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P10

  ..续本文上一页空,外面的境界是空的、非实的。但是,心是有的,由心识的认识不同啊,产生外境而已。不然的话,鱼看到水为什么像房子一样悠游自在?天人看到水,像琉璃一样的透彻;鬼看到水,就以为是浓血;我们看到的就是清水而已!这表示什么?众生的业报不同,看到的外境也不一样!表示外境并不是实在不变的,是随着众生的心性而起,来判断、认识的。这样子的话,心境反而是实在的本源了,外在不过随着心境的认识而变化而已。所以外境是非实的,由这样的观想,明白这个叫观空,唯识家都用这种方法。

   『阿毗达磨大乘经』,瑜伽师,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无分别智体证离言自性的。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瑜伽师是学唯识这一部分的,还有前面阿毗达磨的大乘经,差不多都依据这样一个观念在抉择。知道外境的非实,是用这种观空的理论,才成立内在有无分别自体的离言自性。这个离言自性啊,是进一步的方法!

  比如,从唯识的立场,心有境空,外在非实;第二步心境是相依相缘的,外境非实,那心是实在的吗?心也是非实的!所以,进一步会破除心性的实在论,超越了心跟境的实有,体证的就是空性,这个空性叫离言自性。大家注意听!唯识学也一样的,最后还是会破心性的部分,但是,体证的叫离言自性。

   最后,虽然破了心性的实有,但是,离言自性——唯识学讲的圆成实性,认为这个不能没有的。就把圆成实性或者是离言实性实有化了!所以,导师在判空宗跟有宗,把唯识判为有宗就是在这一点。因为最后虽然体证的离言自性,但认为是实有的,所以还是判在有宗。有宗就是这样子,不管外面怎么空,空到最后还有一个实在的,这个就是有宗,尾巴去不掉,所以跟《中观》的毕竟空是有差别的。

   这参考『摄大乘论』等,即可完全明白。观空与分破空不同∶分破空,因分析假实而成立假名者为空的;观空,则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所观境界的无所有。观空,也同样的不能达到一切法毕竟空。

   一个用分析的;一个是用观空的,所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分析空是最后实有么,不可能超越邻虚,所以一定会落到有!观空也一样,不能达到一切法毕竟空,最后有一个离言自性么!

   因为观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观的心以观外境不可得的,能观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观空来成其为空,所以应用观空的结果,必然地要达到有心无境的思想。导师在点出重点,外境的空,是因为用能观的心去观它,外境一切不可得、空;而这个能观的心,用同样的方法怎么来成其空呢?——结果变成外面的境是空,而心是有了!

   境空心有,固也可以为了达空义的方便,然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但所空的不能彻底,而将不当空的也空掉了。导师在分析这个空义,真的很透彻!境空心有,这样的观念,在某个意义上是可以方便善巧用的。可是,应该空的却空的不彻底,而不应该空的确实把它空掉了!导师认为,这样反而是颠倒!为什么?讲当体即空,没有否定当体的作用哟!注意听!万法缘起现象是可以存在的,可以展现相续相的,不该把缘起现象的相续作用也空掉了,这样就拨无因果恶取空了。

   如果认为心是实在的,境是空、是非实的,反而把不应该空掉的万法、一切境相把它空掉了,这一点很重要!有的讲人间是讨厌的;人间是不好的;一切都要厌离的,都要破坏的,那是厌世观念。如果知道当体即空,去掉的是对万法的染着,而不是去掉万法的现象。看到一切外境万法,会爱染、会贪取,是我们认为这些法是实有的,可是,非把万法都毁灭了才能够不执着么?况且能毁灭万法吗?万法明明在如幻相续着,能毁灭它的相续作用吗?所以,知道万法的当体即空,——我们的执着不见了,爱染,贪欲不见了,空的是这个地方!万法的存在本没有障碍我们,障碍的是我们对外境的贪染、执取。所以,万法不是要去破坏它,不是要去除它的,要去除的是我们对万法的执着跟贪染。所以,该破的、该空的不空;不该空的反而空掉了,这个就是需要注意哟!为什么同样一个理论,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厌离一切,不是要厌离一切外在的万法,就是不要讨厌,不要跟它相对,不会认为它是污浊的;它是很糟糕的;是害死我们的,其实不是这样。问题是出在我们对万法的执着,不了解真相而起的贪染、爱染。了解真相了,知道没有一法是实在的,还会爱染它、占有它吗?贪爱真的有用吗?看清楚了真相,贪爱就自然不起,这才是学法的根本,而不是在厌离万法!那样把全世界都毁灭了,万法都不存在了,就能够解脱了吗?

