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P13

  ..續本文上一頁就沒有了;二禅的境界到叁禅,二禅就沒有了;叁禅到四禅,叁禅就沒有了。這樣一空、一不空,一步一步的上去,空無邊處、到四無邊處、到非想處的時候,前面的四禅跟空也沒有了。就是這樣一空、一不空,所以修禅定的觀空方法,就會有這種他空的思想。這本是禅定次第法,稱之爲空,即不能一切空,要達到一切皆空就不可能了。

  此經以「鹿子母堂空」爲喻,如說鹿子母講堂空,是說講堂中沒有牛羊等所以說空,非講堂是空,也不是講堂裏沒有比丘,更不是別處沒有牛羊,才說爲空。

  這修的都是禅定的法,在我們舊有的觀念裏面,以爲由戒可以生定,定就可以生慧,慧就解脫了。所以,很少人不透過禅定而修的,但禅定並不是不好,執著在禅定的境界就變成執著,反而辛苦喔!有的在禅定中某一個境界就停很久。講一句不客氣的話,能修到空無邊處、四無邊處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到空無邊處、四無邊處、無想處還會執著啊!就執著在那個境界,要解脫也不容易哦!

  所以今天談法,不是在講定不好,定是增上,對進入修慧的這個境界,是有幫助的。如果不知道它的內容,就會産生執著,以爲修定到某一個特殊的境界,甚至産生神通就不得了了!産生執著。所以這個定爲什麼叫味定呢?因爲會産生味道!執著的味道。所以,這個空的內容就很重要了,如何才能不執著?而真正的興起無漏慧?而真正的能解脫?

  這是浮淺的空觀,『楞伽經』稱之爲「彼彼空」,最粗而不應該用的。這種「由彼故空,彼實是無;于此而空,此實是有」的空觀,有種種的樣式,而根本的方法不變。

  這在某一種特殊的狀態,在對治中可以用,但是很粗淺的。這一種一空、一不空的理論,其實有很多方法,表面上看起來不一樣,其實根本的內容都是一樣的。講一句實在話,現在大部分修的只要是注重禅定的,都不離開這樣的原則,這個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唯識學者的空義,實以西北印的他空論爲本,雖接受了大乘的一切法空說,而究竟隔著的。

  唯識學當然也是談空了,但是,這種空跟當時的西北印度的“他空論”是一樣的,是根據這個的。唯識學當然也認定大乘佛法,是要到達一切法空的境地。雖然也認爲必須要一切法空,但是,根據的“他空論”那,其實要達到真正的一切法空,還有一層隔閡的。

  至于自空,也是淵源于『阿含』的。如『雜阿含經』說∶「常空┅┅我我所空,性自爾故」。

  自空,即《中觀》的自性空的。重要就是這“性自爾故”。我們上過《雜阿含》,談到法的部分,“法性自爾”一直就在強調這個自性空。常不可得,所以常空;我我所不可得,所以我我所空。爲什麼呢?此性自爾!什麼叫性自爾?本來就是這樣子!空,不是把它消滅了、把它改變了才叫空的;或者是用心去觀想它才空的;去否認它才空的,都不是,本來就空。對此不了解,所以不知道它本來空而已!了解了之後,原來當體即空。

  這即是說∶常、我、我所的當體即空;不是空外另有常、我、我所等不空。

  破常見所以說無常,目的在破常;本來無我,我們認爲有我,所以,無我就是要破這個我見。但是,如果現在知道無常、無我,是常不可得,我不可得,那還有沒有一個常我可破?如果明白就不用破了!無常、無我,是本來就無常、無我;我們在無常、無我中起我見,起常見,當看清了真相的時候,果然真的是無常無我,那這樣有沒有一個常我可破?

  常、我、我所等所以即空,是因爲常、我、我所的性自爾故。又如『雜阿含』的『勝義空經』(叁叁五經)說∶無我我所而有因果業報流轉事,但不是勝義谛中有此因果業報流轉等,所以說∶「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

  這裏一般人就比較難了解了。《阿含經》的“勝義空經”就講到一個很重要的理念:雖然無我、無我所,但是因果業報不失,展現的生死流轉這一邊是宛然有的。這個因果業報,不是勝義谛中有此因果業報流轉,在勝義谛中是沒有的,在俗谛中(俗數法就是俗谛了)展現的現象就是“此有故彼有……”。這個必然的展現的因果法則,是在俗谛中哦,不是在勝義谛中有因果業報喔!

