入禅。
我们上【杂阿含】的时候,就上过这一经;胜义禅,不取一切相,地水火风,青红赤白,一切万法随某一项而入禅的那个不是真实禅,是不取一切相不着一切相,那个才叫真实禅。
别译又说∶「但以假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真实义品」引此以为离言法性的教证,焉能说声闻法无此?
导师就找这个证据。唯识学者认为,因缘所生的法有种种的名、种种的义,从种种名、种种义的假名施设来看说它空寂,这个是可以的,甚至于由于这样来引证,叫做离言自性。离言法性,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圆成实了。如果是这样,《阿含经》里面就有了,怎么能讲声闻法没有这样的法呢?
由此可知,认识上不执取种种相的空,也是共小乘的。
从认识论上来看,不执取一切的相而达到空,其实在小乘法《阿含经》里面就有了,就是这个胜义禅!胜义禅是不执着一切相而叫禅的,不根据青红赤白;不根据地水火风;不根据一切相,也就是对一切相都不执取,这个叫入真实禅。不执一切相不就是离言的空相吗?怎么讲没有呢?声闻法没有吗?导师就举这一经来点出来!所以,唯识学者的这一种看法,其实在《阿含经》里面都有的,表示讲的不共,其实哪里不共?早就有了!
依缘起因果法以明无自性空,与『摄论』三说不同。缘生即无自性,自性不可得即是空;
《摄论》讲的三种说法,其实,照因果的缘起法来讲,当体去明白它的空无自性,跟《摄论》讲的三种都不一样。只要因缘所生的法,当下就是无自性,注意哟!如果执着一切法有自性,所以要破自性见。如果知道缘起即无自性,从大乘的空观就是自性不可得;说无常就是常不可得。这个是真相啊!既然自性不可得就是空。
因为无自性空,所以执有自性戏论为颠倒,而如实正观即不取诸相。
今天执着有自性,一切法都是实在的;那种实在感、实有感、自性见,让我们颠倒、爱染、执着。如果这个如实正观以后,了解缘起当下即空非实,那个戏论执着还会在吗?当下即离!所以,如实正观即不取诸相,为什么能不取?相空就非实么!非实还会执着吗?如果确实了解自性不可得,就是见诸法实相了,还要离什么?所以,如实正观就是如实的了达当下的真相。
入胜义禅时,不取一切相,这当然不离缘起因果而安立。
今天能够于一切法不住、不取、不贪,不住一切相,不是离开这个以外来观空,就在一切法中观察它的无自性而已。所以,从缘起的深观中,正观缘起当下,了解一切法的无自性,当下就离戏论执着。今天讲大乘不共慧就是这样,直接契入的就是涅槃实相,要注意听!其实导师在讲这些法,分析自性空跟他空,中观跟唯识的时候,一再点到这个重点!只是,一般人没有办法了解他在点的是什么?
『般若经』曾说∶若有一法可得,诸佛菩萨应有罪过──有执着即是杂染不清净法,也是『阿含』所说过的。
《般若经》讲一切法空,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如果有一法是实在的法,不变的法,永恒的法,这个叫有自性。如果有这样的一法实在可以得到的话,那么所有的诸佛菩萨都有罪过,为什么?因为有执着,有实在感,那这样子的执着实在感,就是杂染不清净法,那诸佛菩萨怎么会清净自在呢?
依缘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门;
《阿含经》里面讲三解脱门:空解脱门,其实,从缘起的因果法,因果的现象里面,直接就明了一切法空,这个就是空门。
不取一切相,是无相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方便不妨不同,而实则一悟一切悟,三解脱门同缘一实相。
什么是一实相?诸法寂灭!注意听啊!今天讲空,怎么个空法?一切缘起的因果当下无自性就名为空!因为缘起故。为什么不执着外面的一切相?因为外面的一切相还是缘起的,还是无自性的,必归于灭的,也是归于空寂。了解了身心的造作,也是缘起的,还会执着实有的愿吗?你还能造作吗?这个当下还是缘起、还是空寂的!这个空寂性就是实相。
所以,讲涅槃寂静,实相就是空寂。不管是从空,无相,无愿入手,三解脱门看起来有次第。其实,三解脱门所体会的都是同一个实相,这一实相就是我们大乘讲的空性,也就是我们讲的实相,一实相印就是这一印。那这一印跟三解脱门完全一样,一实相印就贯穿了三法印,就在谈这个。这一实相印,就是大乘不共慧。
中观以缘起无性的空门为本,未尝不说无相门。而唯识专从观空以明「不如所取有」,不能即因果而明空,此即是二宗的不同。
《中观》从缘起的万法现象,当下体证它的无性,当下体证的就是空,以这个为根本。虽然当下讲空,未尝不说无相门,无相跟当下空哪里有不同?都是从缘起空下手一样的!唯识是从观空的方式,不是当体即空,从缘起观空的。是用观空、修空观、修禅定的方式,用这一种方式,就没有办法在因果的当下就明空。中观跟唯识的不同就在这个地方。
上明缘起无自性,都是为了说明空的定义。龙树论说到的地方很多,根本与其它的学派不同。
所以,从缘起就了解无自性,这一部分说明空的方法,这种定义就是《中观》龙树常常用的,用的地方非常多,跟其它宗派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这个特色。所以,如果了解《中观》的特色是什么,就在这缘起明空义,缘起明无自性,这个就是中观的特色。
