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以了解,今天很多人认为前面的观念不对,要修正它,但如果对前面的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而误解了它,那要修正它可能就会出问题!前面总是有错,后面的一直修正,那后面的应该比较正确吧?其实不见得!佛法迁流的历史过程中,不是越后面越圆满,而从导师判教里刚好相反,越后面越方便,越后面误解越多了。
事实上,取着无生,还是一样的错误,所以『智论』解说无生,是无生无不生等五句都遣的。空与无生,有何差别!任何一法,讲无生、讲空都一样不能取着,只要执有实有感都是取着。任何一法都是假名施设,为了对治、为了了解真相,因指指月,若不了解,产生执着都是病。所以,只要取着无生,还是一样的错误。真正要解释无生,是无生无不生等五句都遣,假名施设都不能当为实有。
总之,凡成为世谛流布,或以世俗的见解,依名取义,无常教会引来消极与厌离;空会招来邪见的拨无因果或偏于扫荡;无生会与外道的神我合流。
只要是世俗的名言,世俗的见解,都会依名取义,都会执着这个名相。如果是属于这样不了解的人,体会到无常的时候,就会消极厌离了。以为无常么,反正没有一法实,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就落入消极了,或者认为这些都是污秽的,祸害的,所以要厌离它。同样的,以世俗的这种见解听到空,就以为什么都没有,最后会拨无因果。或者是偏于扫荡,是否定一切法,不能空有无碍。
那么讲到无生,就以为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是常住的,那跟外道的神我就会合流。所以,只要是世俗的见解,都会落入这样的一个危险的地方。所以今天谈法,就是要明白要了解真相,不管讲无常、讲空、讲无生,都要了解它的真义,就不会落入这个问题了。如能藉此无常、无我、无生的教观,彻法性本空,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讲无常也好、无我也好,讲无生也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彻底的体会到法性的本空。那末三者都是法印,即是一实相了。
无常本空,无我本空,无生也是本空么,这个本空的法性寂灭就是实相。所以,三法印同源一实相,就在讲这个法性空寂的实相。大乘讲一实相印,就是在讲这个法性空寂不生的实相,在根本佛法讲无常,无我,涅槃,好像有三个法印。但是,这三个法印的背后同样要体证的就是实相,就是法性空寂的这一个实相。那这三法印跟大乘的一实相印是不是一样?就是在讲这个。依众生的悟解不同,所以有此三门差别,如果大家是同一个根性,讲一个法门大家全部就明白了。问题是众生的根性真的是差别很大,为了适应众生不同的根性,所以有三种不同角度的说法,这个就是方便。
或别别说,或次第说,或具足说,都是即俗示真,使契于正觉的一味。不管是说哪一个法印,个别的说叫别别说,或者是次第的说,把三法印分成次第的,先讲无常再体会无我,再来证涅槃寂灭,好像有次第的样子。或者是具足说,三个法印一起表达它的共同性,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即俗示真,就是在现实的世俗谛里面,去显示它的真谛,从现象去知道它的法性。这个是共同的,从这里来体会而契入于真正法的只有一味,即同一实相的意思。
从缘起生灭悟得缘起不生不灭,揭开释迦『阿含』的真面目。从缘起,缘起讲流转,就是生灭边么,它的还灭就是体证涅槃不生不灭。同样的缘起有两个角度:一个就是展现人间生灭的,相依相缘十二因缘的这个必然性;另一个角度就是还灭的涅槃门,此无故彼无么。前面的因消失了,后面的果就不能成立,这个就是还灭。同样缘起,显示生生灭灭的一面,也显不生不灭的一面。那么这个缘起,是不是就从生生灭灭可以体会到不生不灭?生生灭灭从缘起的角度就是不生不灭!这样大家就明白了,《阿含》的主题就是在展现缘起而已!
我们不了解《阿含》的人,以为它只是在讲生灭,其实不是!《阿含》既然重视缘起,这个两边的理论都有,从生灭到不生不灭,都是同样在缘起的法则下而展现的。这个从生灭到不生不灭,就是《阿含经》的本意,也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现在很多人以为《阿含》是小乘的,是讲生灭法、讲有为法,是讲不了义,其实错了!真正的《阿含》深义不了解就,会误解《阿含》的本义。
今天大乘跟小乘会有隔阂,就是不了解真相。龙树菩萨为什么造《中论》?《中论》的根本依据是什么?就是《阿含经》的缘起呀!大乘跟小乘哪里应该隔阂呢?今天导师也是把握这个根本,把《中论》的思想,龙树菩萨的思想,把它衬托出来,原来跟根本佛法的《阿含》是一贯的。把握住这个佛法的与世不共的特点,就是缘起,不但自己能解脱受用,在万法中、在俗谛中,就能成立了所谓真谛的内容。现在修行才能把握到佛法的特质,才能真正的受用跟解脱。这个是何其重要啊!