  緣起因果的相續有,是世俗的,勝義谛中即無我我所而空。世俗有與勝義空,此經即概略指出了。

  緣起因果的現象是宛然的相續,這個是屬于世俗谛的。在勝義谛中是無我、無我所而空的,當下就了解了。世俗有的當下就是勝義空,勝義空不離世俗有,這個重點就點出來了。所以雖然分世俗、分勝義,其實是不二的。

  總之,自空乃即法的當體而明空,他空則在此法上空去彼法而明空的。所以中觀所說的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他空論者是不能承認的。

  這兩種空義差別要明白:自空是在法的當下就明空;他空是要在法上空去某一法而明空,這樣就不一樣了。《中觀》家認爲世俗的一切萬法,只是假名施設的有,不是實在的有。在勝義上來講都無實性,所以是畢竟空。但是,“他空論”者認爲一空、一不空,畢竟空他不能承認,差別就在這裏。所以,唯識認爲《中觀》畢竟空是不了義,甚至于認爲是惡取空,不然的話還需要唯識學嗎?《中觀》在前,唯識在後。就是認爲《中觀》不了義,才建立唯識學的。

  如果是站在真常系的立場呢?那《中觀》跟唯識又都不了義了!爲什麼?如來藏、佛性、自性清淨心是不能空的,是實有的,是不變的!這樣《中觀》跟唯識那就變成不了義了。如果站在一切法空的立場,一般都是《中觀》跟唯識在爭論,真常系連名字都排不上!爲什麼?講無常、無我是根本的麼!怎麼可以有一個永恒不變的自性呢?所以在大乘叁系的爭論中,真常系其實連位置都沒有,一般的爭論就在空宗、有宗,《中觀》跟唯識之爭。

  後來唯識學者論空,只約遣去遍計所執說;不但不能說緣起即空所顯,也不能當下確認諸法皆空,

  唯識學講空的部分,只有遍計所執。緣起的萬法本來就是空,他說這樣講是不對的,也不能當下確認諸法皆空,一定要空去某一部分才叫空,當下諸法皆空是不承認的。諸法緣起的當下都是自相有,怎麼會空?

  所以自空與他空是根本不同。假使引用『成唯識論』所說∶「若執唯識是實有者,亦是法執」,以爲唯識也說緣起心心所法空,不免附會。

  自性空跟他空論,根本的見地是完全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拿《成唯識論》的這一點來講:“若執唯識是實有的亦是法執”,意思是說:《成唯識論》也沒有說唯識是實有的。如果因爲這一句話,認爲唯識緣心心所法,一切都是空的話,就未免附會了,不了解唯識的真意。

  唯識的根本就是在一空、一不空。最後,以叁無性來否定前面的叁性叁自性,顯現的是空性,最後這個空性還是不空,空性實有化。一切萬法是空性來産生的,如果空性不是實有的就不能緣起一切萬法。——那這個空性變成了跟本體論有什麼不同?跟第一因有什麼不同?所以,唯識的根本還是在他空論!沒有辦法自性當下即空,這個自空跟他空兩個的認識基礎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明白這個,有人就認爲圓融最好,怎麼圓融?把兩個講成一樣,可以不可以?把它講成一樣怎麼可以!事實上兩個根本不能圓融,怎麼個圓融法呢?所以,這個法的抉擇,其實“圓融”兩個字可以把它解決掉,變成沒有爭論可能嗎?

  我覺得,中觀者的一切法空,主要是從緣起因果而顯的,而唯識宗是從認識論上說的。

  緣起因果,是從萬法的遷流變化中顯現的,緣起法則的必然性,是從因果上來講的。但是,唯識是從認識論來講的;唯識的思想,如果沒有這個識的分別,外面的境界一切都不能成立。他是以認識論的一個基礎來看的,不是站在一切法的立場來看的。

  唯識者以爲從因果緣起上明空,是共小乘的,不徹底的;

  從因果法則上去看一切現象,跟小乘的二乘是一樣的,是不徹底的。

  大乘應從認識上說。如『攝大乘論』說∶「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無自性,不是說自性完全沒有。如未來法,在未來而生,必待因緣而決無自然生的,所以名無自然性。

  比如,未來會生起的法,在未來才會生起呀,還一定要等待因緣,不是自然而生起的,所以名無自然性。

  過去已滅無體,即頌中的自體無。現在生滅不住,即頌中的自性不堅住。這是約叁世因果的流動,說無自性。『阿含經』有這種說法,所以『攝論』以爲這是共小乘的。

  已經消失的,已經過去的,當然沒有自體。《阿含經》有這樣的說法,未來的還沒有生,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當下刹那不住,這個是從叁世因果的遷流現象來講的,說它無自性,也就是無常,遷流變化不居。所以,從遷流變化來看它是無自性,這個在《阿含經》裏面就有講。如果今天講一切法本來就是空性,是自性空的,那跟這個一樣不一樣?一樣啊!所以《攝論》就以爲這個是跟小乘法是一樣的,把《中觀》的畢竟空,看爲跟小乘法是一樣的,跟《阿含經》講的是一樣的。

  「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這是約遍計無自性講。

  本來就沒有的,去執取它,這樣才能說它是無自性的,這個就是遍計所執說它無自性。

  于一切法執自相、共相、我相、法相等,都是依名計義,依義計名而假名施設的,不是自相有的;離此遍計的非自相有,即大乘的空無自性說,這是唯識學者自命爲不共小乘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唯識學,是所謂大乘不共法,不共法是什麼?是不共小乘的意思了!認爲這個是大乘特殊的,跟小乘法不一樣的,要離開遍計所執的這個自相有,才是空無自性的,這樣跟《阿含經》的經義是不一樣的。

  然細究這「執取相不有」,『阿含經』也多說到「不可取,不可得」。「如執取不有」,聲聞學者確乎也是可以達到的。

  導師只是在點破了,唯識者認爲不共的地方,其實哪裏是不共呢?這個在小乘法…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