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P9

  ..续本文上一页如一女人∶冤仇看了生嗔,情人见了起爱,儿女见了起敬,鸟兽望而逃走。所以,好恶、美丑,都是随能观心的不同而转变的,境无实体,故名观空。

   这个是对外境来讲的。从心灵对外面起的觉知这种心境来讲:一个女人,有冤仇的人看了就会起嗔心;如果是情人就会起爱念;自己的儿女看到了会尊敬的;但是动物看到了会逃走。所以,从这个现象来比喻,就知道外境与我们能观的心灵来看,外境的好坏、美丑了,其实,都是随着我们看的关心的角度来变化,那就表示外境不是实在的。能观的心产生的分别作用,才是它作用的地方。所以,外面的境由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产生不同的认知,表示外面的境是非实在的,这个在唯识也常常用的。所以,认为一切的外境非实,能观的心才是实在的,反而是这样子。这个是观空的部分,所以,观空跟分破空角度不一样,像这种观空要到达究竟也不容易,为什么?他否定外在境界的实有,但是能观的心是先存在的,这个就是境空心有了,会达到这样的一个认知!

   「十八空」,『般若经』着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体,都是不可得而当体即空的。十八空这个问题,主要就是在《般若经》来展现的。很多人都研究过《大般若经》,《般若经》的重点跟《中观》是一样的,都是建立在自性空,什么叫自性空?这里在解释:任何一法当下的本体,求之不可得,就知道当体就是空。不需要去把它分析,再把它否定,为什么?因缘所生的法是组合性的,本来就没有永恒性,不变性么!所以知道当下就非实,这是当体即空的。

   求它的实性、求它的不变性、永恒性不可得,这个不可得的当下就知道是空。比如现在看到我们人还活着,不一定要死了才叫空,活着就知道他空,为什么?你看,从年纪小然后会慢慢的长大,小孩子跟青年就不一样,青年到中年,中年到老人样子都不一样,他是迁流变化的,既然是迁流变化,就是缘起在迁流变化,缘起的条件之下就没有不变性、永恒性了。这个叫自性空,不需要等到这个东西坏掉了才知道他是空。一切法的本来就是会必归于灭的,因为缘起必归于灭。自性本来如此,本来的法性就是这样子。所以,当下就能了解一切法就是空,不要等灭了、把它分析了、把它除掉了、慢慢才知道它空了,不需要,这个叫自性空。观察一切宇宙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看得到的一切现象,哪一法有不变的?哪一法有不灭的?——地球都要灭!整个太阳星系将来都要灭的!现在的科学已经了解了有黑洞,很多死亡的这些星系都会吸进去,最后又会产生出新的星系出来。一切的宇宙中的星系都还会成、住、坏、空,生存在上面的哪一法可以不变的?有没有?所以,只要认识这个缘起性就知道它的无常,就知道当体即空,这个叫自性空。不要等到物质坏了才叫空,不是把它分析到最小了才叫空,看不出来了叫空,不需要。

   这个自性空,就是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一个观念。我们学法,主要的就是建立这个般若智慧,即知道诸法实相的智慧叫般若。什么叫诸法实相?一切法必归于空,一切法当下即空,这就是真正的般若了,这个才能了解实相。众生认为有一个实在、不变永恒的,所以执着在那边产生贪爱、执取、占有,然后什么恶念都产生出来造业。我执不破,生死轮回不断。如果今天真的明白当体即空,哪一法是永恒的?哪一法是不变的?包括我们的感受,喜欢跟不喜欢;喜欢的做牛做马,不喜欢的就嗔心起来。请问:哪一法是实在的?感受有永恒性吗?喜欢有永恒性吗?讨厌有永恒性吗?不变性吗?——没有的话,为什么被情绪所左右?为什么被某一种执着的实有观念在左右?而在造业轮回不已?

   明白当体即空,当下就能解脱!这个不是戏论!要智慧啊!自性空这个观念明白了,解脱真的是不难啊!只是对自性空这一方面的体证认知都不够深刻。所以,内在微细的那个自性执要发现、要去除很不容易。今天很多人听了很久,为什么还跟师父说:您讲的我都懂,但还是烦恼会来,贪嗔痴还是会起?——问题就是有没有真正的下功夫!怎么样去深观、观察自己真正的问题!有没有看清楚烦恼的真相!有没有看清楚执着的本质是什么?还要透过如实的观察,发现真相,不是理论的思维明白就可以。所以我常常讲明白有两种:一种是思维上的,知识上的,观念上的明白;一种是生命去体证,生命在活动中,人事物的接触中,发现身心起落变化的本质,有没有看清楚?是不是真的自性空?是不是当下如幻?是不是当下无我无常?那个体证是从生命中,时时刻刻接触万法起落之中,如何深刻的去照见它!这样的知就是证明的知,跟知识的知是有差别的。

