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滅的。因果關系間的必然理性爲緣起,是遍通的,不生滅的。大衆部就進一步了,卻只注意到一句話,講緣起的法性不是有一句話麼:“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意思是說緣起法這個法性的理則,不管有沒有佛陀出世在人間,本來就這樣子的。緣起法是宇宙的真理法則,本來就這樣。不管有沒有佛陀出世,有沒有了解的人都不相關,它本來就是這樣子。有佛也這樣;沒有佛也這樣,現在還是這樣。因爲我們都沒有辦法離開緣起法的法則,這個跟有沒有佛陀在世都不相幹。
大衆部就是注意到這個理則。既然是這樣講,表示緣起法是遍通的、是必然的,它是一個理則。因果會這樣子,因果不會這樣子,都有它的必然性,這個必然的理則就叫做緣起。所以,我們常常講緣起法、緣起法,其實是在講這個遍通的理則。這個緣起法有它的必然性,因爲這樣,所以會産生無明緣行,行緣識。前面的條件會引申後面的果,這是有必然性的。
因爲有這個必然性,今天我們才會存在,一切法才會存在,爲什麼?一切法都有它的條件麼!條件組合了才能産生一切法,缺一個條件也不能成立。爲什麼這兩個條件在一起就會成立呢?因爲有它的必然理則!如果不是這樣的必然理則,那天下會大亂,隨時都會變來變去的話,那就沒有必然理則。所以,這個緣起法就在講必然理則,透過必然理則産生的現象,這個叫做緣生,緣生法,所以緣起跟緣生就不一樣了,緣生的東西是會生滅的,刹那刹那會變化的,是無常的。但是,這個理則不變性是不會變的,有佛也這樣子,沒有佛也是這樣子。所以,這個理則的必然性是不生不滅的,是永遠都是這樣子的。但是,緣生的一切法是無常的,是遷流變化的。所以一個是生生滅滅,一個是不生不滅的,注意喲!這個解釋大家就要明白。
今依龍樹開示的『阿含』中道,應該說∶緣起不但是說明現象事相的根本法則,也是說明涅槃實相的根本。這裏所謂龍樹開示的《阿含》中道講的是什麼?緣起就是真正的在講中道,它可以明白事相産生的根本法則,但是也可以看到本來面目,就是涅槃的實相。不是兩邊的,是真正的中道。
有人問佛∶所說何法?佛說∶「我說緣起」。釋迦以「緣起爲元首」,緣起法可以說明緣生事相,同時也能從此悟入涅槃。依相依相緣的緣起法而看到世間現象界──生滅,緣起即與緣生相對,緣起即取得「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性質。依緣起而看到出世的實相界──不生滅,緣起即與涅槃相對,而緣起即取得生滅的性質。導師借這樣的內容來解釋讓我們明白。用緣起也可以了解涅槃,也可以了解生滅,意思是一樣的,還是兩邊都一樣的。
『阿含』是以緣起爲本而闡述此現象與實相的。依『阿含』說∶佛陀的正覺,即覺悟緣起,即是「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緣起,即當體攝得(自性涅槃)空寂的緣起性;所以正覺的緣起,實爲與緣生對論的。如果深入《阿含經》就可以慢慢了解真相,可以了解佛陀的證覺。其實,他體會的是什麼?就是緣起而已!我們很多人,對這個真相不是深入的了解,很容易被一般的所謂“論說”而感到迷惑了!一般說佛陀看到天上的星星悟道了,可是,看到天上的星星怎麼悟道,這個內容就沒有人講了,怎麼悟道我們不知道。
但是,今天研究《阿含》的緣起法,佛陀證覺,其實就是覺悟緣起!這個內容明白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哦!爲什麼佛陀刹那前跟刹那後的悟有不同?我剛剛已經講過了,我們本性就是寂滅,一切法的當體即是空,即是寂滅,我們只是不知道而已。這個明白跟知道就叫悟!比如說不明白,所以不了解真相,我們總是執著在現象以爲是實在的,産生貪嗔癡煩惱。人間很痛苦,想超越又不能,明白真相了,了解真相了,生滅跟不生滅原來是一致的,人間只是由于不了解而産生的執著,才産生痛苦煩惱。了解了,執著消失了,痛苦煩惱也消失了。了解跟不了解産生了:一個叫悟,一個叫迷;一個叫明,一個叫不明,差別只是在這裏。
如果這個真的明白了,才能了解佛陀前面十幾年的修行,尤其是前面六年的苦行,爲什麼不能解脫
爲什麼在菩提樹下能忽然間明白的時候整個問題都解決了?他悟到什麼?其實就是悟道緣起法!如果今天沒有緣起的法則,一邊是了解生滅,一邊是了解不生不滅,人間就會有障礙了,要厭離這裏到哪裏去!但是佛陀的證覺跟涅槃,他悟道的當下就解決了,不是死後才解決的。所以他後來的弘法四十幾年他從來沒有變過,他體會的真理沒有變過,就在真理之中,不在顛倒、不在執著裏,處處了解真相,就活在真相裏,就是這樣子而已。如果我們明白了,就知道所謂的悟是悟道什麼。大家能夠把握這個重點的時候,下手處就不會到外面去亂找了,亂信亂依靠了,什麼法都亂學,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我們知道該在哪裏下手,該怎麼樣的用功用心,不會走冤枉路了,不會糊裏糊塗的跟著人家走了,這個很重要啊!
