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第一节 缘起

   『中论』说∶「因缘(即缘起)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十二门论』说∶「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缘起,所以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所以是寂灭的。「缘起自性空」,实为中观的根本论题,根本观法,根本的法则。这一章就是把中观的内容:(1)根本主要的论题是什么?如果说以观照的部分来讲,(2)根本的观法是什么?(3)要探讨根本的法则是什么?这三个主题都是在这个论题里面来探讨。

   开始的时候就以《中论》中因缘的偈子来展示所谓缘起。第一句话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缘起法本身就是空,这是第一个我们要明白的。“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缘起的是空,空就是寂灭性,这个论题第一个就衬托出来。从《十二门论》来说,“因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多一个无自性。这加起来就是“因缘所生法”就是空、就是寂灭性、就是无自性。所以,统合起来,缘起法就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也就是空,所以是空就是寂灭的。这个连贯起来就衬托出缘起法的内容,就是在谈自性空,寂灭性。大家先把这个观念建立好了,就知道《中观》的论题是谈什么,就很快就相应了。

   缘起、自性、空,到底是什么意义呢?佛法以有情的生死相续及还灭为中心,所以经中说到缘起,总是这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佛法所展示的内容,其实,针对的就是我们有情的生死相续,还有还灭这两个主题。为什么要研究佛法?就是关系到我们有情的自身生死的问题!为什么会生死相续?如何才能还灭解脱?问题其实都不离开有情——我们本身的问题!所以,既然要讲生死相续的一面,又要理解还灭解脱的一面,那就谈到缘起了。因为缘起的重点就在展示这个问题,缘起的偈子就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畏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这就是生死流转的这一边。因为有某一个因,所以才会产生后面的问题。无明缘行,最后呢?纯大苦聚!就是让我们知道生死流转相续的一边是为什么?

   缘起,第一个要让我们明白的,是找到因与果的必然性,必然理则。所以,缘起相生相续的一边,就是让我们找到生死的原因;另一面呢?就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了行就灭,纯大苦聚也就灭”。就是让我们明白缘起的另一边,也是因缘还灭的必然性!只要把“因”取消了,后面相续的原因就不会相续了,就变成了还灭,就是不再生死相续了。所以,缘起两边都要明白:一边是生死的流转的原因“此有故彼有”;一边是如何去掉这些生死的原因,而达入涅槃而解脱。

   从这个地方就知道,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生死。今天如果不懂得这个缘起的法则,我们找不到生死的正确原因是什么,就没有一个下手处,找不到正确的下手处,找不到真正的生死的因缘,就不可能解脱了。所以,缘起法就是从缘起的两边来了解,这个就是它的内容。

   『阿含经』说缘起,虽多从有情的流转还灭说,实则器世间也还是缘起的。

  尤其是《杂阿含》谈缘起,大部分都是在我们有情生命的当下来谈,都是讲流转跟还灭。但是,这里要明白的是:缘起法则不只是在有情的生命可以讲,即使是器世间外面的山河大地,一切万法也还是不离缘起的法则。 阿毗达磨论中说四种缘起,即通于有情及器世间。部派佛教的论,就是阿毗达磨论。谈到四种缘起,其实就是涵盖有情跟万法的器世间,都包容在内了。『十二门论』也说内缘起与外缘起∶内缘起,即无明缘行等十二支;这个就是讲我们身心的缘起,十二缘起的内容。

  外缘起,即如以泥土、轮绳、陶工等而成瓶。这个就讲外面的器世间了,讲其它的一切法,这个跟我们讲内六处跟外六处差不多意思了。

   可知缘起法,是通于有情无情的。依『智论』说∶不但内外的有为法是缘起的,因待有为而施设无为,无为也是缘起的。这样,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一切是缘起的存在;离却缘起,一切无从安立。以《大智度论》来说,不但是内外的有为法,包括跟有为法相对的无为法还是施设的,这个施设的无为法还是缘起的。也就是没有有为,就没有无为,这还是相对而有的。有为法就是无为法的“因”,所以还是缘起的。我们把它结论起来:只要是存在的,有因果法则的,讲事、讲理的,其实都是缘起的存在,离却缘起一切无从安立。今天要认识万法,成立万法,说一切法,都要从缘起的立场去安立的,没有缘起一切都没有办法安立。

