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共,法義上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契入方法確實是不同,就是在這個地方!叁昧空、觀空跟自性空差別太大了,這個地方大家要多用一點心!明白了什麼叫自性空,才能知道大乘不共慧的奧妙,如何直接一切法的當下,緣起的觀念當下就能契入無生的涅槃,而不需要抗拒而不需要對治,這一點差別不同哦!
龍樹所明此──『般若經』中所說的「無有一定法故空」,即說一切法緣合而成,緣合即無定性,無定性即是空,此空即指無自性的畢竟空說。龍樹直接點出來的這個重點,跟《般若經》講的是一致的。《般若經》所說的法義重點,是“因爲無有一定法故空”。緣起,故沒有一定的法,那麼緣起就是空了,就是這個意思。講這樣的空,才是真正的無自性的畢竟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畢竟空,就是站在這個角度講的。從緣起入手的,對治的這一部分,大家就會在善觀因緣中使用,而不是必然的,這一點大家就要明白。“叁昧”的空,“修定”的空跟“觀空”的空,跟這個緣起自性的空一不一樣?這裏搞不清楚,關系到修行用功的方法,關系到能不能契入,爲什麼很多人修行很用功,定力也不錯,方法也很多,卻都在對治?爲什麼不能解脫?不能大受用?因爲大部分不是修叁昧空,就是修觀空,很少知道緣起自性空的畢竟空,這一點一般人很難了解,所以才叫大乘不共慧。注意喲!是不共在這裏喲!比如說如實觀照,在網站有一些南傳的,坦白講,他們對南傳的法義非常深入,而且體會很深,但是,就不了解大乘不共慧,認爲照這種方法可能解脫麼?他會懷疑!所以,真正的大乘不共慧,一般人了解是不容易的。
由此可知,中觀的空義,約緣起法的因果說,從緣起而知無而知一切法畢竟皆空。若偏于叁昧空或所緣空,專在認識論上說,不能即緣起知空,即不能達到一切法空的結論。導師講的每一句話,幾個人比他更清楚?還有比他更清楚的境界嗎?導師體會的法,難道還會在前面的叁昧空和所緣空境界嗎?一般人以爲那個叫有神通、有境界麼!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以爲導師沒境界、沒修行了、只是理論啊!其實,如果把這個法義搞清楚一點,真的體會深刻一點,哪一個人還會批評導師沒有境界呢?真境界反而人家看不懂了!有定境的,像那個叁昧空的,所緣空的,大家都以爲有境界了。而真正體會法性空的人,反而說他沒有境界,這個是正常的。
如果只專注在叁叁昧空、所緣空的對治上,在認識論上下功夫,不能當下就體證緣起性空的話,最後的歸宿不能達到一切法皆空,一定會在有裏面!其實,導師已經在點出叁系的不同,中觀,唯識,真常不同就在這個地方。畢竟空就是中觀的思想,其它的爲什麼最後歸于有?就是這個分別的地方不同!如果將來你們研究大乘叁系,不管唯識或者真常的思想,只要了解這個重點,再研究它就很清楚了,就知道導師爲什麼中觀是空宗?其它的兩系是有宗,爲什麼這樣的分判你們就會了解了。不能徹底的知道一切法空,坦白講,要解脫也是不容易的,大家要了解。
第叁節 空(2)
自空與他空,系兩種不同的空觀。譬如觀花空,自空者說∶花的當體就是空的。他空者說∶此花上沒有某些,所以說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
自空就是自性空了,他空論就不是自性空了,兩種的空觀是完全不一樣的。作個比喻:我們在觀察一朵花,因爲花是緣起的,花是條件的組合而産生的現象,從花蕾到開、到謝的過程是不是緣起的?是不是刹那不停的?當下就知道花本身就是空!爲什麼?因緣所生法!是緣起的法當下就是空。但是他空論者,他的觀察就不是這樣,花沒有其它的條件,所以是空的,不是所有條件都有的。但是,有一些條件本身是有的,它不空的。
如「瑜伽論」的「真實義品」說∶「由彼故空,彼實是無;于此而空,此實是有∶由此道理,可說爲空」。這即是說∶在此法上由于空去彼法,沒有彼法可以說爲空,但于此法是有的。唯識學者說空,無論如何巧妙的解說,永不能跳出此他空的圈子。
最早的《阿含經》裏面,就有講到鹿母子講堂是不是?這個講堂裏面,沒有某某法。比如說,我們現在都是人在上課,但是這裏面沒有牛、沒有羊。所以,可以說它是空的,沒有一切法都具足麼。但是,所有其它的現象都是實在的,不能說它完全是沒有的,把空解釋成沒有的意思。所以這裏就講,“在此法上空去彼法”,其它不同條件的法是沒有,可以空去那些沒有的法。但是,這個有當下的法是不能空的。
再作一個比喻,這樣比較清楚,因爲這個文句上大家會比較難了解。比如說我們身體好了:我們身體有五蘊大家都承認的,那有沒有一個我?五蘊組合一個身體大家都能承認,但是,裏面有一個靈魂不變的我,有沒有?沒有!因爲這個是沒有的。五蘊可以了解沒有一個真正的我,所以這個我是空的。但是五蘊本身不能空!因爲五蘊就是有麼。五蘊不能空,所以我是空的。這樣解釋大家比較清楚,這個就是唯識論,重點是在這裏!空去的是虛幻的誤以爲有的我,那個我是可以空,因爲沒有實在性。但是五蘊不空,五蘊的本身是有的!所以,這個叫一空、一不空,空去某法,某法是不存在的可以空。但是存在的不能空。這個就是唯識論的空法大家要明白!
