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没有了;二禅的境界到三禅,二禅就没有了;三禅到四禅,三禅就没有了。这样一空、一不空,一步一步的上去,空无边处、到四无边处、到非想处的时候,前面的四禅跟空也没有了。就是这样一空、一不空,所以修禅定的观空方法,就会有这种他空的思想。这本是禅定次第法,称之为空,即不能一切空,要达到一切皆空就不可能了。
此经以「鹿子母堂空」为喻,如说鹿子母讲堂空,是说讲堂中没有牛羊等所以说空,非讲堂是空,也不是讲堂里没有比丘,更不是别处没有牛羊,才说为空。
这修的都是禅定的法,在我们旧有的观念里面,以为由戒可以生定,定就可以生慧,慧就解脱了。所以,很少人不透过禅定而修的,但禅定并不是不好,执着在禅定的境界就变成执着,反而辛苦喔!有的在禅定中某一个境界就停很久。讲一句不客气的话,能修到空无边处、四无边处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到空无边处、四无边处、无想处还会执着啊!就执着在那个境界,要解脱也不容易哦!
所以今天谈法,不是在讲定不好,定是增上,对进入修慧的这个境界,是有帮助的。如果不知道它的内容,就会产生执着,以为修定到某一个特殊的境界,甚至产生神通就不得了了!产生执着。所以这个定为什么叫味定呢?因为会产生味道!执着的味道。所以,这个空的内容就很重要了,如何才能不执着?而真正的兴起无漏慧?而真正的能解脱?
这是浮浅的空观,『楞伽经』称之为「彼彼空」,最粗而不应该用的。这种「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的空观,有种种的样式,而根本的方法不变。
这在某一种特殊的状态,在对治中可以用,但是很粗浅的。这一种一空、一不空的理论,其实有很多方法,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根本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讲一句实在话,现在大部分修的只要是注重禅定的,都不离开这样的原则,这个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唯识学者的空义,实以西北印的他空论为本,虽接受了大乘的一切法空说,而究竟隔着的。
唯识学当然也是谈空了,但是,这种空跟当时的西北印度的“他空论”是一样的,是根据这个的。唯识学当然也认定大乘佛法,是要到达一切法空的境地。虽然也认为必须要一切法空,但是,根据的“他空论”那,其实要达到真正的一切法空,还有一层隔阂的。
至于自空,也是渊源于『阿含』的。如『杂阿含经』说∶「常空┅┅我我所空,性自尔故」。
自空,即《中观》的自性空的。重要就是这“性自尔故”。我们上过《杂阿含》,谈到法的部分,“法性自尔”一直就在强调这个自性空。常不可得,所以常空;我我所不可得,所以我我所空。为什么呢?此性自尔!什么叫性自尔?本来就是这样子!空,不是把它消灭了、把它改变了才叫空的;或者是用心去观想它才空的;去否认它才空的,都不是,本来就空。对此不了解,所以不知道它本来空而已!了解了之后,原来当体即空。
这即是说∶常、我、我所的当体即空;不是空外另有常、我、我所等不空。
破常见所以说无常,目的在破常;本来无我,我们认为有我,所以,无我就是要破这个我见。但是,如果现在知道无常、无我,是常不可得,我不可得,那还有没有一个常我可破?如果明白就不用破了!无常、无我,是本来就无常、无我;我们在无常、无我中起我见,起常见,当看清了真相的时候,果然真的是无常无我,那这样有没有一个常我可破?
常、我、我所等所以即空,是因为常、我、我所的性自尔故。又如『杂阿含』的『胜义空经』(三三五经)说∶无我我所而有因果业报流转事,但不是胜义谛中有此因果业报流转等,所以说∶「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
这里一般人就比较难了解了。《阿含经》的“胜义空经”就讲到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虽然无我、无我所,但是因果业报不失,展现的生死流转这一边是宛然有的。这个因果业报,不是胜义谛中有此因果业报流转,在胜义谛中是没有的,在俗谛中(俗数法就是俗谛了)展现的现象就是“此有故彼有……”。这个必然的展现的因果法则,是在俗谛中哦,不是在胜义谛中有因果业报喔!
