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P6

  ..續本文上一頁變成惡取空了,斷滅了,這個是他們的擔心。其實,這個理論根據前面薩婆多部來的。那就要注意了,空跟有的觀念,有自性跟無自性觀念形成,印度大乘的空有二宗最大爭論的點,就在這裏!先明白這個就好。將來談到大乘的中觀跟唯識的矛盾點,你們就知道唯識的根據是什麼?就是根據假必依實的這個經部師的理論!這樣知道意思吧。唯識學的根據也是根據這個來的,以後有機會會更深入的談這個問題,也抉擇我們修行用功,什麼法才是正確的,這個很重要啊!

  上次談到瑜伽論者,所秉持的就是假必依實的這個理念,所以不能說一切無自性空而必須說自性有的。假有的可以空,但是自性有的不可以空,上次談到這個問題。

   『解深密經』也這樣說∶「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別乃至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性?謂一切法緣生自性」。這個重點那就是下面所談的,在論到有自性與無自性時,即說∶「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這分爲假名安立與自相 ──即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無自性、空;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

   上面我們談到瑜伽論者的主張,在《解深密經》也是同樣這一個理念。比如說,遍計所執的,是根本沒有實在的內涵麼,只是由虛幻而産生的,他說這個空是有道理的,當然是空了。但是依他起,依他起是一切緣起而有的,依他起的就是有自相,你就不能說是空。所以重點分爲兩部分:一部分就叫做假名安立的;一部分是自性安立的,假名安立的可以空,自性安立的就有自性的怎麼能空?所以唯識學的基本理論,就是一定要假必依實。如幻的一切,假名安立的一切,是虛幻的。但是,如果背後沒有一個實在的,怎麼顯出虛幻的呢?所以一定要在假必依實背後,有一個實在的自性,在這樣一個論點上,所以分爲自性安立跟假名安立是不一樣的。這個跟中觀來談就完全不一樣了,中觀不管是勝義或者是世俗谛一律都是空的,都是無自性的。

   我們看到這裏就慢慢可以了解了,中觀的理論跟唯識的理論的不同,立足點在哪裏?這個一定要先明白呀!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實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論者。中觀說無自性,但是其它都說有自性,有自性最大的原因就是從事事物物當中要找第一因,就叫根源。把它看作是實在的,用這個實在性的理論來成立世出世間的一切法。只要是從假必依實背後有一個實在的根源,或者是有實在的本體,實在的自性,這些都屬于自性論者,大體這樣分別我們就容易明白了. 又如『楞嚴經』說∶「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無自體」?這是《楞嚴經》裏面所說的了,認爲我們有一個清淨的妙明真心,怎麼可以講是無自體呢?

   這是自性論者的另一面目。在萬化中,終必有一個真實自性而不是假的,這即是「自性」的意義。一般的宗教與哲學,無不從此自性的老路而來!今天談論《中觀今論》,這個中觀的理論,對于自性跟無自性的這個重點,一定要把它辨明清楚。我們講大乘有叁系呀,中觀系就是講畢竟空的,不管是真谛俗谛呀,都是性空的、無自性的。但是,唯識就認爲這樣畢竟空是惡取空,是斷滅的。所以,一直認爲中觀見不是了義,認爲有一空、有不空的才是了義的;如果是真常系那就更免說了。

   唯識學呀,在俗谛跟勝義這兩谛的抉擇中,認爲中觀講勝義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世俗谛的畢竟空就不承認的,認爲一一法有自相。真常系剛好相反,認爲一切的假法空可以談的,但是,我們都有本體自性啊!佛性、清淨心、真常心、如來藏,是不可以空的,是有實體的。大家要注意了!中觀是真谛俗谛都講畢竟空,都無自性的;唯識只承認真谛第一義谛是空的,俗谛是一切的有自相的,是反而不能承認這一邊是空的;但是真常系呢,認爲俗谛是空的是有道理的,但是第一義谛的部分,要有本體實在的,怎麼如來藏、佛性可以講空呢?那是不能空的!大家就要注意了!叁系的差別差別在哪裏?就是對自性的解釋差別而已!

   如果我們今天研究大乘佛學,叁系的這個主要理念的分別如果沒有搞清楚,我們就會産生很多矛盾了,爲什麼這一本經跟那一本經講的不一樣?而且是沖突有矛盾的?你就知道,每一個體系的經論的內容根據是什麼?就在抉擇自性的這一點要分清楚啊!這個很重要!所以導師最後就講了,一般的宗教跟哲學呀,都一樣,無不從此自性的老路而來!今天全世界不管哪一個宗教,或者是哲學理論,只要站在有自性的一個立場,來建立什麼理論,探討終極的最後的歸源,最後找得到嗎?沒有辦法找得到!所以,最後是沒有出路的原因就在這裏。

