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一女人∶冤仇看了生嗔,情人見了起愛,兒女見了起敬,鳥獸望而逃走。所以,好惡、美醜,都是隨能觀心的不同而轉變的,境無實體,故名觀空。
這個是對外境來講的。從心靈對外面起的覺知這種心境來講:一個女人,有冤仇的人看了就會起嗔心;如果是情人就會起愛念;自己的兒女看到了會尊敬的;但是動物看到了會逃走。所以,從這個現象來比喻,就知道外境與我們能觀的心靈來看,外境的好壞、美醜了,其實,都是隨著我們看的關心的角度來變化,那就表示外境不是實在的。能觀的心産生的分別作用,才是它作用的地方。所以,外面的境由于不同的角度來看,就産生不同的認知,表示外面的境是非實在的,這個在唯識也常常用的。所以,認爲一切的外境非實,能觀的心才是實在的,反而是這樣子。這個是觀空的部分,所以,觀空跟分破空角度不一樣,像這種觀空要到達究竟也不容易,爲什麼?他否定外在境界的實有,但是能觀的心是先存在的,這個就是境空心有了,會達到這樣的一個認知!
「十八空」,『般若經』著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體,都是不可得而當體即空的。十八空這個問題,主要就是在《般若經》來展現的。很多人都研究過《大般若經》,《般若經》的重點跟《中觀》是一樣的,都是建立在自性空,什麼叫自性空?這裏在解釋:任何一法當下的本體,求之不可得,就知道當體就是空。不需要去把它分析,再把它否定,爲什麼?因緣所生的法是組合性的,本來就沒有永恒性,不變性麼!所以知道當下就非實,這是當體即空的。
求它的實性、求它的不變性、永恒性不可得,這個不可得的當下就知道是空。比如現在看到我們人還活著,不一定要死了才叫空,活著就知道他空,爲什麼?你看,從年紀小然後會慢慢的長大,小孩子跟青年就不一樣,青年到中年,中年到老人樣子都不一樣,他是遷流變化的,既然是遷流變化,就是緣起在遷流變化,緣起的條件之下就沒有不變性、永恒性了。這個叫自性空,不需要等到這個東西壞掉了才知道他是空。一切法的本來就是會必歸于滅的,因爲緣起必歸于滅。自性本來如此,本來的法性就是這樣子。所以,當下就能了解一切法就是空,不要等滅了、把它分析了、把它除掉了、慢慢才知道它空了,不需要,這個叫自性空。觀察一切宇宙萬法,包括我們的身心,看得到的一切現象,哪一法有不變的?哪一法有不滅的?——地球都要滅!整個太陽星系將來都要滅的!現在的科學已經了解了有黑洞,很多死亡的這些星系都會吸進去,最後又會産生出新的星系出來。一切的宇宙中的星系都還會成、住、壞、空,生存在上面的哪一法可以不變的?有沒有?所以,只要認識這個緣起性就知道它的無常,就知道當體即空,這個叫自性空。不要等到物質壞了才叫空,不是把它分析到最小了才叫空,看不出來了叫空,不需要。
這個自性空,就是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一個觀念。我們學法,主要的就是建立這個般若智慧,即知道諸法實相的智慧叫般若。什麼叫諸法實相?一切法必歸于空,一切法當下即空,這就是真正的般若了,這個才能了解實相。衆生認爲有一個實在、不變永恒的,所以執著在那邊産生貪愛、執取、占有,然後什麼惡念都産生出來造業。我執不破,生死輪回不斷。如果今天真的明白當體即空,哪一法是永恒的?哪一法是不變的?包括我們的感受,喜歡跟不喜歡;喜歡的做牛做馬,不喜歡的就嗔心起來。請問:哪一法是實在的?感受有永恒性嗎?喜歡有永恒性嗎?討厭有永恒性嗎?不變性嗎?——沒有的話,爲什麼被情緒所左右?爲什麼被某一種執著的實有觀念在左右?而在造業輪回不已?
