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共,法义上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契入方法确实是不同,就是在这个地方!三昧空、观空跟自性空差别太大了,这个地方大家要多用一点心!明白了什么叫自性空,才能知道大乘不共慧的奥妙,如何直接一切法的当下,缘起的观念当下就能契入无生的涅槃,而不需要抗拒而不需要对治,这一点差别不同哦!
龙树所明此──『般若经』中所说的「无有一定法故空」,即说一切法缘合而成,缘合即无定性,无定性即是空,此空即指无自性的毕竟空说。龙树直接点出来的这个重点,跟《般若经》讲的是一致的。《般若经》所说的法义重点,是“因为无有一定法故空”。缘起,故没有一定的法,那么缘起就是空了,就是这个意思。讲这样的空,才是真正的无自性的毕竟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毕竟空,就是站在这个角度讲的。从缘起入手的,对治的这一部分,大家就会在善观因缘中使用,而不是必然的,这一点大家就要明白。“三昧”的空,“修定”的空跟“观空”的空,跟这个缘起自性的空一不一样?这里搞不清楚,关系到修行用功的方法,关系到能不能契入,为什么很多人修行很用功,定力也不错,方法也很多,却都在对治?为什么不能解脱?不能大受用?因为大部分不是修三昧空,就是修观空,很少知道缘起自性空的毕竟空,这一点一般人很难了解,所以才叫大乘不共慧。注意哟!是不共在这里哟!比如说如实观照,在网站有一些南传的,坦白讲,他们对南传的法义非常深入,而且体会很深,但是,就不了解大乘不共慧,认为照这种方法可能解脱么?他会怀疑!所以,真正的大乘不共慧,一般人了解是不容易的。
由此可知,中观的空义,约缘起法的因果说,从缘起而知无而知一切法毕竟皆空。若偏于三昧空或所缘空,专在认识论上说,不能即缘起知空,即不能达到一切法空的结论。导师讲的每一句话,几个人比他更清楚?还有比他更清楚的境界吗?导师体会的法,难道还会在前面的三昧空和所缘空境界吗?一般人以为那个叫有神通、有境界么!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以为导师没境界、没修行了、只是理论啊!其实,如果把这个法义搞清楚一点,真的体会深刻一点,哪一个人还会批评导师没有境界呢?真境界反而人家看不懂了!有定境的,像那个三昧空的,所缘空的,大家都以为有境界了。而真正体会法性空的人,反而说他没有境界,这个是正常的。
如果只专注在三三昧空、所缘空的对治上,在认识论上下功夫,不能当下就体证缘起性空的话,最后的归宿不能达到一切法皆空,一定会在有里面!其实,导师已经在点出三系的不同,中观,唯识,真常不同就在这个地方。毕竟空就是中观的思想,其它的为什么最后归于有?就是这个分别的地方不同!如果将来你们研究大乘三系,不管唯识或者真常的思想,只要了解这个重点,再研究它就很清楚了,就知道导师为什么中观是空宗?其它的两系是有宗,为什么这样的分判你们就会了解了。不能彻底的知道一切法空,坦白讲,要解脱也是不容易的,大家要了解。
第三节 空(2)
自空与他空,系两种不同的空观。譬如观花空,自空者说∶花的当体就是空的。他空者说∶此花上没有某些,所以说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
自空就是自性空了,他空论就不是自性空了,两种的空观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个比喻:我们在观察一朵花,因为花是缘起的,花是条件的组合而产生的现象,从花蕾到开、到谢的过程是不是缘起的?是不是刹那不停的?当下就知道花本身就是空!为什么?因缘所生法!是缘起的法当下就是空。但是他空论者,他的观察就不是这样,花没有其它的条件,所以是空的,不是所有条件都有的。但是,有一些条件本身是有的,它不空的。
如「瑜伽论」的「真实义品」说∶「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这即是说∶在此法上由于空去彼法,没有彼法可以说为空,但于此法是有的。唯识学者说空,无论如何巧妙的解说,永不能跳出此他空的圈子。
最早的《阿含经》里面,就有讲到鹿母子讲堂是不是?这个讲堂里面,没有某某法。比如说,我们现在都是人在上课,但是这里面没有牛、没有羊。所以,可以说它是空的,没有一切法都具足么。但是,所有其它的现象都是实在的,不能说它完全是没有的,把空解释成没有的意思。所以这里就讲,“在此法上空去彼法”,其它不同条件的法是没有,可以空去那些没有的法。但是,这个有当下的法是不能空的。
再作一个比喻,这样比较清楚,因为这个文句上大家会比较难了解。比如说我们身体好了:我们身体有五蕴大家都承认的,那有没有一个我?五蕴组合一个身体大家都能承认,但是,里面有一个灵魂不变的我,有没有?没有!因为这个是没有的。五蕴可以了解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所以这个我是空的。但是五蕴本身不能空!因为五蕴就是有么。五蕴不能空,所以我是空的。这样解释大家比较清楚,这个就是唯识论,重点是在这里!空去的是虚幻的误以为有的我,那个我是可以空,因为没有实在性。但是五蕴不空,五蕴的本身是有的!所以,这个叫一空、一不空,空去某法,某法是不存在的可以空。但是存在的不能空。这个就是唯识论的空法大家要明白!
