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P10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了解,今天很多人認爲前面的觀念不對,要修正它,但如果對前面的觀念沒有正確的理解,而誤解了它,那要修正它可能就會出問題!前面總是有錯,後面的一直修正,那後面的應該比較正確吧?其實不見得!佛法遷流的曆史過程中,不是越後面越圓滿,而從導師判教裏剛好相反,越後面越方便,越後面誤解越多了。

   事實上,取著無生,還是一樣的錯誤,所以『智論』解說無生,是無生無不生等五句都遣的。空與無生,有何差別!任何一法,講無生、講空都一樣不能取著,只要執有實有感都是取著。任何一法都是假名施設,爲了對治、爲了了解真相,因指指月,若不了解,産生執著都是病。所以,只要取著無生,還是一樣的錯誤。真正要解釋無生,是無生無不生等五句都遣,假名施設都不能當爲實有。

   總之,凡成爲世谛流布,或以世俗的見解,依名取義,無常教會引來消極與厭離;空會招來邪見的撥無因果或偏于掃蕩;無生會與外道的神我合流。

  只要是世俗的名言,世俗的見解,都會依名取義,都會執著這個名相。如果是屬于這樣不了解的人,體會到無常的時候,就會消極厭離了。以爲無常麼,反正沒有一法實,就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了,就落入消極了,或者認爲這些都是汙穢的,禍害的,所以要厭離它。同樣的,以世俗的這種見解聽到空,就以爲什麼都沒有,最後會撥無因果。或者是偏于掃蕩,是否定一切法,不能空有無礙。

   那麼講到無生,就以爲有一個東西是不生不滅的,是常住的,那跟外道的神我就會合流。所以,只要是世俗的見解,都會落入這樣的一個危險的地方。所以今天談法,就是要明白要了解真相,不管講無常、講空、講無生,都要了解它的真義,就不會落入這個問題了。如能藉此無常、無我、無生的教觀,徹法性本空,

  不管從哪一個角度,講無常也好、無我也好,講無生也好,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徹底的體會到法性的本空。那末叁者都是法印,即是一實相了。

   無常本空,無我本空,無生也是本空麼,這個本空的法性寂滅就是實相。所以,叁法印同源一實相,就在講這個法性空寂的實相。大乘講一實相印,就是在講這個法性空寂不生的實相,在根本佛法講無常,無我,涅槃,好像有叁個法印。但是,這叁個法印的背後同樣要體證的就是實相,就是法性空寂的這一個實相。那這叁法印跟大乘的一實相印是不是一樣?就是在講這個。依衆生的悟解不同,所以有此叁門差別,如果大家是同一個根性,講一個法門大家全部就明白了。問題是衆生的根性真的是差別很大,爲了適應衆生不同的根性,所以有叁種不同角度的說法,這個就是方便。

   或別別說,或次第說,或具足說,都是即俗示真,使契于正覺的一味。不管是說哪一個法印,個別的說叫別別說,或者是次第的說,把叁法印分成次第的,先講無常再體會無我,再來證涅槃寂滅,好像有次第的樣子。或者是具足說,叁個法印一起表達它的共同性,但是不管怎麼說,都是即俗示真,就是在現實的世俗谛裏面,去顯示它的真谛,從現象去知道它的法性。這個是共同的,從這裏來體會而契入于真正法的只有一味,即同一實相的意思。

   從緣起生滅悟得緣起不生不滅,揭開釋迦『阿含』的真面目。從緣起,緣起講流轉,就是生滅邊麼,它的還滅就是體證涅槃不生不滅。同樣的緣起有兩個角度:一個就是展現人間生滅的,相依相緣十二因緣的這個必然性;另一個角度就是還滅的涅槃門,此無故彼無麼。前面的因消失了,後面的果就不能成立,這個就是還滅。同樣緣起,顯示生生滅滅的一面,也顯不生不滅的一面。那麼這個緣起,是不是就從生生滅滅可以體會到不生不滅?生生滅滅從緣起的角度就是不生不滅!這樣大家就明白了,《阿含》的主題就是在展現緣起而已!

   我們不了解《阿含》的人,以爲它只是在講生滅,其實不是!《阿含》既然重視緣起,這個兩邊的理論都有,從生滅到不生不滅,都是同樣在緣起的法則下而展現的。這個從生滅到不生不滅,就是《阿含經》的本意,也就是它的本來面目。現在很多人以爲《阿含》是小乘的,是講生滅法、講有爲法,是講不了義,其實錯了!真正的《阿含》深義不了解就,會誤解《阿含》的本義。

   今天大乘跟小乘會有隔閡,就是不了解真相。龍樹菩薩爲什麼造《中論》?《中論》的根本依據是什麼?就是《阿含經》的緣起呀!大乘跟小乘哪裏應該隔閡呢?今天導師也是把握這個根本,把《中論》的思想,龍樹菩薩的思想,把它襯托出來,原來跟根本佛法的《阿含》是一貫的。把握住這個佛法的與世不共的特點,就是緣起,不但自己能解脫受用,在萬法中、在俗谛中,就能成立了所謂真谛的內容。現在修行才能把握到佛法的特質,才能真正的受用跟解脫。這個是何其重要啊!