反之,如與涅槃對論,即偏就緣起生滅說,即攝得──因果生滅的緣起事相。緣起的事相跟涅槃的法性都是對論的,了解這邊就能了解那邊,了解那邊就能了解這邊,了解涅槃寂滅空性的人,就能了解一切法相,所有的緣起事相就能明白。了解緣起事相的人,就能了解寂滅法性的這一邊,就能明白是相對的麼。緣起,相依相緣而本性空寂,所以是生滅,也即是不生滅。這個生滅跟不生滅的,爲什麼要一直舉證?是要讓我們更深的去了解,這個地方好重要、好重要!用功修行,爲什麼大家一天到晚在求、在拜、在信仰,爲什麼不能解脫?因爲不了解這個真相!總是向外求,祈求佛菩薩的加被,祈求外力的加持,祈求別的力量來救我們,爲什麼?因爲不了解這個法的真相!只要有一點點的實有感,有這個迷惑,什麼時候解脫?今天透過緣起的認識,才能了解現象跟法性寂滅原來是不二的!現象是生滅的,法性是不生滅的;是當體就明白的,是真俗不二的,是無礙的。這一點如果不能把握的話,要怎麼修?請問你:到底我們要去掉什麼?要得個什麼?——當體即是啊!即不需要去掉什麼,也不可能增加什麼,只是那份明白體證而已!
所以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講什麼?各位,這個地方真的很重要!如果現在還不是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地方回去要思維,如理思維,好好的抉擇,深入的去了解很重要!明白了這個法,就在生命的當下,就在生活中就能夠解脫,就能夠悟道,很重要的!不需要外求,不需要他力,你就明白這個法的重要了。
我們比較久的這些學員,一次一次的熏習,一次一次的聽法到現在,應該比較清楚、比較明白。但是新學員也不要怕、也不要煩惱,即使當下不能很清楚,但知道這個重要就好,回去這個地方下功夫!多用心!還不能體會的、不能深入、不能了解的,多跟久學的參究、多學,再不然,也隨時可以來跟我們互相研究,很重要!這個地方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一定要把它弄到清楚跟明白!
釋尊直從此迷悟事理的中樞而建立聖教,極其善巧!這個只有明白的人才會這樣贊歎!釋迦牟尼佛今天把握的重點在哪裏?中樞就是重要的地方!一個根本最重要的地方,來建立佛法的聖教。非常善巧,其實就是導師的贊歎!導師了解,找出了佛陀真正的心懷,真正最重要的地方。所以贊歎用這個緣起作爲重點、中樞的思想來建立整個佛教的教理聖教,非常善巧非常棒!這個如果明白了,你才能這樣講,不明白你怎麼知道。
這樣,聲聞學者把緣起與緣生,緣起與涅槃,作爲完全不同的意義去看,是終不會契證實義的。這幾句話,只有明白的人才能這樣講,今天把緣起跟緣生,緣起跟涅槃,把它看作兩個完全不同的一個意義,甚至是隔別的,這樣能體證到佛陀真正的本意嗎?這是一個問題!如果生滅現象是有爲的、是生滅的、是不淨的;無爲是清淨的另外一回事,一定要舍去有爲才能契入無爲的話,那麼,人一定要把這個身心舍棄以後才可能體會的,是不是這樣?這樣你活著還有機會去體驗嗎?非要等你死後!
若能了解緣起的名爲空相應緣起;大乘特別發揮空義,亦從此緣起而發揮。聲聞佛法把緣起跟緣生分開了,把有爲跟無爲分開了,這樣要體會是不容易的。大乘佛法也在講空義,其實也是依緣起而建立的,叫空相應緣起。所以大乘發揮空義,其實,就在講緣起涅槃寂滅的這一邊,把握了這個重點。
以緣起是空相應,所以解悟緣起,即悟入法性本空的不生不滅;而緣生的一切事相,也依此緣起而成立。記得過去在談《雜阿含》,講“解脫”之道的時候,我一直跟大家講:今天在講《阿含》、講叁法印,目的不是在宣揚聲聞教義而已,只是要讓大家明白佛法的根源是什麼;佛法的與世不共的特質是什麼,先要找到源頭,回過頭來才能了解大乘空義的真實內容,它正確的內容是什麼?才能把握得住。所以,當我們基礎建好了,回過頭來才講真正的大乘,就是在這裏。今天這個根本如果沒有把握住,大乘流變後的法義是有不同的觀念的,要怎麼去抉擇它?名爲大乘,其實是有流變、有方便、有究竟跟不了義的,一定要明白!如果今天把握了這個根本,才能抉擇大乘空義的正確性在哪裏,哪一個理論才是真正的大乘空義;才是正確的,是了義的,這才能分別的出來。
所以,這地方就點出來了:大乘特別的發揮空義,也是從緣起而發揮的,不是離開法的根本,有另外自己的出入,不是的,沒有離開佛法的根本,與緣起是跟空相應的。所以悟解緣起,其實就是悟入法性本空,不生不滅的這一邊。因爲了解了不生不滅的空義這一邊,也能了解到緣起的一切事相,也是依緣起而成立的。那這樣從空義出發,有沒有違背一切現象呢…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