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光去參達摩,斷臂求法,這個公案大家都聽過了,很普遍吧?但是,幾個人知道奧妙?他跪在雪裏很久了,達摩不理他,神光就毅然斷臂,表示他的堅定的意志,達摩看他這麼真心,就問他:“你所求何事?”他說:“我心不安,求師爲我安心!”——我們現在不都有煩惱麼?心都不安跟他差不多吧對不對?爲這樣才要學佛啊!——達摩說:“好,這樣誠心我答應你,把你的心拿過來,我給你安!”他回來一找,——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好了,給你安好了,聽說神光就這樣大徹大悟了。覓心了不可得,煩惱的心怎麼找都找不到。過去每天都爲那個煩惱的心纏繞,今天竟然怎麼找都找不到?這個“覓心”的“覓”字,就是找麼!師父講的如實觀照的“看”呀,就是這個“覓”字,意思一樣的。這個“我爲安心竟”,怎麼找都找不到這個心還要安嗎?注意聽啊!這個聽懂了,如實觀照就知道怎麼用了!——我可沒有叫你跟一個虛幻的敵人打仗啊!我是希望把敵人(煩惱心)先看清楚,就像二祖神光,他每天煩惱——有一個大敵人在,他從來沒有看清這個的敵人的真相。待他看清敵人,原來根本就沒有敵人,還要打仗嗎?注意聽!這個法明白了,才能受用啊!
上次談到有一些法義,因爲不了解自性空,所以最後達到的是心有無境,——境空心有,雖然可以達到空義的方便,但是不徹底,甚至于不該空的也把它空掉了!所以,問題就是忽略了假法的緣起性!也就是說,不承認一切法是緣起的,一方面不能空得徹底,成增益執;另一方面將不該破壞的緣起法也空掉了,問題就出在對自性空不了解。
唯識學者把緣起法統統的放在心心所法── 依他起性上,不能到達心無自性論;對于六塵──境的緣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盡契中道。
導師對這個重點的提示,就是對唯識學者的一種看法。所謂第一義谛跟俗谛的分別方面,認爲勝義谛部分講空是接受的;但是,依他起的這些法,認爲不能沒有自性,這一點就是跟《中觀》的不同。
龍樹菩薩所發揮的空義,是立足于自性空的,不是某一部分是空,而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這個就是最不同的地方!中觀和唯識這兩宗差別的地方就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把握這個重點!上一次也講中觀,自性空是一切法都一樣,不管是勝義谛還是世俗谛都一樣的。但是,最後論究到空的這個境地,唯識以爲第一義谛是可以空的,而世俗谛這是自相有,不能空的!那麼真常系的思想剛好又相反!世俗的一切可以空,但是第一義谛的勝義谛,——所謂的如來藏、佛性、自性清淨心是不能空的,是實有的!——這些重點需要大家能先明白把握住,談中觀、談唯識,談真常系的思想差別在哪裏?將來在抉擇這個法義,就可以很清楚它的理論體系,原來哪裏不同!
『智度論』(卷七十四)又說有叁種空∶一、叁昧(心)空,二、所緣(境)空,叁、自性空。「叁昧空」,與上面叁空中的觀空不同。這是就修空觀── 叁叁昧的時候,在能觀的心上所現的空相說的。叁昧空,就是在觀空的時候,能觀的這一邊心相上現起的一種空相,其實,這個就是跟定相應的空。比如,在觀一切的法是虛幻不實時,慢慢的進入一種空相,好像什麼法都不見了一樣,那個禅定的境界也會産生。所以,這裏講的空相,就是能觀心上産生的一種相,這樣解釋就對了。
如十遍處觀,在觀青的時候,一切法皆青,觀黃時一切法皆黃,青黃等都是觀心上的觀境。比如,以青、紅、赤、白,不管哪一個顔色作爲我們所緣的境界,當心觀成爲青,一切的就現出青的相來;如果把它觀成黃色的,所有的境相就是一個黃色。那表示不管是青紅赤白,都是我們能觀心境上所現出來的觀相,也就是心上所現的境界。
這樣,空也是因空觀的觀想而空的。比如:現在看到外面的境界,一切法千差萬別麼,那爲了不要執著,用一個空相來觀也可以。觀想虛空了;觀想光明了等等,慢慢的心外面的境界相就不現了,而現出的是所觀的那個空相。不管是青紅赤白,或者是虛空相都一樣的。或者是進入定境以後,産生的空無所有,這都是能觀心所現的相,這個都是屬于叁叁昧的部分。
經上說種種法空,但依能觀的觀慧而觀之爲空,于外境上不起執著而離戲論,所以名空,而實此種種法是不空的。一般來對于一切的境界容易執著,那麼怎麼樣使它能觀到變成空?在能觀心境上就産生空相不執著,其實,是能觀的心産生的作用,能觀的心相是空了,但是外面的境界會真的變沒有嗎?不是,還是有的,還是存在的,只是心相上産生的空相不執著而已。