所以不能望文生义,见了缘起、自性、空的名辞,就以为是同归一致的。
缘起有缘起的内容,自性有自性的内容,空有空的内容,不要以为缘起跟自性混在一起,就是一样的。自性跟缘起怎么会一样?缘起的必非自性,自性的就不是靠缘起!所以,如果最后来个自性缘起,那就很好玩了,这就是不明法义么。所以,我们不要望文生义,从文字上去解释,以为是一样的,不是这样子的。
第四节 缘起自性空
现在,把上面讲的缘起、自性、空,总合起来说∶缘起与自性是绝对相反的,缘起的即无自性,自性的即非缘起。
缘起就是要其它很多条件组合么,绝对不是自成、自有的,不需要条件、不需要其它因缘来助成的。刚好相反,缘起的就是表示无自性,讲自性的就必不是缘起的,这个很简单就可以明白。
一般的众生,外道以及佛法中的其它各派,都是以自性为根源而出发的。
佛法的特质就是缘起无自性,佛法是缘起论!不是本体论,不是一元论;不是二元论,不是多元论;不是唯物论,不是唯心论,就是缘起论。谈缘起就已经否定了自性的实有,所以讲无常无我。
一般的众生跟外道,还有佛法中其它的某一些宗派,偏偏都是以自性为根源来谈法。这一点就是导师要我们明白的地方,今天佛教说与世不共、不同的,是其它的宗派、其它的外道不能解脱究竟的地方,只有佛教佛法才能究竟,是凭什么?就是凭不共法的特色么!与世不共的特质。如果都以自性为出发点,跟外道都一样了,那佛法还有什么特色?
而佛陀的所以与外道不同,即是「我说缘起」,「论因说因」。所以依中观说,中观可称缘起宗,其它各派可称为自性宗。
佛陀讲的是谈因论因。《中观》最符合佛陀的教义,是以缘起来谈无自性而明空的。所以中观最符合缘起论的立场,所以导师就讲,照中观的说法,中观可名为缘起宗。这个就是导师分有宗跟空宗的不同,就在这里。缘起宗就是空宗,其它的有宗就是自性宗,讲自性实有的。
也即是空有二宗的分别处。若以缘起与空合说,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二者不过是同一内容的两种看法。
佛教讲空宗、讲有宗凭什么来分别?就是凭这自性跟无自性的差别来分别!所以空,其实就是在谈缘起;缘起就是在展现空。听起来名字是两个,但是事实上的内容是一样的,是同一内容两种看法。
两种说法,也即是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大家都诵《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空是什么意思?在空宗就体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今天不了解缘起的空,能不能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没有办法?如果照唯识的思想,怎么样让空变成色?色变成空?怎么可能?色是有的,是不空的,空怎么会是色呢?这个要怎么解释?今天如果不是站在缘起自性空的立场,怎么能解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呢”?不只是“不异”哟,“即是”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比如,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色法么,“色即是空”,也就是说这个“色”的当体就是空,如果照缘起法当然知道,因为是缘起的,是五蕴的组合。没有实在性,没有不变性,没有永恒性,说它是空很合理。因为无自性,没有实性才能缘起万法。这个身体还会变化、会变老,“由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样才能缘起呀!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才能成立。
如果不了解缘起法,不了解缘起即空、就是无实性,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怎么解释?怎么解释也解释不通!所以《般若经》的精神,主要的就是这几句话!跟中观的空义是一致的。
缘起与空是相顺的,因为缘起是无自性的缘起,缘起必达到毕竟空;若有自性,则不但不空,也不成为缘起了。
导师从这么远的探讨,——从《阿含经》、从《阿毗坛》、部派佛教、到大乘的“空相应经”,到《中观》的空义,这样一路抉择下来,我们应该越来越清楚了。为什么自性空跟他空不一样?我们慢慢就明白了!如果有自性它就不会变了,是常么。就变成不空了,没办法变空,空也不成立,那空不成,缘起法也不能作用。
外人以为空是没有,是无,今说缘起即空,即误以为什么也没有了。
众生的误解就是在这里了。照空才能缘起的这个内容来看,不是否定什么都没有,正因为空才能缘起有,空就是能有,所以…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