所以导师就讲,如果照这样子的讲法,唯识学者在说空,怎么样巧妙的解说,最后没有办法跳出他空论。他空是什么意思?是人为造作把它空掉,而不是本来就空的,这样的论点不一样。
此他空论,也不是唯识学所特创的,他的渊源即远从萨婆多部而来。
这一种理论不是唯识学自己创造的,在部派佛教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思想了,后面引申到唯识学把它建立起来来使用而已。
有名的世友论师曾说∶(这个是部派佛教很出名的四大论师之一,)空与无我不同,无我是究竟了义的,空不是究竟了义的。如说五蕴无我,这是彻底的,确乎是无我的;若说五蕴为空,这不是彻底的。
五蕴是实有么,怎么会空?把空解释为没有了!所以,连四大论师也是这种观念啊!讲空跟无我,把它分别为不一样的。讲无我本来是彻底了义的,但是,讲空(无我即空)却认为这个不是究竟了义!为什么?——五蕴无我这个可以讲啊,确实是无我的!但是五蕴本身不能说没有吧?五蕴是空认为这个是不彻底的!
如果站在中观的立场,五蕴是不是空?五蕴是不是缘起的?五蕴本身是不是变化不居的?是呀!所以,只要缘起的还是空。并不是这个法不见了、消失了的才叫空。法虽然显现出来,只要是缘起而有、缘起而灭的都叫空。
由于五蕴无我,所以佛说空,而于此色、受等五蕴却是不可空的。如解经说「诸行空」,也说 ∶诸行中无我我所,所以是空,不是诸行的行空。
这就是唯识者跟四有一贯的思想。他们解释经里面就是这样讲的。《阿含经》常常讲到“诸行空”么,什么是诸行?一切迁流变化的万法都叫诸行!诸行中没有一个实在的我,也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我所,所以说是空的。但是,迁流变化的诸行不能说是空,这就是他们的解释了。
唯识学者继承此种思想,所以说∶由于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相,名之为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不能说为空的。
依他起是什么意思?就是缘起了!因缘组合而有的都叫依他起,他就是因缘法。什么叫遍计所执呢?在因缘法以外又产生一个虚幻不实认知的,那个叫做遍计所执。比如说我们拿一把火,用一个绳子绑着把它旋转,那就会看到一个火的圈子是不是?旋转快的话,火就会现成一个火的圈子。其实有没有火的圈子?没有!这个是由于幻相而起的,所以,这个火的圈子是虚幻的,这个叫遍计所执。
但是,火的本身是实在的,火的圈子幻相是遍计所执,那是空的可以讲。但火在燃烧的当下,这个火不能说它是假的,这个是有的。所以,依他起的不能说是空,是自相有,遍计所执的才能说他空。这个就是唯识学者“他空论”的讲法,也是源远流长的部派佛教就有了。
其实何止部派佛教呢?在《阿含之空》就有讲了,《阿含经》里面也有这样的讲法。就是鹿母子讲堂的说法,也是“他空论”的根据呀!那么就知道,唯识学者讲的三性、三无性,这个三性在讲什么?依他起,遍计所执么,还有圆成实么!遍计所执的说空;依他起的不空;圆成实的那就免谈了更不空,空性是实在的了。所以,为什么不管说空说有,最后归于什么——实有,这个叫有宗,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他空论,早已根深蒂固而必然的与自性有论相结合。
这就是结论,只要根据的是这种“他空论”的思想,而且很深的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一定会跟自性有结合,最后一定归于自性有。导师这几句话等于就是判教的根据了!空宗、有宗怎么分?“他空论”者就是有宗,就是这样简单。因为最后一定会跌入这个自性见里面,跑不掉的。
说得远一点,他空的思想,早见于『中阿含经』中。
《阿含经》就有这种观念。有时候我们在批评唯识学、唯识的观念,但是,不能说唯识学就是完全颠倒乱讲的,唯识学者还是有根据的,同样在《阿含经》中就有不同空义的展现。“大空经”就是《中观》这一边的思想;“小空经”就是唯识这一边的思想,跟《阿含经》都有关系的。所以,讲起来其实三系都有法缘,不能说是凭空捏造的。
如『中阿含经』的『小空经』,就是他空论。这种思想,与西北印度的佛教有关。『小空经』中的他空,即除去某一些而留存某一些──本是禅定次第法,称之为空,而不能一切空的。
修禅定有一个次第,一步一步往上进。比如四禅八定,初禅慢慢的意念宁静了;二禅非常喜乐;三禅就舍了;四禅心就不动了。再上去是空无边处,即四无边处:非想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一步一步的上去,每一次的境界都不一样,初禅到二禅,初禅…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