這等于說∶空是觀心想象所成的,不是法的本相。這句話要注意喲!我們修空觀,是爲了怕外面的境界染著了,就用觀想的方式,觀空的方式,把它變成沒有了。心境上專注于某一個相上,能觀之心慢慢的産生一種定境。所以,這一種空相是觀心所想象出來的,這個不是一切法的本相喔!很多人包括修定也是一樣,怕我們的心被外境染,用某一個專注的點,專注的對象,心就在那個地方止住,其它的相就不見了,其它的相就忘記了,這個屬于定心而起的,不是一切法的本相,這跟真正體會法的是根本不一樣。
這樣,必執有不空的,不能達到也不會承認一切法空的了義教說。如果用這個方法,就會産生這個問題。因爲空的是心想象而起的像,但是外面的境界還是實在的,還是存在的。變成想象的是空,而事實的現象是不空,沒有辦法了解一切法的當體即空。這個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執著在這種空相的話,那麼一切法空,了義的這個觀念就不能接受。
「所緣空」,與上說相反,是所緣的境界是空的,能觀心這才托所緣空境而觀見它是空。此所緣空,即必然是能觀不空,這與前叁空中的觀空相近。不過,觀空約境隨觀心而轉移說,所緣空約所緣境無實說。這兩種完全不一樣,比如叁昧空,那個是從心境上現起的外面境界是不空;但是,這裏講的所緣空,是能觀心不空,外面所緣境認爲是空的。因爲一切境界是由心所顯的,所以,這個能觀的心是不空的,外面所緣的是空的。那麼我們要注意了,不管是叁昧的空,還是所緣這方面是空,能觀心不空,都不是中觀的本意。
龍樹曾評論道∶「有人言 ∶叁叁昧無相無作心數法名爲空,空故能觀諸法空。有人言∶外所緣色等諸法皆空,緣外空故名爲空叁昧。此中佛說,不以空叁昧故空,亦不以所緣外色等諸法故空。┅┅離是二邊說中道,所謂諸法因緣和合生,是和合法無有一定法故空」。這個其實在講空義最重要的地方了!現在從分析來講,這樣比較清楚,大家聽得比較懂。比如:用能觀的心來看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隨能觀的心而起變化,那麼就知道外在的境界非實。這樣能觀的心是不空的,這個能觀的心的作用是真實的。另外一種呢?由于了解用觀空的方法,使我們的心産生種種的空相,體會到原來能觀的心是起變化的,能觀的心是幻是如幻的,這樣一邊是重心的作用;一邊認爲外在的,不是心靈能轉變的,心怎麼轉變,外面還是不變的。一部分的注重在外面的實在,外面是心不能轉變的;而另外一種,外面都是心起的作用。如果心不起作用,外面的境界根本就非實。一邊是肯定外在的相;一邊是肯定內在功用的心,能的這一部分。
但是,龍樹菩薩就點出重點!一個叫空叁昧,一個認爲這個是叁叁昧,無相、無作、心數法名爲空,是心裏的空相,所以才産生的空。這是叁昧而産生的,由定來産生的;另外一種人呢?外面所緣的其實是空的!外面空、外面非實,能觀的心是實在的嗎?龍樹菩薩就點出來:真正的佛說“不以空叁昧故空”,不是因爲修定叁昧而起的空相,佛說的不是這個!“亦不以所緣的外色”因爲這樣子而空的,也不是。什麼是真正的中觀?離此二邊說中道!既不執著在外境,也不執著在能觀的心,離是兩邊說中道,所謂諸法因緣和合生,是和和合法無有一定法故空。什麼是中道?諸法因緣和合生,一切法是條件的組合。比如色、心二法,一般來講叫名色,其實,這二法是相依相緣的才叫和合,因緣的和合才顯現出來的, ,只要是和合的法就沒有一定的性,沒有固定性就對了。這個沒有固定性也就是我們講的無自性,沒有固定性的本身就是空。那這樣的空跟前面這兩個空一不一樣?不一樣!注意聽! 《中觀》的思想,就是站在緣起和合的立場來看一切法的當體即空。既不是心的作用而空,也不是因爲否定外在而空,都不是。一切法不用否定,只要是因緣所生的就知道是空了,還要用心靈去否定嗎?還需要用觀心觀空、觀想嗎?不需要!這個很重要!
佛法講的空義呀,要展現的真正法空是講緣起空!緣起的空本身就是無自性的空,不是用觀心或者是觀想才空的,都不是。也不是禅定的空,叁叁昧而感覺到一切空,都不是。不是在境界的有無,不是在心相的有無,都不是。這裏如果明白了,需不需要特別的修禅定,去空掉一切萬法?講這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最後要體會的是叫做大乘不共慧!今天講大乘的“不共”,要注意的就是這個不共慧!不能了解中觀的緣起性空,就不知道真正大乘的不共慧在講什麼?如果一定要修觀,一定要去抗拒生滅現象,一定要去抗拒無常現象,一定要去抗拒一切的貪染執著,這是從有爲法上去進行對治法。但是,大乘不共慧不一樣哦,就是在了解這個自性空的道理,從緣起的萬法當下,直入不生不滅的涅槃真相,沒有對治,這個就是大乘不共慧的地方哦!
開始講四谛、講緣起,講無常、無我,這個是次第的,是照一般二乘的思想來講的。但是,真正的大乘思想是直接契入的,直接契入涅槃寂滅。這個就是不共的地方,不然大乘跟小乘沒有什麼…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