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P11

  ..续本文上一页光去参达摩,断臂求法,这个公案大家都听过了,很普遍吧?但是,几个人知道奥妙?他跪在雪里很久了,达摩不理他,神光就毅然断臂,表示他的坚定的意志,达摩看他这么真心,就问他:“你所求何事?”他说:“我心不安,求师为我安心!”——我们现在不都有烦恼么?心都不安跟他差不多吧对不对?为这样才要学佛啊!——达摩说:“好,这样诚心我答应你,把你的心拿过来,我给你安!”他回来一找,——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好了,给你安好了,听说神光就这样大彻大悟了。觅心了不可得,烦恼的心怎么找都找不到。过去每天都为那个烦恼的心缠绕,今天竟然怎么找都找不到?这个“觅心”的“觅”字,就是找么!师父讲的如实观照的“看”呀,就是这个“觅”字,意思一样的。这个“我为安心竟”,怎么找都找不到这个心还要安吗?注意听啊!这个听懂了,如实观照就知道怎么用了!——我可没有叫你跟一个虚幻的敌人打仗啊!我是希望把敌人(烦恼心)先看清楚,就像二祖神光,他每天烦恼——有一个大敌人在,他从来没有看清这个的敌人的真相。待他看清敌人,原来根本就没有敌人,还要打仗吗?注意听!这个法明白了,才能受用啊!

   上次谈到有一些法义,因为不了解自性空,所以最后达到的是心有无境,——境空心有,虽然可以达到空义的方便,但是不彻底,甚至于不该空的也把它空掉了!所以,问题就是忽略了假法的缘起性!也就是说,不承认一切法是缘起的,一方面不能空得彻底,成增益执;另一方面将不该破坏的缘起法也空掉了,问题就出在对自性空不了解。

   唯识学者把缘起法统统的放在心心所法── 依他起性上,不能到达心无自性论;对于六尘──境的缘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尽契中道。

  导师对这个重点的提示,就是对唯识学者的一种看法。所谓第一义谛跟俗谛的分别方面,认为胜义谛部分讲空是接受的;但是,依他起的这些法,认为不能没有自性,这一点就是跟《中观》的不同。

   龙树菩萨所发挥的空义,是立足于自性空的,不是某一部分是空,而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这个就是最不同的地方!中观和唯识这两宗差别的地方就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把握这个重点!上一次也讲中观,自性空是一切法都一样,不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都一样的。但是,最后论究到空的这个境地,唯识以为第一义谛是可以空的,而世俗谛这是自相有,不能空的!那么真常系的思想刚好又相反!世俗的一切可以空,但是第一义谛的胜义谛,——所谓的如来藏、佛性、自性清净心是不能空的,是实有的!——这些重点需要大家能先明白把握住,谈中观、谈唯识,谈真常系的思想差别在哪里?将来在抉择这个法义,就可以很清楚它的理论体系,原来哪里不同!

   『智度论』(卷七十四)又说有三种空∶一、三昧(心)空,二、所缘(境)空,三、自性空。「三昧空」,与上面三空中的观空不同。这是就修空观── 三三昧的时候,在能观的心上所现的空相说的。三昧空,就是在观空的时候,能观的这一边心相上现起的一种空相,其实,这个就是跟定相应的空。比如,在观一切的法是虚幻不实时,慢慢的进入一种空相,好像什么法都不见了一样,那个禅定的境界也会产生。所以,这里讲的空相,就是能观心上产生的一种相,这样解释就对了。

   如十遍处观,在观青的时候,一切法皆青,观黄时一切法皆黄,青黄等都是观心上的观境。比如,以青、红、赤、白,不管哪一个颜色作为我们所缘的境界,当心观成为青,一切的就现出青的相来;如果把它观成黄色的,所有的境相就是一个黄色。那表示不管是青红赤白,都是我们能观心境上所现出来的观相,也就是心上所现的境界。

   这样,空也是因空观的观想而空的。比如:现在看到外面的境界,一切法千差万别么,那为了不要执着,用一个空相来观也可以。观想虚空了;观想光明了等等,慢慢的心外面的境界相就不现了,而现出的是所观的那个空相。不管是青红赤白,或者是虚空相都一样的。或者是进入定境以后,产生的空无所有,这都是能观心所现的相,这个都是属于三三昧的部分。

   经上说种种法空,但依能观的观慧而观之为空,于外境上不起执着而离戏论,所以名空,而实此种种法是不空的。一般来对于一切的境界容易执着,那么怎么样使它能观到变成空?在能观心境上就产生空相不执着,其实,是能观的心产生的作用,能观的心相是空了,但是外面的境界会真的变没有吗?不是,还是有的,还是存在的,只是心相上产生的空相不执着而已。