   唯有中觀的畢竟空才能成立一切萬法,緣起産生萬法,而産生因果系統的生死輪回。這個地方很深細呀,前面已經慢慢慢慢的把緣起理論建立起來,目的就是要探討中觀的本質,跟世俗一般宗教跟哲學不同的地方,要把它抉擇出來。這個正見建立以後,在人間分別一切的宗教、體系、宗派,就不會迷糊了。差別在哪裏?問題出在哪裏?修行爲什麼有的能受用?有的爲什麼從老路走不出來?你就知道它的根源是什麼!所以,這地方導師把“自性”這兩個字詳細的解釋出來,跟叁系對自性不同的分別,都講得非常的清楚,大家要用一點心那!這地方明白了,以後法義的論辨就容易了。『中論』「觀有無品」說∶「衆緣中有法,是事則不然,性從衆緣出,即名爲作法。性若是作者,雲何有此義?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

  導師是把《中論》裏《觀有無品》的這個偈語拿出來,作爲論證的一個重點。中論的《觀有無品》就是在評破有自性的地方啊,怎麼解釋呢?這是『中觀論』對于「自性」的具體說明。佛法說緣起,除了極端者而外,誰都承認,但總覺得是諸法自性有,由衆緣的和合關系而發現。若依中觀的看法,自性與緣起,是不容並存的。有自性即不是緣起的,緣起的就不能說是自性有的。因爲,若法要由衆緣和合而現起,即依衆緣而存在與生起;承認由衆緣現起,即等于承認是作法。

   只要是因緣聚,——很多條件聚在一起才成立的,這就是有造作的地方了,不是本來就這樣子的。所以,這個就是前面的“衆緣中有法,事事則不然,性從衆緣出,既名爲作法”。只要是衆因緣和合的就是作法。「作」,就是「所作性故」的作,有新新非故的意義。只要是造作的是新新非故的,衆緣和合産生的任何一法、任何一個現象,都是新新非故的,這個叫“作”,造作的新的“作”。若主張有自性的,即不能是所作。說有自性,就不應該是由因緣來作的了,應該是本來就有的。既然講性,就不該是“作”的,是本來就有的。那這樣因緣法所産生的一切法都是作,就不是自性,由這一點來闡揚。

   因爲自性有即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規定著自己的,這如何可說是作法?

  所以,有自性就是非作法;作法是緣聚的、緣成的,那就不是作法,這是《中論》的一種論證的方法。所以,自性既非所造作,本來有的,就不應該待其它的因緣才會有。所以,緣起的必是無自性的,自性的必不是緣起的,這個理論就能夠成立出來。中論的《觀有無品》就是讓我們明白,自性的跟緣起的兩個是不相融的,這一點大家就要明白!

   緣起是所作的,待它的;自性是非作的,不待它的。二者是徹底相反的,說自性有而又說緣起,可說根本不通。這是在建立一個很明確的觀念:因緣組合的就不是自性有,自性是不必待緣的,非所作的是本有的。這樣自性跟緣起是兩個完全相反的理念,怎麼可以相通?所以就有人說:自性緣起!這樣的理論能成立嗎?講不通的!自性就非緣起,緣起就無自性,怎麼來一個自性緣起呢?這個理論很重要哦!

  如果明白這樣的一個理論,在抉擇一切的理論時,就可以依據這一點來判斷,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喲!如果有一個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是本來就有的,那能不能緣起?注意聽哦!這個非緣起是不能緣起了!緣起的表示根本就沒有自性,有自性的怎麼緣起?自性是自有、自成,本來如此的,不會變化的。如果說有本來佛性是不生不滅的,然後呢?緣起一切萬法,你覺得奇怪不奇怪?注意聽哦!所以這個理論明白了,對于法的抉擇,就有一份抉擇、分判的一個觀念。佛說無常,即顯示緣起是作法,叁法印講無常,是憑什麼講無常?從現象一切法中去看清楚,是不是諸多因緣顯現刹那刹那在變化呢?既然講緣起法是無常,已經在顯示不是本有的了,就是“作”法。否定了自性的非作性;所以,當講無常,就表示常不可得。自性就是常麼!那常不可得就是自性不可得,是一樣的。所以,無常從緣起知道是作法,是作法不是自性,就否定了自性的非作性。自性不是靠待緣而産生的,本來就如此的,所以它非作性。

   凡是緣起即是和合的,如補特伽羅是依待五蘊等而假立的,所以佛說諸法無我,即否定了自性的不待它性。補特伽羅,就是我了、我見,依身心的五蘊而假名設立的,所以佛說諸法無我。如果裏面有一個我,是不待它的,不需要其它因緣來成就的。那麼從諸法無我就否定它了,不存在的!無常無我的緣起論,即說明了諸法的無自性。從根本佛法的無常無我,就已經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一切法、諸法本來就無自性,因爲是從緣起的,只要從緣起就無自性。所以要明白,根本的佛法講叁法印的無常、無我、涅槃,當下就否定了自性的實有,這是一個法的根本特質。今天研究佛法,如果不從根本確立佛法的與世不共特質,就對法的抉擇很糊塗了。這邊聽也好像有道理,那邊也不錯…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