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幻網即當體絕待,了無蹤迹。坦白講,像這些文字上如果沒有一點基礎,不要說對這個文義能悟入了,今天有幾個人能把這樣文字寫出來?這些文字沒有體驗,沒有對法的深入了解,這個文字要怎麼寫出來?幾個人能寫出來?所以大家要明白啊!我們都看不懂導師的境界,其實,在用功程度上稍微有一點體會的人,就知道這些理論誰能寫出來?什麼樣的人能寫出來?即使寫出來了,他也從來沒有表現說我是一個悟道者,從來沒有!爲什麼?因爲體會這個更深、更明白的人,了解這個空寂性,是不能以一個真正悟道者而自居的!他有沒有真正的所謂成就感?與衆不同的超越感、自大、自己很偉大?有沒有這個問題?沒有這個問題!所以真正展現這種體會空寂性的人,真實悟道的人,也就是很平凡麼!就是這樣子。有一個可以展現的,那就沒有真實體會了。
今天寫出來,要把這個法讓衆生知道,他只是一份悲憫!大部分的衆生沒有機會聽到這個法,不了解這個法,大多活在迷信、依賴他力的崇拜裏面,怎麼辦?以那份悲心!所以他寫出來。他爲誰寫?爲佛教、爲衆生寫!這裏面沒有一點自我的存在。幾個人看懂這個問題?每一次看這些我都會贊歎導師,就是在這裏!因爲了解他的人太少了,真正明白導師用心的人太少了!所以要把它點出來。了解了彼此因待,前後又必然産生的現象,這是人間因果幻網啊!看起來有迹可尋,而事實上內在是自性空寂的,明白這個的當下,因果的幻網當體絕待,了無蹤迹。這個當體絕待了無蹤迹,不就是我們要體會的嗎?而且是當下哦!
所以說∶緣起是「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所以,緣起的事相才能産生,才能有現象。從現象中就知道一切非實,是無自性的,所以叫空,現象就是空。因爲空,所以能産生現象,注意聽哦!空跟有是沒有矛盾的,是當體不二的要明白。有,是現象、萬法;空,是現象、萬法的真實實相的內容。這樣在講緣起、講空,不是兩回事是同一件事。明白了,了解了事理就不二了,真俗就無礙了。俗谛就是講現象萬法;真谛第一義谛就是講空性,寂滅性。這樣是兩回事嗎?現象顯出寂滅性,寂滅性從現象而顯,現象跟理性是不是合一了、不二?這才是真的明白法的人!
了解了這個,今天要體會真理,體會實相要在哪裏下手?離開萬法、離開現象、離開身心的感受,有法可得嗎?這些理,這些道是離萬法而有的嗎?這個觀念明白了,修行要在哪裏修?生命的當下!萬法之中,身心接觸之中,産生變化中,就是我們的觀察。修行的對象,不離一切法,所以真正修行能得法的人,他所觀境就是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心。不會離開這個,要去求一個修行的地方;不會離開現在的因緣到另外的一個世界去修行。這個才是了解佛法的真義呀!
同樣一個方法,同樣一個原理,悟道就在觀察萬法中,就可以悟道。根據什麼?根據緣起的正見!今天緣起的正見有了,緣起法的內容明白了,在觀察中你就會發覺果然如此!所以修行雖然接觸的是萬法,是當下的一切因緣,但是,如果今天沒有法住智,你就發覺不了真相,那法住智如何建立?就在上課的因緣中!今天上課,一直循循善誘,一直談法、談次第、談內容,講緣起就是建立正確的法住智。今天沒有法住智就不可能涅槃解脫,爲什麼我一直用心的再上課?因爲這些法住智不建立起來,如何能明白真正下手處呢?如何真正的用功而解脫呢?只有信仰、只有迷信不能解決的,發再大的心都找不到門路的,只有信仰而已!信仰能解決嗎?所以,修行如果一定要講次第,只有兩個,一個叫先得法住智;第二個叫後得涅槃,這個就是我常講的必然要的次第,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節 自性
前面講到緣起就是空、就是無自性。很多人不了解什麼叫自性?什麼叫無自性?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名詞!尤其是我們佛教中,因爲各宗各派的一些理念有一些差別,用的術語也就有一點差別。自性,在中國的佛教是常用的,甚至把自性變成佛法的重點。現在講的是無自性,要破的就是自性!可中國的佛教都在講自性,這不是很矛盾嗎?所以,講無自性、破自性見,先要了解這個“自性”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然後才能了解它真正的內容。導師就把“自性”這兩個字加以全釋:
緣起是無自性的,甚麼是自性呢?自性svabha^va是專門術語,如『壹輸盧迦論』說∶「凡諸法體、性、法、物、事、有,名異義同。是故或言體,或言性,或言法,或言物,或言事,莫不皆是有之差別。正音雲私婆婆,或譯爲自體(的體),或譯爲無法有法(的法),或譯爲無自性(的)性」。所舉的名字雖很多,而意義是同一的。(後面就是解釋了)所謂體、性、法、物、事,皆即是「有」的別名。“有”就是存在麼,一切現象、一切法麼。但它又說∶梵語的私婆婆,或譯爲體、法、性。依梵語說∶婆婆(bha^va )即是「有」。此字,什公每譯爲法,也或譯爲物。(這裏的什公就是鸠摩羅什),鸠摩羅什把這個“有”翻譯爲“法”或者是“物”。就是“有”的意思哦。