   缘起为佛法最主要的术语。从经义的通贯生灭及不生灭,依学派间的种种异说,今总括为三点来说明∶缘起这两个字啊!是我们佛法里面最主要的术语,我们从经论上去了解它的意义,贯通了什么?——生灭跟不生灭,生生灭灭就是因缘的流转面,相续生灭的流转面;那不生不灭呢?就是它的寂灭、还灭么!所以,真正的缘起法,是贯穿有为、贯穿无为,贯穿生灭跟不生灭的。问题是,我们大乘佛法的学派之间,有着种种的异说、不同的说法,导师就把这些说法归纳起来,就把这个缘起归纳为三个重点:

   一、相关的因待性∶起是生起,缘是果法生起所因待apeks!ya的。约从缘所生起的果法说,即缘生;因待性,这个就是它的重点!“起”就是表示已经生出来了;“缘”是什么?要生起这个果法,一定要有它的条件——缘;所生法就是已经生起的法,也就是我们讲的果、现象了,这个叫缘生。也就是从缘生起的果法,这个叫缘生。约从果起所因待的因缘说,即缘起。这个果法怎么会生起来?因为有它的必须的必然理则,这个所“待”的因缘的这个理则就叫缘起。

   萨婆多部等以缘起为因,也有他的见地。但他们关于缘起的解说,专作事相的辨析,考察无明等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忽略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不免有所偏失!这是导师研究的一种批论。萨婆多部是一切有部了,当然也不能离开缘起来论法,他们重点是在把缘起当作因,当然这个是有他的意义了。今天没有缘起的条件不可能生起一切法,问题是他们注重的都是在事相上的,从现象、事相来分析的。每一个缘起的内容,他就把它分成“自相,共相,因相,果相”,把它分析得很清楚。但是,主要的是缘起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这个因待性他忽略了。

   克实的说∶此有故彼有二句,是缘起的主要定义;无明缘行等,是缘起的必然序列,也是举例以说明其内容。惟有在缘能起果中,把握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才能深入缘起,以及悟入缘起法性的空寂。其实最主要的是什么?缘起的必然序列!比如讲十二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爱,爱缘取,取缘有,这有一个必然的一个相依相待的关系,而且有它的必然序列,一定是这样子的,这个叫必然性。

   所以,缘起约因缘的生果作用说,但更重在为一切存在的因待性。因为这些缘能起果,为什么能起果?因为有因待性、有必然性!这个因待性跟必然性,就是主要体会的地方。因为有这个因待性有这个必然性,才能了解彼此之间的因果的法则,原来是这样子。也因为这样,才能够还灭而去体证到所谓的寂灭法性,或者是法性空寂么,不然的话缘起的重点就没有把握了,我们不是在分析事相而已,所以这里就谈了:

   若用抽象的公式来说,缘起即是「此故彼」。此与彼,泛指因与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法而如此的,此为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彼此间即构成因果系。如果找到了它必然如此的因待性,才能成为真正因果法则的因果系。例如推究如何而有触 ──感觉,即知依于六入──引发心理作用的生理机构而有的;六入对于触,有着此有彼可有,此无彼必无的必然关系,即成因果。

   今天为什么会有触的感受?因为有六入!就是六根。因为六根能引发心里作用,这个功能是必然如此的。所以,依六入而“触”产生了,因为有“这个”才有“那个”的必然性。如果六入不能产生触,那就不叫必然了,今天要有触,一定要依六入,没有六入不可能产生触。所以,这个有一个必然性。这个此跟彼,才能产生必然的关系,六入跟触就产生了因果的关系,一个是条件、原因;一个就是产生的结果,这个是举例来说。为什么一定要探讨这个必然性,没有这个必然性的话,不是必然的就不一定叫因果。

   但缘起的含义极广,不单是从缘而生起,也还是从缘而灭无,这又可以分为两点说∶一般来讲探讨缘起法,就像这个萨婆多部,他们重视的是生灭相续的这一边,万法因缘成立流转相续的这一边。所以,分析它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都注重在生灭现象上的分析。其实,缘起法最主要的是还灭的这一边,一般人都忽视了,这个才是重点!因为,从相生相续的一边才能看出条件的内容,主要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刚刚讲的,找出它的必然性、必然理则、必然序列。既然从“此有故彼有”,那就知道“此无故彼无”么,重点就在这里。

   今天如果不是抓住这个重点,请问:我们怎么修行?比如说现在了解了会生起的原因,尤其是痛苦烦恼、恐惧、颠倒执着生起的原因,从此故彼的必然性就知道:原来是从这个原因而有的!这样要修行才能够有下手处啊!为什么?此无故彼无!把那个原因消失了,我们就解脱了,这个道理是不是很重要!所以说一般人看到生灭的现象,就被这个生灭现象的实有感而迷惑了,就以为就是这样实有的生灭,忽略了就…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