所以導師就講,如果照這樣子的講法,唯識學者在說空,怎麼樣巧妙的解說,最後沒有辦法跳出他空論。他空是什麼意思?是人爲造作把它空掉,而不是本來就空的,這樣的論點不一樣。
此他空論,也不是唯識學所特創的,他的淵源即遠從薩婆多部而來。
這一種理論不是唯識學自己創造的,在部派佛教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思想了,後面引申到唯識學把它建立起來來使用而已。
有名的世友論師曾說∶(這個是部派佛教很出名的四大論師之一,)空與無我不同,無我是究竟了義的,空不是究竟了義的。如說五蘊無我,這是徹底的,確乎是無我的;若說五蘊爲空,這不是徹底的。
五蘊是實有麼,怎麼會空?把空解釋爲沒有了!所以,連四大論師也是這種觀念啊!講空跟無我,把它分別爲不一樣的。講無我本來是徹底了義的,但是,講空(無我即空)卻認爲這個不是究竟了義!爲什麼?——五蘊無我這個可以講啊,確實是無我的!但是五蘊本身不能說沒有吧?五蘊是空認爲這個是不徹底的!
如果站在中觀的立場,五蘊是不是空?五蘊是不是緣起的?五蘊本身是不是變化不居的?是呀!所以,只要緣起的還是空。並不是這個法不見了、消失了的才叫空。法雖然顯現出來,只要是緣起而有、緣起而滅的都叫空。
由于五蘊無我,所以佛說空,而于此色、受等五蘊卻是不可空的。如解經說「諸行空」,也說 ∶諸行中無我我所,所以是空,不是諸行的行空。
這就是唯識者跟四有一貫的思想。他們解釋經裏面就是這樣講的。《阿含經》常常講到“諸行空”麼,什麼是諸行?一切遷流變化的萬法都叫諸行!諸行中沒有一個實在的我,也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我所,所以說是空的。但是,遷流變化的諸行不能說是空,這就是他們的解釋了。
唯識學者繼承此種思想,所以說∶由于依他起上,遠離遍計所執相,名之爲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不能說爲空的。
依他起是什麼意思?就是緣起了!因緣組合而有的都叫依他起,他就是因緣法。什麼叫遍計所執呢?在因緣法以外又産生一個虛幻不實認知的,那個叫做遍計所執。比如說我們拿一把火,用一個繩子綁著把它旋轉,那就會看到一個火的圈子是不是?旋轉快的話,火就會現成一個火的圈子。其實有沒有火的圈子?沒有!這個是由于幻相而起的,所以,這個火的圈子是虛幻的,這個叫遍計所執。
但是,火的本身是實在的,火的圈子幻相是遍計所執,那是空的可以講。但火在燃燒的當下,這個火不能說它是假的,這個是有的。所以,依他起的不能說是空,是自相有,遍計所執的才能說他空。這個就是唯識學者“他空論”的講法,也是源遠流長的部派佛教就有了。
其實何止部派佛教呢?在《阿含之空》就有講了,《阿含經》裏面也有這樣的講法。就是鹿母子講堂的說法,也是“他空論”的根據呀!那麼就知道,唯識學者講的叁性、叁無性,這個叁性在講什麼?依他起,遍計所執麼,還有圓成實麼!遍計所執的說空;依他起的不空;圓成實的那就免談了更不空,空性是實在的了。所以,爲什麼不管說空說有,最後歸于什麼——實有,這個叫有宗,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他空論,早已根深蒂固而必然的與自性有論相結合。
這就是結論,只要根據的是這種“他空論”的思想,而且很深的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一定會跟自性有結合,最後一定歸于自性有。導師這幾句話等于就是判教的根據了!空宗、有宗怎麼分?“他空論”者就是有宗,就是這樣簡單。因爲最後一定會跌入這個自性見裏面,跑不掉的。
說得遠一點,他空的思想,早見于『中阿含經』中。
《阿含經》就有這種觀念。有時候我們在批評唯識學、唯識的觀念,但是,不能說唯識學就是完全顛倒亂講的,唯識學者還是有根據的,同樣在《阿含經》中就有不同空義的展現。“大空經”就是《中觀》這一邊的思想;“小空經”就是唯識這一邊的思想,跟《阿含經》都有關系的。所以,講起來其實叁系都有法緣,不能說是憑空捏造的。
如『中阿含經』的『小空經』,就是他空論。這種思想,與西北印度的佛教有關。『小空經』中的他空,即除去某一些而留存某一些──本是禅定次第法,稱之爲空,而不能一切空的。
修禅定有一個次第,一步一步往上進。比如四禅八定,初禅慢慢的意念甯靜了;二禅非常喜樂;叁禅就舍了;四禅心就不動了。再上去是空無邊處,即四無邊處:非想處,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一步一步的上去,每一次的境界都不一樣,初禅到二禅,初禅…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