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P10

  ..續本文上一頁空,外面的境界是空的、非實的。但是,心是有的,由心識的認識不同啊,産生外境而已。不然的話,魚看到水爲什麼像房子一樣悠遊自在?天人看到水,像琉璃一樣的透徹;鬼看到水,就以爲是濃血;我們看到的就是清水而已!這表示什麼?衆生的業報不同,看到的外境也不一樣!表示外境並不是實在不變的,是隨著衆生的心性而起,來判斷、認識的。這樣子的話,心境反而是實在的本源了,外在不過隨著心境的認識而變化而已。所以外境是非實的,由這樣的觀想,明白這個叫觀空,唯識家都用這種方法。

   『阿毗達磨大乘經』,瑜伽師,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無分別智體證離言自性的。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瑜伽師是學唯識這一部分的,還有前面阿毗達磨的大乘經,差不多都依據這樣一個觀念在抉擇。知道外境的非實,是用這種觀空的理論,才成立內在有無分別自體的離言自性。這個離言自性啊,是進一步的方法!

  比如,從唯識的立場,心有境空,外在非實;第二步心境是相依相緣的,外境非實,那心是實在的嗎?心也是非實的!所以,進一步會破除心性的實在論,超越了心跟境的實有,體證的就是空性,這個空性叫離言自性。大家注意聽!唯識學也一樣的,最後還是會破心性的部分,但是,體證的叫離言自性。

   最後,雖然破了心性的實有,但是,離言自性——唯識學講的圓成實性,認爲這個不能沒有的。就把圓成實性或者是離言實性實有化了!所以,導師在判空宗跟有宗,把唯識判爲有宗就是在這一點。因爲最後雖然體證的離言自性,但認爲是實有的,所以還是判在有宗。有宗就是這樣子,不管外面怎麼空,空到最後還有一個實在的,這個就是有宗,尾巴去不掉,所以跟《中觀》的畢竟空是有差別的。

   這參考『攝大乘論』等,即可完全明白。觀空與分破空不同∶分破空,因分析假實而成立假名者爲空的;觀空,則在認識論的觀點,說明所觀境界的無所有。觀空,也同樣的不能達到一切法畢竟空。

   一個用分析的;一個是用觀空的,所以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分析空是最後實有麼,不可能超越鄰虛,所以一定會落到有!觀空也一樣,不能達到一切法畢竟空,最後有一個離言自性麼!

   因爲觀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觀的心以觀外境不可得的,能觀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觀空來成其爲空,所以應用觀空的結果,必然地要達到有心無境的思想。導師在點出重點,外境的空,是因爲用能觀的心去觀它,外境一切不可得、空;而這個能觀的心,用同樣的方法怎麼來成其空呢?——結果變成外面的境是空,而心是有了!

   境空心有,固也可以爲了達空義的方便,然在某種意義上講,不但所空的不能徹底,而將不當空的也空掉了。導師在分析這個空義,真的很透徹!境空心有,這樣的觀念,在某個意義上是可以方便善巧用的。可是,應該空的卻空的不徹底,而不應該空的確實把它空掉了!導師認爲,這樣反而是顛倒!爲什麼?講當體即空,沒有否定當體的作用喲!注意聽!萬法緣起現象是可以存在的,可以展現相續相的,不該把緣起現象的相續作用也空掉了,這樣就撥無因果惡取空了。

   如果認爲心是實在的,境是空、是非實的,反而把不應該空掉的萬法、一切境相把它空掉了,這一點很重要!有的講人間是討厭的;人間是不好的;一切都要厭離的,都要破壞的,那是厭世觀念。如果知道當體即空,去掉的是對萬法的染著,而不是去掉萬法的現象。看到一切外境萬法,會愛染、會貪取,是我們認爲這些法是實有的,可是,非把萬法都毀滅了才能夠不執著麼?況且能毀滅萬法嗎?萬法明明在如幻相續著,能毀滅它的相續作用嗎?所以,知道萬法的當體即空,——我們的執著不見了,愛染,貪欲不見了,空的是這個地方!萬法的存在本沒有障礙我們,障礙的是我們對外境的貪染、執取。所以,萬法不是要去破壞它,不是要去除它的,要去除的是我們對萬法的執著跟貪染。所以,該破的、該空的不空;不該空的反而空掉了,這個就是需要注意喲!爲什麼同樣一個理論,産生的後果是不一樣的?厭離一切,不是要厭離一切外在的萬法,就是不要討厭,不要跟它相對,不會認爲它是汙濁的;它是很糟糕的;是害死我們的,其實不是這樣。問題是出在我們對萬法的執著,不了解真相而起的貪染、愛染。了解真相了,知道沒有一法是實在的,還會愛染它、占有它嗎?貪愛真的有用嗎?看清楚了真相,貪愛就自然不起,這才是學法的根本,而不是在厭離萬法!那樣把全世界都毀滅了,萬法都不存在了,就能夠解脫了嗎?