   上课只是告诉你一个观念,一个方向,一个理论而已,还要用生命去体证的,用生命去观照的。然后,真的证入明白肯定的时候,整个生命才能转化。但是,前面的这个知,观念上的知是很重要的,没有观念上的认知跟明白,没有先抉择观念的正确与否,盲目的信仰根本不可能体证!即便体证的,也只是心灵的境界幻化的部分而已,根本不能达到究竟解脱涅槃的真正体证。方向、方法错了,自性执还存在,有我见、有本体怎么修?我是破不了的!所以,只会有善的境界,而不能究竟解脱,就在这里。观念上的认知,就要上课闻思修,这个是闻的阶段,还要到闻慧的成就,还要一个距离呢!闻慧成就了,还要透过思慧来抉择的;思慧抉择清楚了,身心才能真正的深入体证叫修慧。所以,修行没有一步登天的,也没有不劳而获的,也没有依靠他力的灌顶加持就解决的。

   今天听法,就要抉择清楚,肯定就是这样子。观念上、知识上,理论要通达,然后自己去思维抉择,方法明白确定了,还要身心去证明,透过这三个过程才能真正的体证。真正的自性空,不是只有理论而已。所以大家修学,不是为了佛陀,也不是为师父;是为佛教、为自己你也要解脱、要受用!先要把观念理清,正知见如果没有先建立起来,什么时候才可以证明到自性空而解脱?一般人不知道熏习、多闻的重要!而且闻到的是必须正确的!不然的话思维也会骗啦,行为导正就更不可能!为什么现在佛教普遍都重在最后一条路——等待救度呢?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观念没有正确!方向没有正确!大家最后只有一个无奈的办法——就是等救度!那佛法的特色在哪里?

   『大智度论』虽说有三种空观,虽所了解的有深浅不同,然究不失为明空的方便,所以『智度论』兼容并包的说有三空。其实,主要是在自性空,前面虽然有两空,那还是有方便的地方。若细考大小乘各派的说法,则分破空是阿毗达磨论师所常用的方法。如有部,以观慧析色至邻虚,过此即成为空。然而有部不承认一切法皆空,反认为有自性有的极微。

   阿毗达磨在部派佛教里面是很盛行的。我空,法不空,为什么?一切法分析到最后还有一个邻虚么,还有一个极微,那这个法就不空了。所以,如果一个法先成立有自性,是一,然后除以二、除以二、除到最后还是有啊!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空!所以,有部最后认为我空法有——法不能没有啊,法没有了,一切万法就形成不能成立了,这个就是问题!因分析而知某些是假合有的,某些是假有所依的原素──即最后的极微。比如,这个身体是五蕴组合的,色、受、想、行、识;色里面有地、水、火、风、空、识。那么就认为这个“我”是没有,但这个五蕴总有吧?五蕴就变成实有了!五蕴再进一步认为那个界——地水火风是有的,如果没有怎么能成立这个五蕴?所以,里面一个实在的我是没有的,但是这些蕴素是不能没有的,这个就是最后的极微。“我”是可以没有的,但是,这个“假我”有所依呀!——有元素啊!这就是最后的极微总要有吧?这就是一切有部的思想,认为“我空法有”。

  包括心法也用此法分析到刹那念。这种方法,并不能达到一切皆空的结论,反而成为实有自性的根据。所以讲空啊,用这种方式,绝对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空义!佛教讲毕竟空,一般能接受的很少;讲自性有的就有根据,——用这种分析法!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子。所以说,析空法在佛法中是很粗造的。

   如分析极微至最后,有说有方分的,有说无方分的,也有说有方而无分的,但无论如何,最后总都是有实在性的极微。有方分就是六方向,四方加上下,这样就六方向都有,有方就能分啦,那就不是极微了;如果没有六方向,根本就不是物质了,不能存在么。所以,有方、无方都不能成立。导师的归纳就说:不管怎么样,最后都是有实在性的极微,这个极微认为不能没有,没有极微就不能组成山河大地,不能组成一切万法,总要有元素来组成么!不然怎么说会存在!如古人说∶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终古不尽。一如果是实在的,除以二永远除不尽,就是这个道理。古人说,如果一尺的木头,一天把它分两半、分两半,这样一直分,怎么也分不完,终古不尽!

   这种分破空法,本即『阿含经』说到的「散空」;不彻底而可以用为方便,所以龙树也把它引用了来。《阿含经》里面说到散空,对某一种观念,某一种层次的人,用这种分破空对他是有一种帮助的,但并不究竟。观空,是唯识宗等所使用的空观。这一方法,经部师即大加应用。经部师说十二处──根境非实,即成立了所观的境是非实有的。后来大乘的唯识学者,极端的使用此观空,如说∶「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如鱼见水为舍宅,天见为琉璃,鬼见为脓血,人见为清水,这可见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实的,是随各自业报的认识不同而转变的。

   经部师,是一切有部中,萨婆多部更后面的一部,比较先进的。这个就是境…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