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P5

  ..續本文上一頁個實在的東西它怎麼能成立呢?所以,是認爲一切法是假法,也認爲假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實在來成立這個法。所以假法本身是無自性的,但是無自性的背後有一個實性的東西來成立這個無自性,這個就是假法的理論。

   而在相續與和合的現象中,分析到內在不可再分析的點,即是自性實有的。如在色法的和集中,分析至極微,以極微的物質點,爲集成粗顯色相的實質。對于精神作用,也分析到心心所的單元。此分析出的單元,是自性,也稱爲我——即自在義。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樣講:說這個物質是假法,它是很多條件、很多元素來組合的,這個物質的本身是假的會壞掉。但是,這個假的是有很多元素來組成的,這個元素是不變的、是實在的,這個就是自性。問題就在這裏了!今天如果把物質認爲是這個觀念來組合的,這個物質我們當作一,以數學的理論來除以二,能除得盡嗎?除不盡那!除到最後,還是零點零零零……,最後還有一個一,就絕對有的了。因爲實在的數你去分析,一除以二怎麼除,除到最後都是除不盡的,即使是非常的微細那還是有!

   如果站在實有的觀念去分析東西,最後一定還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不可能沒有麼!這就是站在自性見的立場。那永遠就不可能了解真正的空無自性在講什麼,因爲先落在實有的觀念裏面。同樣的道理哦,一除以二除不盡,那麼會發生一個問題哦!一個距離,你除以二除得盡嗎?一樣除不盡!因爲有無限的序列,學數學系的就比較清楚。如果距離是實在的,有自性的,除以二除不盡有無數的序列,那從甲到乙走得到嗎?從甲到乙,除以二、再除以二、除以二……一直除,因爲除不盡麼!除不盡,表示中間有無限的序列,這樣知道意思吧!無數的點麼,永遠走不到的;從這裏到那裏,一次只能一半,不能一次就到。那永遠的一半、永遠的一半走得到嗎?同樣的道理,如果認爲物質是實在的,是由于不變的元素來組合的,那麼這個組合的物體,當然是無自性可以變的;但是那個物質的元素是不變的,——就會落到最後這樣的結論。薩婆多部就是這樣,他們認爲假有就是組合的東西,沒有自性會變的。但是,組合成爲這個物質的元素是實在的,這個是實有的,這樣知道意思吧!薩婆多部的理論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理論上。所以認爲物質或者是現象一切法有假有的一面,有實有的一面。假有的是無自性的,實有的元素是有自性的,這個就是薩婆多部的理論那!

   如『婆沙』卷九說 ∶「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有性實有,如實見故」。

  不管是從義說、法說,都說有法我了,法上有實我。有性實有了,如實見故。補特伽羅我是五蘊和合有的,所以是假;假的所依是自性實有,所以說∶「有性實有,如實見故」。這種思想,即是假定世間事物,有實在的根本的自性物,而後才有世間的一切。他們從「析假見實」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質素──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實體,也即是所謂自性,自性即萬有的本元。這就是薩婆多部《大毗婆沙論》裏最後的主題,假的是組合的。但是,有一個實在不變的,分析到最小的時候,就是實際的東西是有的。這就是有實在根本的實在物,這個是物質哦!對心靈呢?也是這樣分析的,最後體會到什麼?非心非物,還是認爲有這樣一個實體的東西!如果照後面講空性的話,最後認爲空性也是實有的。

   所以大家要明白,今天講涅槃,說衆苦的止息,貪嗔癡煩惱的永滅,名爲涅槃。但是,如果依據這個假必依實,或者是虛假見實的這種觀念,最後體會的是空性,這個空性還是實有的!問題就會出在這裏。這樣的觀念,後來的唯識就是根據這個觀念,現在點到就好,大家就要注意了。

   如『順正理論』卷十叁說 ∶「未知何法爲假所依?非離假依可有假法」。「假必依實」──自性有,是最根本的見解。薩婆多主張有自性的,于是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照他們的意見,追究諸法的實在,相續與和合假所依的自性法,即是叁世常如其性的、不變的,有不能無、無不能有的,甚至可以稱爲法我了。照薩婆多部的主張最後是歸于有自性麼。但是佛陀說的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結果照他們這樣的觀念,一定要追查到諸法的實在性,最後理論出來是什麼?叁世如其性的、不變的,有的就不能無,無的就不能有,所以産生了有法我了!