   所以,我們在講修行,不是要厭離一切。但是,南傳的聽到這個就會不高興了:厭離兩個字是佛陀最重要的心法呀!“厭離”尤其是小乘修十六觀智的,這個厭離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講的厭離,目的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遠離。是要離開對一切萬法的執著。就是不離開萬法還是可以體證,還可以契入空性,還是可以解脫的,講的是這樣的方式。

   有時候要講這個很困難,——喝咖啡會上瘾,喝咖啡會骨質疏松,所以咖啡是不好的,我們要厭離它,——不能喝咖啡!這樣厭離就能愛染不起了嗎?裏面的因有沒有解決?當把裏面愛染的因看清楚了,喝一點咖啡真的會死嗎?真的會執著嗎?所以,要知道不厭離,不是說厭離這個觀念不對,是說還有另外一個更深入的,這個就是大乘不共慧,不一樣的地方,大家要注意哦!

  即如分破空的學者,承認有實自性的極微和心心所,而由極微等所合成的現象,或五蘊所和合成的我,以爲都是假法。他忽略了假法的緣起性,即是說,他們不承認一切法是緣起的。因此,一方面不能空得徹底,成增益執;另方面,將不該破壞的緣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損滅執。剛剛講到這個重點,是他忽略了假法的緣起性。我們一個根本觀念來,從無常看生滅,就會常常有生有滅,也就是說有一個真正在生滅的東西。如果從緣起的觀念再深入一層的話,是生不可得,滅不可得,這樣知道意思吧?注意聽哦!這個地方差別很大!如果認爲生是實在的,滅是實在的,我們要了生滅就沒有辦法了!

   但是,如果從緣起的這個觀念去深入一層了解,就知道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爲什麼?生滅是無常的,無常是常不可得;無我是我不可得,不可得的還要去掉它嗎?——實在的才要去掉它!比如說生煩惱、痛苦、貪嗔癡,以爲都是實在的,所以要去破掉它,要去對治它,是不是這樣子?從緣起的角度,就能體會到煩惱的實性不可得,這個要真去體會,不是只有理論。實有的我性不可得,實有的貪性不可得,請問:還要去掉什麼?注意聽哦!從緣起深入一步的角度,跟有實生滅的角度,用功的方法會全然不同哦!大乘的不共慧,就是在後面這個根本的佛法內容和功能,這個是不同的地方!如果必須要講兩個都可以用,兩個都最後可以解脫,就是下手處不同,——這樣的和彙,問題就在這裏!而真正的大乘不共慧的地方,是深一層的、更深一層的從緣起的現象來觀察,還有深一步的作用,這個叫不共的地方。

   無常的現象如果是實在的,那麼要去對治無常的現象也可以;如果了解無常是它常性不可得,我性不可得,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實性不可得,那還要對治什麼?一個是從有爲的對治;一個是直接契入法性寂滅的體證!這個就是大乘跟小乘下手不同處。現在一般人很少去體會這個。站在大乘的立場認爲小乘怎麼樣;站在小乘的立場認爲大乘怎麼樣。其實,只是不了解這個相互關系的差別而已!爲什麼要如實觀照,而不是對治?如果實有的東西能對治得了麼?如果要打仗,敵人是虛幻的能打得贏嗎?敵人如果是實在的就能真打得贏嗎?——這都是問題喲!這就是用功會不會受用,最大抉擇的地方!敵人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如何分辨?

   所以各位,如果發現真正的敵人,就有對象可以打仗,這樣知道意思吧?如果從來沒有發現真正的敵人,只是想象中的敵人,怎麼打仗?什麼時候打得贏他?今天學法要了生死,那生死的真相有沒有看清楚?誰在生死?我們要對治煩惱、對治貪嗔癡,知道貪嗔癡的真相在哪裏嗎?有沒有把自己身心貪嗔癡跟煩惱的真相看清楚?

  所以,第一步應該先看清楚,我們才有下手處麼!敵人在哪裏?有幾個?用什麼方法可以把它打敗?這個才是有智慧麼!如果敵人怎麼找都找不到,也不知道有多少,住在哪裏,要怎麼對治他?每天要修行、要打仗,到底跟誰打仗?修了那麼久修掉些什麼?剩下多少?——搞不清楚!

   所以修行,爲什麼這個理論要先明白?導師今天替我們抉擇的法有多重要,大家還不太清楚!!理論的基礎如果錯了、不是究竟的,依據這個方法去修行,最後只是在有、有。就算是正確的,但是也要看“有”在什麼地方?要真正的發現“有”才能對治喲!——理論本身就有問題,然後依據這個理論去修行,也不知道真正“有”的本質是什麼,也看不清楚。爲什麼大家修行不能解脫受用?——現在點出的只是一個重點!一個真正要用功思維的人,一定要去抉擇這個問題!

   如果今天要斷煩惱,一定要把煩惱的真相看清楚,不然怎麼斷?這個重點一定要把握!看清楚了真正的煩惱,才能下手,這樣知道意思吧?如果看不到、找不到,每天在跟誰打仗?底是有、還是沒有?這個才是問題喲!注意聽!要搞清楚這一點知道意思吧!所以,叫你們用如實觀照,不是先建立有來對治喲!是要先讓你看清真相再對治,不是叫你們不要對治,是發現真相再對治。但是,如果真的去討論真相,有一天就會知道,——原來根本就不用對治!將來用功的人就會知道的。

   我再講個公案:神…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