   所以,我们在讲修行,不是要厌离一切。但是,南传的听到这个就会不高兴了:厌离两个字是佛陀最重要的心法呀!“厌离”尤其是小乘修十六观智的,这个厌离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讲的厌离,目的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远离。是要离开对一切万法的执着。就是不离开万法还是可以体证,还可以契入空性,还是可以解脱的,讲的是这样的方式。

   有时候要讲这个很困难,——喝咖啡会上瘾,喝咖啡会骨质疏松,所以咖啡是不好的,我们要厌离它,——不能喝咖啡!这样厌离就能爱染不起了吗?里面的因有没有解决?当把里面爱染的因看清楚了,喝一点咖啡真的会死吗?真的会执着吗?所以,要知道不厌离,不是说厌离这个观念不对,是说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入的,这个就是大乘不共慧,不一样的地方,大家要注意哦!

  即如分破空的学者,承认有实自性的极微和心心所,而由极微等所合成的现象,或五蕴所和合成的我,以为都是假法。他忽略了假法的缘起性,即是说,他们不承认一切法是缘起的。因此,一方面不能空得彻底,成增益执;另方面,将不该破坏的缘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损灭执。刚刚讲到这个重点,是他忽略了假法的缘起性。我们一个根本观念来,从无常看生灭,就会常常有生有灭,也就是说有一个真正在生灭的东西。如果从缘起的观念再深入一层的话,是生不可得,灭不可得,这样知道意思吧?注意听哦!这个地方差别很大!如果认为生是实在的,灭是实在的,我们要了生灭就没有办法了!

   但是,如果从缘起的这个观念去深入一层了解,就知道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为什么?生灭是无常的,无常是常不可得;无我是我不可得,不可得的还要去掉它吗?——实在的才要去掉它!比如说生烦恼、痛苦、贪嗔痴,以为都是实在的,所以要去破掉它,要去对治它,是不是这样子?从缘起的角度,就能体会到烦恼的实性不可得,这个要真去体会,不是只有理论。实有的我性不可得,实有的贪性不可得,请问:还要去掉什么?注意听哦!从缘起深入一步的角度,跟有实生灭的角度,用功的方法会全然不同哦!大乘的不共慧,就是在后面这个根本的佛法内容和功能,这个是不同的地方!如果必须要讲两个都可以用,两个都最后可以解脱,就是下手处不同,——这样的和汇,问题就在这里!而真正的大乘不共慧的地方,是深一层的、更深一层的从缘起的现象来观察,还有深一步的作用,这个叫不共的地方。

   无常的现象如果是实在的,那么要去对治无常的现象也可以;如果了解无常是它常性不可得,我性不可得,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实性不可得,那还要对治什么?一个是从有为的对治;一个是直接契入法性寂灭的体证!这个就是大乘跟小乘下手不同处。现在一般人很少去体会这个。站在大乘的立场认为小乘怎么样;站在小乘的立场认为大乘怎么样。其实,只是不了解这个相互关系的差别而已!为什么要如实观照,而不是对治?如果实有的东西能对治得了么?如果要打仗,敌人是虚幻的能打得赢吗?敌人如果是实在的就能真打得赢吗?——这都是问题哟!这就是用功会不会受用,最大抉择的地方!敌人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如何分辨?

   所以各位,如果发现真正的敌人,就有对象可以打仗,这样知道意思吧?如果从来没有发现真正的敌人,只是想象中的敌人,怎么打仗?什么时候打得赢他?今天学法要了生死,那生死的真相有没有看清楚?谁在生死?我们要对治烦恼、对治贪嗔痴,知道贪嗔痴的真相在哪里吗?有没有把自己身心贪嗔痴跟烦恼的真相看清楚?

  所以,第一步应该先看清楚,我们才有下手处么!敌人在哪里?有几个?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打败?这个才是有智慧么!如果敌人怎么找都找不到,也不知道有多少,住在哪里,要怎么对治他?每天要修行、要打仗,到底跟谁打仗?修了那么久修掉些什么?剩下多少?——搞不清楚!

   所以修行,为什么这个理论要先明白?导师今天替我们抉择的法有多重要,大家还不太清楚!!理论的基础如果错了、不是究竟的,依据这个方法去修行,最后只是在有、有。就算是正确的,但是也要看“有”在什么地方?要真正的发现“有”才能对治哟!——理论本身就有问题,然后依据这个理论去修行,也不知道真正“有”的本质是什么,也看不清楚。为什么大家修行不能解脱受用?——现在点出的只是一个重点!一个真正要用功思维的人,一定要去抉择这个问题!

   如果今天要断烦恼,一定要把烦恼的真相看清楚,不然怎么断?这个重点一定要把握!看清楚了真正的烦恼,才能下手,这样知道意思吧?如果看不到、找不到,每天在跟谁打仗?底是有、还是没有?这个才是问题哟!注意听!要搞清楚这一点知道意思吧!所以,叫你们用如实观照,不是先建立有来对治哟!是要先让你看清真相再对治,不是叫你们不要对治,是发现真相再对治。但是,如果真的去讨论真相,有一天就会知道,——原来根本就不用对治!将来用功的人就会知道的。

   我再讲个公案:神…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