『般若燈論』也有譯作體的。「有」前加sva ,即私婆婆,即自性的原語。或譯自體,含有自己有、自己成的意義,是自己規定自己的。凡是法,即有其特殊的形態與作用,其所以有此形態與作用,依自性說,即是自己如此的。此自性的另一特性prakr!ti,什公譯爲性,意義爲本源的性質,即本質或原質。所以,自性是自己如此的,也是本來的性質如此的。從翻譯上,很多人的解釋名詞不一樣,但是意義是同一個:自性就是自己如此的,本來就如此的。也就是說,自性的東西不是靠因緣有的,它本來就這樣,自己能這樣子的,不需要靠其它的因緣。簡單的講,自性就是自有自成的,本來如此的,不必靠因緣有的,單獨就可以存在的,這個叫自性。前面雖然講一大堆,主要的結論就是這幾個。
如哲學上所說的實在、本體、本元等,皆與此自性的含義相合。哲學上都在探討宇宙的第一因,不然就是本體、本源,萬法的第一因,能生出萬法的一個本質是什麼?我們從哪裏來的?——要有一個根本的地方來的!這個觀念,其實,都是涵蓋在“自性”的意欲之內。中國道家說“無極生太極”,這個“無極”是什麼?就是本源麼!或叫本體了!而“一貫道”說我們是從“無生老母”那裏來的,老母是什麼?就是道體呀!這一個“本來”,就是本體論的意思,有一個生萬法的來處。
如果是婆羅門,他們就講大梵天,“梵”是一切的根本;基督教認爲一切萬法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就是“本來”的一個創造主。這些合起來講,同樣是一個意義。
在哲學上就是實在論、本體論,就是在談這個。這就是跟“自性”的含義是一樣的,自性是什麼?等于是第一因,不變的本質,本體,自成自有的,不需要因緣成就的,這樣大概就知道了。
要明了「自性」一語的意義,請聽薩婆多部所說。如『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薩婆多部的學者,把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看成同一意義。尤其所謂「分」,最值得注意。此分,就是事物的最後原素,也即是所謂「點」,即「其小無內」不可再分割的東西。從現在物質的理論說是微細的原子,或講微塵,或者叫臨虛,是由很小很小的一個點,很小的一個元素組合成一切萬法的。如果萬法是點的組合,或者是元素的組合,這個元素就是永遠不變的了,元素是實在的,不然怎麼能組合?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就變成本性、自性了。以前科學也是這樣子吧,認爲是元素組合的萬法,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元素而組合的。那元素呢?元素是本來就有的、不變的、永恒的嗎?當時研究的所謂的原子,後來進一步了還有質子、中子、誇克,現在知道誇克還是組合的!現在科學都找不到第一因,——永遠不變的本質是沒有的。
有沒有這個第一因的東西?從現象來講,說“有”是從“無”來的,“無”就是“有”的本質了,那麼無是什麼,大家搞不清楚!但是,這些觀念都差不多一樣,就是自性見。所以,我們有的講本體,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不管其小無內還是大而無外,還是有!只要是有,實有,本質上不變的,這個叫自性麼!現在講無自性這個問題是蠻嚴肅的,無自性能成立萬法,這個更難了解的。能成立萬法一定“有”麼,“有”才能組合出來。無自性是沒有實體的東西,怎麼能形成萬法呢?這個是最難思義的地方!佛法講無我,在破有我;講無常破常;講無自性破自性,這是外道所不能接受的。今天不要講外道不能接受,我們道內的人也因爲不能理解,而最後又變成有自性,就是這個問題。
薩婆多部以爲一切法不外兩種∶一、假有,二、實有。假有的,如『順正理論』卷十叁說:「是假有法,甯求自性」?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的。
薩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部派佛教裏的一切有部,認爲一切法只有兩個現象:一個叫假有,一個叫實有。認爲假有的就是幻相幻有的,既然是假有的,怎麼能求它的自性?當然是沒有自性的!依他們說∶假有的必依于真實的。依于實有,構成前後的相續相,同時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續,即假有的,可以說沒有自性。
佛法,沒有人敢違背佛陀的教證,佛陀說無常無我,沒有人敢反對。現在講無常、無我的時候,認爲這樣不圓滿那!——佛陀講的無常無我是假法,所以,沒有自性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假法必歸于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才能成立爲假法!比如說,我們的身心是色心二法形成的,這個身體會壞,會壞的東西是假法,但是,它必歸于一個實在的東西來讓它成立吧?沒有一…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