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P6

  ..续本文上一页变成恶取空了,断灭了,这个是他们的担心。其实,这个理论根据前面萨婆多部来的。那就要注意了,空跟有的观念,有自性跟无自性观念形成,印度大乘的空有二宗最大争论的点,就在这里!先明白这个就好。将来谈到大乘的中观跟唯识的矛盾点,你们就知道唯识的根据是什么?就是根据假必依实的这个经部师的理论!这样知道意思吧。唯识学的根据也是根据这个来的,以后有机会会更深入的谈这个问题,也抉择我们修行用功,什么法才是正确的,这个很重要啊!

  上次谈到瑜伽论者,所秉持的就是假必依实的这个理念,所以不能说一切无自性空而必须说自性有的。假有的可以空,但是自性有的不可以空,上次谈到这个问题。

   『解深密经』也这样说∶「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别乃至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性?谓一切法缘生自性」。这个重点那就是下面所谈的,在论到有自性与无自性时,即说∶「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这分为假名安立与自相 ──即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无自性、空;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

   上面我们谈到瑜伽论者的主张,在《解深密经》也是同样这一个理念。比如说,遍计所执的,是根本没有实在的内涵么,只是由虚幻而产生的,他说这个空是有道理的,当然是空了。但是依他起,依他起是一切缘起而有的,依他起的就是有自相,你就不能说是空。所以重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叫做假名安立的;一部分是自性安立的,假名安立的可以空,自性安立的就有自性的怎么能空?所以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就是一定要假必依实。如幻的一切,假名安立的一切,是虚幻的。但是,如果背后没有一个实在的,怎么显出虚幻的呢?所以一定要在假必依实背后,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在这样一个论点上,所以分为自性安立跟假名安立是不一样的。这个跟中观来谈就完全不一样了,中观不管是胜义或者是世俗谛一律都是空的,都是无自性的。

   我们看到这里就慢慢可以了解了,中观的理论跟唯识的理论的不同,立足点在哪里?这个一定要先明白呀!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实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论者。中观说无自性,但是其它都说有自性,有自性最大的原因就是从事事物物当中要找第一因,就叫根源。把它看作是实在的,用这个实在性的理论来成立世出世间的一切法。只要是从假必依实背后有一个实在的根源,或者是有实在的本体,实在的自性,这些都属于自性论者,大体这样分别我们就容易明白了. 又如『楞严经』说∶「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无自体」?这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了,认为我们有一个清净的妙明真心,怎么可以讲是无自体呢?

   这是自性论者的另一面目。在万化中,终必有一个真实自性而不是假的,这即是「自性」的意义。一般的宗教与哲学,无不从此自性的老路而来!今天谈论《中观今论》,这个中观的理论,对于自性跟无自性的这个重点,一定要把它辨明清楚。我们讲大乘有三系呀,中观系就是讲毕竟空的,不管是真谛俗谛呀,都是性空的、无自性的。但是,唯识就认为这样毕竟空是恶取空,是断灭的。所以,一直认为中观见不是了义,认为有一空、有不空的才是了义的;如果是真常系那就更免说了。

   唯识学呀,在俗谛跟胜义这两谛的抉择中,认为中观讲胜义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世俗谛的毕竟空就不承认的,认为一一法有自相。真常系刚好相反,认为一切的假法空可以谈的,但是,我们都有本体自性啊!佛性、清净心、真常心、如来藏,是不可以空的,是有实体的。大家要注意了!中观是真谛俗谛都讲毕竟空,都无自性的;唯识只承认真谛第一义谛是空的,俗谛是一切的有自相的,是反而不能承认这一边是空的;但是真常系呢,认为俗谛是空的是有道理的,但是第一义谛的部分,要有本体实在的,怎么如来藏、佛性可以讲空呢?那是不能空的!大家就要注意了!三系的差别差别在哪里?就是对自性的解释差别而已!

   如果我们今天研究大乘佛学,三系的这个主要理念的分别如果没有搞清楚,我们就会产生很多矛盾了,为什么这一本经跟那一本经讲的不一样?而且是冲突有矛盾的?你就知道,每一个体系的经论的内容根据是什么?就在抉择自性的这一点要分清楚啊!这个很重要!所以导师最后就讲了,一般的宗教跟哲学呀,都一样,无不从此自性的老路而来!今天全世界不管哪一个宗教,或者是哲学理论,只要站在有自性的一个立场,来建立什么理论,探讨终极的最后的归源,最后找得到吗?没有办法找得到!所以,最后是没有出路的原因就在这里。