缘起因果的相续有,是世俗的,胜义谛中即无我我所而空。世俗有与胜义空,此经即概略指出了。
缘起因果的现象是宛然的相续,这个是属于世俗谛的。在胜义谛中是无我、无我所而空的,当下就了解了。世俗有的当下就是胜义空,胜义空不离世俗有,这个重点就点出来了。所以虽然分世俗、分胜义,其实是不二的。
总之,自空乃即法的当体而明空,他空则在此法上空去彼法而明空的。所以中观所说的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他空论者是不能承认的。
这两种空义差别要明白:自空是在法的当下就明空;他空是要在法上空去某一法而明空,这样就不一样了。《中观》家认为世俗的一切万法,只是假名施设的有,不是实在的有。在胜义上来讲都无实性,所以是毕竟空。但是,“他空论”者认为一空、一不空,毕竟空他不能承认,差别就在这里。所以,唯识认为《中观》毕竟空是不了义,甚至于认为是恶取空,不然的话还需要唯识学吗?《中观》在前,唯识在后。就是认为《中观》不了义,才建立唯识学的。
如果是站在真常系的立场呢?那《中观》跟唯识又都不了义了!为什么?如来藏、佛性、自性清净心是不能空的,是实有的,是不变的!这样《中观》跟唯识那就变成不了义了。如果站在一切法空的立场,一般都是《中观》跟唯识在争论,真常系连名字都排不上!为什么?讲无常、无我是根本的么!怎么可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呢?所以在大乘三系的争论中,真常系其实连位置都没有,一般的争论就在空宗、有宗,《中观》跟唯识之争。
后来唯识学者论空,只约遣去遍计所执说;不但不能说缘起即空所显,也不能当下确认诸法皆空,
唯识学讲空的部分,只有遍计所执。缘起的万法本来就是空,他说这样讲是不对的,也不能当下确认诸法皆空,一定要空去某一部分才叫空,当下诸法皆空是不承认的。诸法缘起的当下都是自相有,怎么会空?
所以自空与他空是根本不同。假使引用『成唯识论』所说∶「若执唯识是实有者,亦是法执」,以为唯识也说缘起心心所法空,不免附会。
自性空跟他空论,根本的见地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就拿《成唯识论》的这一点来讲:“若执唯识是实有的亦是法执”,意思是说:《成唯识论》也没有说唯识是实有的。如果因为这一句话,认为唯识缘心心所法,一切都是空的话,就未免附会了,不了解唯识的真意。
唯识的根本就是在一空、一不空。最后,以三无性来否定前面的三性三自性,显现的是空性,最后这个空性还是不空,空性实有化。一切万法是空性来产生的,如果空性不是实有的就不能缘起一切万法。——那这个空性变成了跟本体论有什么不同?跟第一因有什么不同?所以,唯识的根本还是在他空论!没有办法自性当下即空,这个自空跟他空两个的认识基础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明白这个,有人就认为圆融最好,怎么圆融?把两个讲成一样,可以不可以?把它讲成一样怎么可以!事实上两个根本不能圆融,怎么个圆融法呢?所以,这个法的抉择,其实“圆融”两个字可以把它解决掉,变成没有争论可能吗?
我觉得,中观者的一切法空,主要是从缘起因果而显的,而唯识宗是从认识论上说的。
缘起因果,是从万法的迁流变化中显现的,缘起法则的必然性,是从因果上来讲的。但是,唯识是从认识论来讲的;唯识的思想,如果没有这个识的分别,外面的境界一切都不能成立。他是以认识论的一个基础来看的,不是站在一切法的立场来看的。
唯识者以为从因果缘起上明空,是共小乘的,不彻底的;
从因果法则上去看一切现象,跟小乘的二乘是一样的,是不彻底的。
大乘应从认识上说。如『摄大乘论』说∶「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无自性,不是说自性完全没有。如未来法,在未来而生,必待因缘而决无自然生的,所以名无自然性。
比如,未来会生起的法,在未来才会生起呀,还一定要等待因缘,不是自然而生起的,所以名无自然性。
过去已灭无体,即颂中的自体无。现在生灭不住,即颂中的自性不坚住。这是约三世因果的流动,说无自性。『阿含经』有这种说法,所以『摄论』以为这是共小乘的。
已经消失的,已经过去的,当然没有自体。《阿含经》有这样的说法,未来的还没有生,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当下刹那不住,这个是从三世因果的迁流现象来讲的,说它无自性,也就是无常,迁流变化不居。所以,从迁流变化来看它是无自性,这个在《阿含经》里面就有讲。如果今天讲一切法本来就是空性,是自性空的,那跟这个一样不一样?一样啊!所以《摄论》就以为这个是跟小乘法是一样的,把《中观》的毕竟空,看为跟小乘法是一样的,跟《阿含经》讲的是一样的。
「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这是约遍计无自性讲。
本来就没有的,去执取它,这样才能说它是无自性的,这个就是遍计所执说它无自性。
于一切法执自相、共相、我相、法相等,都是依名计义,依义计名而假名施设的,不是自相有的;离此遍计的非自相有,即大乘的空无自性说,这是唯识学者自命为不共小乘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唯识学,是所谓大乘不共法,不共法是什么?是不共小乘的意思了!认为这个是大乘特殊的,跟小乘法不一样的,要离开遍计所执的这个自相有,才是空无自性的,这样跟《阿含经》的经义是不一样的。
然细究这「执取相不有」,『阿含经』也多说到「不可取,不可得」。「如执取不有」,声闻学者确乎也是可以达到的。
导师只是在点破了,唯识者认为不共的地方,其实哪里是不共呢?这个在小乘法…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