能于空相应缘起中,直探佛法深义而发挥之,即成为后代大乘教学的唯一特色。今天讲大乘,确实是非常伟大了不起,但是,如果它的真精神、真内容没有完全明白的话,也会变成流变跟偏驳!如果这个地方能发挥、能探源、能了解,佛法的深义、佛法的与世不共的特质就能把握了。这个很重要啊!缘起、缘起很重要!我以前常常讲“缘起”两个字很简单,要体会不容易呀!今天能把缘起的深义,透过《阿含》、透过三法印、透过大乘的《中观》,能够这样的融贯、阐扬,不容易呀!这就是导师的伟大!
第四节 缘起之综贯性
声闻常道以缘起生灭为元首,大乘深义以无生真谛为第一,这多少是近于大乘的解说。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比较接近大乘者的立场说的。如从『阿含』为佛法根源,以龙树中道去理解,那末缘起是处中说法,依此而明生灭,也依此而明不生灭;缘起为本的佛法,是综贯生灭与不生灭的。
缘起的综贯性,什么叫综贯?就是贯通!《阿含经》是原始佛法的根本佛法。龙树菩萨的中道,是大乘佛法初期的理论。如果今天用龙树菩萨的理解,缘起的本身就是处中说法,就是龙树菩萨要讲的中道思想。缘起,依缘起能明白生灭,也依缘起能够明白不生灭。所以缘起为本的佛法是综贯了生灭跟不生灭,这一点,导师前后一直都在提示这个重点。如果是这样,明白真正的缘起在讲什么,会不会有障碍、有隔阂?讲生灭跟讲不生不灭会不会矛盾冲突?——不会!所以,这里再引经来说明。
为了要证明这一点,不能依我看法是这样,就是这样子。导师他要引经来证明,让大家了解果然是这样子。『杂阿含』二九三经,以缘起与涅槃对论,而说都是甚深的∶「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
导师以《阿含经》的二九三经来证明,二九三经里面谈的就是缘起法,缘起法是非常甚深的。但是,还有更甚深的部分:就是谈取离、爱尽、无欲的涅槃。缘起法谈生灭的这一边,已经很难了解了;谈涅槃寂灭的这一边更难了解了。所以说“甚深复甚深”。因为缘起法是有为法,有为的就有生住异灭么。涅槃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同样的缘起法,一边谈生、住、异、灭;一边谈不生、住、异、灭。那这样听起来是不是很矛盾?所以才叫“甚深复甚深”,是很难理解的意思了!
世俗人的看法:有为法就是有为法,无为法就是无为法;生生灭灭是生生灭灭,不生不灭是不生不灭,它不可能是在一起的。但是从缘起的深义来看,一边展示有为法,一边又体证无为法;有为法跟无为法同样是缘起的展现,这个一般人就很难理解了,这是在《杂阿含》的二九三经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所以,导师拿这一经来证明《阿含经》里面就已经在谈缘起的深义了,不但谈到生灭的一边,也谈到不生灭的一边:
这说明在有为的缘起以外,还有更甚深难见的,即离一切戏论的涅槃寂灭──无为。导师用这《杂阿含经》的重点来让我们明白:这个不是只有大乘才讲无为的,不是大乘才讲不生不灭,其实在《杂阿含经》的根本佛法里面已经早就在提示了,
又『杂阿含』二九六经,说缘起与缘生。缘起即相依相缘而起的,原语是动词。缘生是被动词的过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玄奘译作缘已生法。二九六经谈到缘起跟缘生,缘生跟缘起是相依相缘而起的。缘起跟缘生哪里不同?缘起只是一个法则!依缘起才能产生一切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叫缘生。没有缘起的理论的必然性就不会产生一切法跟现象,这个法跟现象是由缘起的这个根本的必然性才产生这个现象的,所以这个现象叫缘生,这个根本的原理叫缘起。
经文,以缘起与缘生对论,而论到内容,却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十二支,成为学派间的难题。所以缘起在《阿含经》上是这样明白的展现。但是,后面人的解释个个角度不同,就产生了矛盾,所以说是学派间的难题。缘起跟缘生同样都在十二因缘里面展现的,那么解释就有个个不同了。萨婆多部依缘起是主动,缘已生是被动的差别,说因名缘起,果名缘生。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他们的看法,依缘起是主动的,缘已生是被动的,那么就变成因跟果的关系了,因为有缘起的这个理则必然性,才会产生缘生的现象,所以缘生是果,缘起是因,是这样把它解释了。
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凡为缘能起的因说为缘起,从缘所生的果说为缘生。缘起、缘生,解说为能生,所生的因果。这个就是萨婆多部的看法,另外是大众部,大众部留意经中说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特点,所以说∶各各因果的事实为缘生,这是个别的,…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