   唯有中观的毕竟空才能成立一切万法,缘起产生万法,而产生因果系统的生死轮回。这个地方很深细呀,前面已经慢慢慢慢的把缘起理论建立起来,目的就是要探讨中观的本质,跟世俗一般宗教跟哲学不同的地方,要把它抉择出来。这个正见建立以后,在人间分别一切的宗教、体系、宗派,就不会迷糊了。差别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修行为什么有的能受用?有的为什么从老路走不出来?你就知道它的根源是什么!所以,这地方导师把“自性”这两个字详细的解释出来,跟三系对自性不同的分别,都讲得非常的清楚,大家要用一点心那!这地方明白了,以后法义的论辨就容易了。『中论』「观有无品」说∶「众缘中有法,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导师是把《中论》里《观有无品》的这个偈语拿出来,作为论证的一个重点。中论的《观有无品》就是在评破有自性的地方啊,怎么解释呢?这是『中观论』对于「自性」的具体说明。佛法说缘起,除了极端者而外,谁都承认,但总觉得是诸法自性有,由众缘的和合关系而发现。若依中观的看法,自性与缘起,是不容并存的。有自性即不是缘起的,缘起的就不能说是自性有的。因为,若法要由众缘和合而现起,即依众缘而存在与生起;承认由众缘现起,即等于承认是作法。

   只要是因缘聚,——很多条件聚在一起才成立的,这就是有造作的地方了,不是本来就这样子的。所以,这个就是前面的“众缘中有法,事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既名为作法”。只要是众因缘和合的就是作法。「作」,就是「所作性故」的作,有新新非故的意义。只要是造作的是新新非故的,众缘和合产生的任何一法、任何一个现象,都是新新非故的,这个叫“作”,造作的新的“作”。若主张有自性的,即不能是所作。说有自性,就不应该是由因缘来作的了,应该是本来就有的。既然讲性,就不该是“作”的,是本来就有的。那这样因缘法所产生的一切法都是作,就不是自性,由这一点来阐扬。

   因为自性有即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规定着自己的,这如何可说是作法?

  所以,有自性就是非作法;作法是缘聚的、缘成的,那就不是作法,这是《中论》的一种论证的方法。所以,自性既非所造作,本来有的,就不应该待其它的因缘才会有。所以,缘起的必是无自性的,自性的必不是缘起的,这个理论就能够成立出来。中论的《观有无品》就是让我们明白,自性的跟缘起的两个是不相融的,这一点大家就要明白!

   缘起是所作的,待它的;自性是非作的,不待它的。二者是彻底相反的,说自性有而又说缘起,可说根本不通。这是在建立一个很明确的观念:因缘组合的就不是自性有,自性是不必待缘的,非所作的是本有的。这样自性跟缘起是两个完全相反的理念,怎么可以相通?所以就有人说:自性缘起!这样的理论能成立吗?讲不通的!自性就非缘起,缘起就无自性,怎么来一个自性缘起呢?这个理论很重要哦!

  如果明白这样的一个理论,在抉择一切的理论时,就可以依据这一点来判断,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哟!如果有一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是本来就有的,那能不能缘起?注意听哦!这个非缘起是不能缘起了!缘起的表示根本就没有自性,有自性的怎么缘起?自性是自有、自成,本来如此的,不会变化的。如果说有本来佛性是不生不灭的,然后呢?缘起一切万法,你觉得奇怪不奇怪?注意听哦!所以这个理论明白了,对于法的抉择,就有一份抉择、分判的一个观念。佛说无常,即显示缘起是作法,三法印讲无常,是凭什么讲无常?从现象一切法中去看清楚,是不是诸多因缘显现刹那刹那在变化呢?既然讲缘起法是无常,已经在显示不是本有的了,就是“作”法。否定了自性的非作性;所以,当讲无常,就表示常不可得。自性就是常么!那常不可得就是自性不可得,是一样的。所以,无常从缘起知道是作法,是作法不是自性,就否定了自性的非作性。自性不是靠待缘而产生的,本来就如此的,所以它非作性。

   凡是缘起即是和合的,如补特伽罗是依待五蕴等而假立的,所以佛说诸法无我,即否定了自性的不待它性。补特伽罗,就是我了、我见,依身心的五蕴而假名设立的,所以佛说诸法无我。如果里面有一个我,是不待它的,不需要其它因缘来成就的。那么从诸法无我就否定它了,不存在的!无常无我的缘起论,即说明了诸法的无自性。从根本佛法的无常无我,就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一切法、诸法本来就无自性,因为是从缘起的,只要从缘起就无自性。所以要明白,根本的佛法讲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当下就否定了自性的实有,这是一个法的根本特质。今天研究佛法,如果不从根本确立佛法的与世不共特质,就对法的抉择很糊涂了。这边听也好像有道理,那边也不错…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