   能于空相應緣起中,直探佛法深義而發揮之,即成爲後代大乘教學的唯一特色。今天講大乘,確實是非常偉大了不起,但是,如果它的真精神、真內容沒有完全明白的話,也會變成流變跟偏駁!如果這個地方能發揮、能探源、能了解,佛法的深義、佛法的與世不共的特質就能把握了。這個很重要啊!緣起、緣起很重要!我以前常常講“緣起”兩個字很簡單,要體會不容易呀!今天能把緣起的深義,透過《阿含》、透過叁法印、透過大乘的《中觀》,能夠這樣的融貫、闡揚,不容易呀!這就是導師的偉大!

  第四節 緣起之綜貫性

   聲聞常道以緣起生滅爲元首,大乘深義以無生真谛爲第一,這多少是近于大乘的解說。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比較接近大乘者的立場說的。如從『阿含』爲佛法根源,以龍樹中道去理解,那末緣起是處中說法,依此而明生滅,也依此而明不生滅;緣起爲本的佛法,是綜貫生滅與不生滅的。

   緣起的綜貫性,什麼叫綜貫?就是貫通!《阿含經》是原始佛法的根本佛法。龍樹菩薩的中道,是大乘佛法初期的理論。如果今天用龍樹菩薩的理解,緣起的本身就是處中說法,就是龍樹菩薩要講的中道思想。緣起,依緣起能明白生滅,也依緣起能夠明白不生滅。所以緣起爲本的佛法是綜貫了生滅跟不生滅,這一點,導師前後一直都在提示這個重點。如果是這樣,明白真正的緣起在講什麼,會不會有障礙、有隔閡?講生滅跟講不生不滅會不會矛盾沖突?——不會!所以,這裏再引經來說明。

  爲了要證明這一點,不能依我看法是這樣,就是這樣子。導師他要引經來證明,讓大家了解果然是這樣子。『雜阿含』二九叁經,以緣起與涅槃對論,而說都是甚深的∶「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

   導師以《阿含經》的二九叁經來證明,二九叁經裏面談的就是緣起法,緣起法是非常甚深的。但是,還有更甚深的部分:就是談取離、愛盡、無欲的涅槃。緣起法談生滅的這一邊,已經很難了解了;談涅槃寂滅的這一邊更難了解了。所以說“甚深複甚深”。因爲緣起法是有爲法,有爲的就有生住異滅麼。涅槃是無爲法,無爲法是不生不住、不異不滅。同樣的緣起法,一邊談生、住、異、滅;一邊談不生、住、異、滅。那這樣聽起來是不是很矛盾?所以才叫“甚深複甚深”,是很難理解的意思了!

  世俗人的看法:有爲法就是有爲法,無爲法就是無爲法;生生滅滅是生生滅滅,不生不滅是不生不滅,它不可能是在一起的。但是從緣起的深義來看,一邊展示有爲法,一邊又體證無爲法;有爲法跟無爲法同樣是緣起的展現,這個一般人就很難理解了,這是在《雜阿含》的二九叁經就已經表現出來了。所以,導師拿這一經來證明《阿含經》裏面就已經在談緣起的深義了,不但談到生滅的一邊,也談到不生滅的一邊:

   這說明在有爲的緣起以外,還有更甚深難見的,即離一切戲論的涅槃寂滅──無爲。導師用這《雜阿含經》的重點來讓我們明白:這個不是只有大乘才講無爲的,不是大乘才講不生不滅,其實在《雜阿含經》的根本佛法裏面已經早就在提示了,

  又『雜阿含』二九六經,說緣起與緣生。緣起即相依相緣而起的,原語是動詞。緣生是被動詞的過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玄奘譯作緣已生法。二九六經談到緣起跟緣生,緣生跟緣起是相依相緣而起的。緣起跟緣生哪裏不同?緣起只是一個法則!依緣起才能産生一切現象,這個現象的産生叫緣生。沒有緣起的理論的必然性就不會産生一切法跟現象,這個法跟現象是由緣起的這個根本的必然性才産生這個現象的,所以這個現象叫緣生,這個根本的原理叫緣起。

   經文,以緣起與緣生對論,而論到內容,卻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十二支,成爲學派間的難題。所以緣起在《阿含經》上是這樣明白的展現。但是,後面人的解釋個個角度不同,就産生了矛盾,所以說是學派間的難題。緣起跟緣生同樣都在十二因緣裏面展現的,那麼解釋就有個個不同了。薩婆多部依緣起是主動,緣已生是被動的差別,說因名緣起,果名緣生。薩婆多部是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他們的看法,依緣起是主動的,緣已生是被動的,那麼就變成因跟果的關系了,因爲有緣起的這個理則必然性,才會産生緣生的現象,所以緣生是果,緣起是因,是這樣把它解釋了。

   即從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凡爲緣能起的因說爲緣起,從緣所生的果說爲緣生。緣起、緣生,解說爲能生,所生的因果。這個就是薩婆多部的看法,另外是大衆部,大衆部留意經中說緣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特點,所以說∶各各因果的事實爲緣生,這是個別的,…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