   這個五蘊是無常的,無我的,這個叫假法。但是,裏面有一個法我,就是不生不滅的自性。所以,在部派佛教裏面還存在著一個觀念:就是我空法有!大乘佛法後來講的畢竟空,就是徹底的把這個法有的觀念破掉。所以,我法皆空就是在談這個,爲什麼?法有還是自性有啊!也就是依于一面是假的,一面是真的,這樣就是假必依實的觀念來源。談這個可能比較生澀,但是沒有關系,主要認識什麼是自性就可以了。

  自性就是有實在性,最後是實在的,有一點假的東西把它分析到最後,還有一個數值的存在。所以,這個自性就代表實有了,或者是法的根源,法背後的實在性了,這個就是法有的思想。假有無自性說,經部師是擴大了。到了經部師的時候,這個假有無自性的觀念那,就比薩婆多部更寬廣、廣大的去了解、去展現了。但自性有的基本原則,並未改變。經部師雖然進步了很多,但是,最後的這個自性有的觀念,其實本質上是沒有變的。叁世常如其性的一切法,在經部的現在實有論中,轉化爲潛在于現在的種子或舊隨界。此種子與界,雖不斷的從種子而轉化爲現行,現行轉化爲種子,但依舊是不變的。這點,唯識學者說得明白,名爲「自性緣起」.

   經部師是比前面的進步了,前面是講叁世實有,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實有的;但是經部師進一步了,說過未無體現在實有,過去的不認爲是實有。因爲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到,而能展現的就是現在,所以比叁世實有進步,是現在實有論。但是,過去跟現在跟未來又怎麼去理論呢?後來用“種子”的理論來說!我們所有的行爲轉化成潛在的種子,種子又轉化爲現行,現行又化爲種子。那這樣的話,叁世還是可以成立的!其實,這個後來就變成唯識思想的一個根據,所以唯識學者幹脆就講一句話,這個叫自性緣起。

   空無自性的緣起跟自性緣起剛好相反,大家要注意聽!因爲無自性才能緣起,他那個是說有自性才能緣起,完全不一樣哦!所以,在印度的空宗跟有宗,面對的就是這個問題。《中觀》空宗講的是畢竟空是無自性的,因爲無自性才能緣起萬法;而有宗的代表就是唯識,唯識認爲還是自性緣起!分析到最後破除了一切的現象,但是,認爲空性還是實有的,——假必依實。雖然能夠能所俱泯,但認爲這個空性的顯現,這個空性不能沒有,還是在假必依實的這個觀念上,還是經部師的觀念。對這個部派佛教或者是大乘空、有二宗的爭論,我們沒有深入研究的人,講這個會覺得很生澀,但是沒有關系,聽過就好,什麼是自性緣起?即色生色,眼生眼,貪生貪,有漏生有漏,無漏生無漏。這樣的因緣論,即是從一切有部析假見實得來的自性有,種子生現行,什麼種子就生什麼現行;色的種子才生色;眼的種子才能生眼麼,這個叫做自性緣起。但是,緣起是這樣講嗎?無明生無明,識生識,是這樣子嗎?不是哦!無明緣行,行緣識,佛陀沒有說無明緣無明哦,識緣識哦,六根緣六根,不是!所以十二緣起有沒有這樣的自性緣起講法,大家要注意哦!這個自性緣起就變成什麼了,豆生豆對不對?雞生雞這個才是自性緣起的觀念。這種自性的緣起呀,這種因果觀那,跟無自性緣起的因果觀,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家要注意呀!所以當你有這一種自性緣起的觀念,就是從一切有部的虛假見識的這一種觀念來的,跟一切有部哪裏不同?不過從叁世常如而使之現在化而已。薩婆多部是講叁世實有,但是這裏呢?以現在來展現而已!就是現代化,過去、未來是無實體的,現在是實有的,不過是差別在這裏而已。自性有的原則,完全吻合。在自性見的這個觀念是沒有變的,完全一致的。依經部師,蘊、處是假的,而十八界是實有的。

   蘊是五蘊,處是六處,蘊、處都是條件組合的。但是界是什麼?界是我們講的十八界!比如說地、水、火、風,認爲那個元素的部分是實在的。蘊、處認爲是假有的,因爲組合的是緣起的,但是,必歸于有實在的東西來緣起吧?就認爲這些元素——地、水、火、風、空、識,這個屬于界,是緣起一切法的實在體。這個觀念,就是假必依實是一樣的,這個就是經部師的觀念,。相續和合的現行,都依于真實的界性。比如說我們五蘊六處的功能,那麼依據的是什麼?色的功能裏面有地水火風啊,他認爲地水火風這個叫界性。這個是實在的。

   『瑜伽論』在批評性空時說∶「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而無實事,既無依處,假亦無有」。唯識在批評性空就是這樣講的。今天,沒有諸蘊就不可能成立這個補特伽羅,一定要有它的元素——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沒有諸法的元素,這個假的補特伽羅也成立不出來呀!所以,一定要內在有實法,若唯有假而無實事,既無依處。要根據什麼?沒有依據麼!假的一定有實在的才能成立麼。現象沒有實質怎麼能成現象呢?要成現象一定要有依據的東西麼,理論就是在這裏。

   經部與瑜伽論者,禀承那「假必依實」的天經地義,所以不能說一切無自性空而必須說「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經部師也好,唯識也好,他們最後一定認爲可以空的是一切假法,但是,有實質性的就不能空,不能講全部都是空的。認爲中觀畢竟空就…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