明白當體即空,當下就能解脫!這個不是戲論!要智慧啊!自性空這個觀念明白了,解脫真的是不難啊!只是對自性空這一方面的體證認知都不夠深刻。所以,內在微細的那個自性執要發現、要去除很不容易。今天很多人聽了很久,爲什麼還跟師父說:您講的我都懂,但還是煩惱會來,貪嗔癡還是會起?——問題就是有沒有真正的下功夫!怎麼樣去深觀、觀察自己真正的問題!有沒有看清楚煩惱的真相!有沒有看清楚執著的本質是什麼?還要透過如實的觀察,發現真相,不是理論的思維明白就可以。所以我常常講明白有兩種:一種是思維上的,知識上的,觀念上的明白;一種是生命去體證,生命在活動中,人事物的接觸中,發現身心起落變化的本質,有沒有看清楚?是不是真的自性空?是不是當下如幻?是不是當下無我無常?那個體證是從生命中,時時刻刻接觸萬法起落之中,如何深刻的去照見它!這樣的知就是證明的知,跟知識的知是有差別的。
上課只是告訴你一個觀念,一個方向,一個理論而已,還要用生命去體證的,用生命去觀照的。然後,真的證入明白肯定的時候,整個生命才能轉化。但是,前面的這個知,觀念上的知是很重要的,沒有觀念上的認知跟明白,沒有先抉擇觀念的正確與否,盲目的信仰根本不可能體證!即便體證的,也只是心靈的境界幻化的部分而已,根本不能達到究竟解脫涅槃的真正體證。方向、方法錯了,自性執還存在,有我見、有本體怎麼修?我是破不了的!所以,只會有善的境界,而不能究竟解脫,就在這裏。觀念上的認知,就要上課聞思修,這個是聞的階段,還要到聞慧的成就,還要一個距離呢!聞慧成就了,還要透過思慧來抉擇的;思慧抉擇清楚了,身心才能真正的深入體證叫修慧。所以,修行沒有一步登天的,也沒有不勞而獲的,也沒有依靠他力的灌頂加持就解決的。
今天聽法,就要抉擇清楚,肯定就是這樣子。觀念上、知識上,理論要通達,然後自己去思維抉擇,方法明白確定了,還要身心去證明,透過這叁個過程才能真正的體證。真正的自性空,不是只有理論而已。所以大家修學,不是爲了佛陀,也不是爲師父;是爲佛教、爲自己你也要解脫、要受用!先要把觀念理清,正知見如果沒有先建立起來,什麼時候才可以證明到自性空而解脫?一般人不知道熏習、多聞的重要!而且聞到的是必須正確的!不然的話思維也會騙啦,行爲導正就更不可能!爲什麼現在佛教普遍都重在最後一條路——等待救度呢?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觀念沒有正確!方向沒有正確!大家最後只有一個無奈的辦法——就是等救度!那佛法的特色在哪裏?
『大智度論』雖說有叁種空觀,雖所了解的有深淺不同,然究不失爲明空的方便,所以『智度論』兼容並包的說有叁空。其實,主要是在自性空,前面雖然有兩空,那還是有方便的地方。若細考大小乘各派的說法,則分破空是阿毗達磨論師所常用的方法。如有部,以觀慧析色至鄰虛,過此即成爲空。然而有部不承認一切法皆空,反認爲有自性有的極微。
阿毗達磨在部派佛教裏面是很盛行的。我空,法不空,爲什麼?一切法分析到最後還有一個鄰虛麼,還有一個極微,那這個法就不空了。所以,如果一個法先成立有自性,是一,然後除以二、除以二、除到最後還是有啊!不可能達到真正的空!所以,有部最後認爲我空法有——法不能沒有啊,法沒有了,一切萬法就形成不能成立了,這個就是問題!因分析而知某些是假合有的,某些是假有所依的原素──即最後的極微。比如,這個身體是五蘊組合的,色、受、想、行、識;色裏面有地、水、火、風、空、識。那麼就認爲這個“我”是沒有,但這個五蘊總有吧?五蘊就變成實有了!五蘊再進一步認爲那個界——地水火風是有的,如果沒有怎麼能成立這個五蘊?所以,裏面一個實在的我是沒有的,但是這些蘊素是不能沒有的,這個就是最後的極微。“我”是可以沒有的,但是,這個“假我”有所依呀!——有元素啊!這就是最後的極微總要有吧?這就是一切有部的思想,認爲“我空法有”。
包括心法也用此法分析到刹那念。這種方法,並不能達到一切皆空的結論,反而成爲實有自性的根據。所以講空啊,用這種方式,絕對沒有辦法達到真正的空義!佛教講畢竟空,一般能接受的很少;講自性有的就有根據,——用這種分析法!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析空法在佛法中是很粗造的。
如分析極微至最後,有說有方分的,有說無方分的,也有說有方而無分的,但無論如何,最後總都是有實在性的極微。有方分就是六方向,四方加上下,這樣就六方向都有,有方就能分啦,那就不是極微了;如果沒有六方向,根本就不是物質了,不能存在麼。所以,有方、無方都不能成立。導師的歸納就說:不管怎麼樣,最後都是有實在性的極微,這個極微認爲不能沒有,沒有極微就不能組成山河大地,不能組成一切萬法,總要有元素來組成麼!不然怎麼說會存在!如古人說∶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終古不盡。一如果是實在的,除以二永遠除不盡,就是這個道理。古人說,如果一尺的木頭,一天把它分兩半、分兩半,這樣一直分,怎麼也分不完,終古不盡!
這種分破空法,本即『阿含經』說到的「散空」;不徹底而可以用爲方便,所以龍樹也把它引用了來。《阿含經》裏面說到散空,對某一種觀念,某一種層次的人,用這種分破空對他是有一種幫助的,但並不究竟。觀空,是唯識宗等所使用的空觀。這一方法,經部師即大加應用。經部師說十二處──根境非實,即成立了所觀的境是非實有的。後來大乘的唯識學者,極端的使用此觀空,如說∶「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如魚見水爲舍宅,天見爲琉璃,鬼見爲膿血,人見爲清水,這可見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實的,是隨各自業報的認識不同而轉變的。
經部師,是一切有部中,薩婆多部更後面的一部,比較先進的。這個就是境…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