   这等于说∶空是观心想象所成的,不是法的本相。这句话要注意哟!我们修空观,是为了怕外面的境界染着了,就用观想的方式,观空的方式,把它变成没有了。心境上专注于某一个相上,能观之心慢慢的产生一种定境。所以,这一种空相是观心所想象出来的,这个不是一切法的本相喔!很多人包括修定也是一样,怕我们的心被外境染,用某一个专注的点,专注的对象,心就在那个地方止住,其它的相就不见了,其它的相就忘记了,这个属于定心而起的,不是一切法的本相,这跟真正体会法的是根本不一样。

   这样,必执有不空的,不能达到也不会承认一切法空的了义教说。如果用这个方法,就会产生这个问题。因为空的是心想象而起的像,但是外面的境界还是实在的,还是存在的。变成想象的是空,而事实的现象是不空,没有办法了解一切法的当体即空。这个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执着在这种空相的话,那么一切法空,了义的这个观念就不能接受。

   「所缘空」,与上说相反,是所缘的境界是空的,能观心这才托所缘空境而观见它是空。此所缘空,即必然是能观不空,这与前三空中的观空相近。不过,观空约境随观心而转移说,所缘空约所缘境无实说。这两种完全不一样,比如三昧空,那个是从心境上现起的外面境界是不空;但是,这里讲的所缘空,是能观心不空,外面所缘境认为是空的。因为一切境界是由心所显的,所以,这个能观的心是不空的,外面所缘的是空的。那么我们要注意了,不管是三昧的空,还是所缘这方面是空,能观心不空,都不是中观的本意。

   龙树曾评论道∶「有人言 ∶三三昧无相无作心数法名为空,空故能观诸法空。有人言∶外所缘色等诸法皆空,缘外空故名为空三昧。此中佛说,不以空三昧故空,亦不以所缘外色等诸法故空。┅┅离是二边说中道,所谓诸法因缘和合生,是和合法无有一定法故空」。这个其实在讲空义最重要的地方了!现在从分析来讲,这样比较清楚,大家听得比较懂。比如:用能观的心来看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随能观的心而起变化,那么就知道外在的境界非实。这样能观的心是不空的,这个能观的心的作用是真实的。另外一种呢?由于了解用观空的方法,使我们的心产生种种的空相,体会到原来能观的心是起变化的,能观的心是幻是如幻的,这样一边是重心的作用;一边认为外在的,不是心灵能转变的,心怎么转变,外面还是不变的。一部分的注重在外面的实在,外面是心不能转变的;而另外一种,外面都是心起的作用。如果心不起作用,外面的境界根本就非实。一边是肯定外在的相;一边是肯定内在功用的心,能的这一部分。

   但是,龙树菩萨就点出重点!一个叫空三昧,一个认为这个是三三昧,无相、无作、心数法名为空,是心里的空相,所以才产生的空。这是三昧而产生的,由定来产生的;另外一种人呢?外面所缘的其实是空的!外面空、外面非实,能观的心是实在的吗?龙树菩萨就点出来:真正的佛说“不以空三昧故空”,不是因为修定三昧而起的空相,佛说的不是这个!“亦不以所缘的外色”因为这样子而空的,也不是。什么是真正的中观?离此二边说中道!既不执着在外境,也不执着在能观的心,离是两边说中道,所谓诸法因缘和合生,是和和合法无有一定法故空。什么是中道?诸法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是条件的组合。比如色、心二法,一般来讲叫名色,其实,这二法是相依相缘的才叫和合,因缘的和合才显现出来的, ,只要是和合的法就没有一定的性,没有固定性就对了。这个没有固定性也就是我们讲的无自性,没有固定性的本身就是空。那这样的空跟前面这两个空一不一样?不一样!注意听! 《中观》的思想,就是站在缘起和合的立场来看一切法的当体即空。既不是心的作用而空,也不是因为否定外在而空,都不是。一切法不用否定,只要是因缘所生的就知道是空了,还要用心灵去否定吗?还需要用观心观空、观想吗?不需要!这个很重要!

   佛法讲的空义呀,要展现的真正法空是讲缘起空!缘起的空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不是用观心或者是观想才空的,都不是。也不是禅定的空,三三昧而感觉到一切空,都不是。不是在境界的有无,不是在心相的有无,都不是。这里如果明白了,需不需要特别的修禅定,去空掉一切万法?讲这个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最后要体会的是叫做大乘不共慧!今天讲大乘的“不共”,要注意的就是这个不共慧!不能了解中观的缘起性空,就不知道真正大乘的不共慧在讲什么?如果一定要修观,一定要去抗拒生灭现象,一定要去抗拒无常现象,一定要去抗拒一切的贪染执着,这是从有为法上去进行对治法。但是,大乘不共慧不一样哦,就是在了解这个自性空的道理,从缘起的万法当下,直入不生不灭的涅槃真相,没有对治,这个就是大乘不共慧的地方哦!

  开始讲四谛、讲缘起,讲无常、无我,这个是次第的,是照一般二乘的思想来讲的。但是,真正的大乘思想是直接契入的,直接契入涅槃寂灭。这个就是不共的地方,不然大乘跟小乘没有什么…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