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P5

  ..續本文上一頁起是不一樣的!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呢?這個是薩婆多部的部分。

   又如經部師以無爲是無,有爲才是實有;經部師也是部派佛教裏面比較進步的一派,認爲無爲是沒有,有爲是實有,那末佛法竟是教導衆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這個是導師的批評、評判。這種觀念把有爲無爲分開了,就會産生這樣的結果。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這個就是緣起的流轉麼,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爲事實上的,這那裏能說是涅槃──滅谛?

   緣起事相的消散,這個無跟滅,其實就是有跟生的否定而已。還是要建立在有爲的事實上,所以沒有離開現象,沒有離開有爲來談的,所以不能把涅槃當作唯一的滅谛,不是這樣子的。“生”與“有”當了解它的非實、無實性,那麼體證的就是無與滅,這些都是建立在有爲的事實上。所以千萬不要把有爲跟無爲分成截然不同的實體。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叁谛焉是」?下面更重要的還有,大衆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爲,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

  大衆系,後來發展成我們講的大乘佛法,我們大乘佛法把無爲解釋成很多種,都認爲在離開事相以外還有一個無爲的體性,甚至于離開一切的事相談理性,就是法則。

   所以不是將無爲與涅槃看作離事實而別有實體,即是看作沒有。其實,今天很多人對于法的抉擇很困難,就是因爲我們所看到的很多理論都是差別不同,所以才無從入手麼,導師就把這個問題抉擇得很清楚。

   尤其生滅無常,被他們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爲法印!法印是真理,是不變的。那麼生滅無常只局限在緣起的事相上,那是有爲法了,那怎麼成爲法印呢?如果事相是事相,無爲是無爲,那麼緣起的現象怎麼能成爲法印呢?其實從事相的無常變化體證無我,就能證入寂滅麼!所以成爲法印!如果事相是事相,寂滅是寂滅的,涅槃是另外一回事,那麼事相就不可能成爲法印了,這個是很簡單的評論。

  第二節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2)

   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爲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爲的不生不滅。如果一定要彰顯大乘,一定要講大乘的特色,只是在無生無爲有很深刻的體驗,才知道佛陀真正證覺的內容是什麼?其實,就是無爲的不生不滅。

   所以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性不可得。這都是立足于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今天看到一切法無常,就不會執著在常,這是在深刻的體證到,原來無常是常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即現爲因果生滅相續相,很重要哦!大家要注意!我們從無常體證到常性不可得,從無我也體證我性不可得。體證到所謂的涅槃,其實就是生滅性不可得。這叁個都弄明白了,就會展現出大乘的深義。

   我想要講一些修行上的一些盲點的問題,因爲這幾句話給我們的啓示很大。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觀察外面的現象:色、聲、香、味、觸、法;或者是觀察我們內在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刹那刹那的變化?看到無常性,我們就執著這個無常性是實在的,那麼就認爲實在有生生滅滅。如果從大乘的深義來看、來體證,生滅的、變化的,就表示常不可得。這樣一個觀念,轉個彎就完全不同的體會。從無常體會沒有一個不變的永恒的我,從大乘的深觀就知道,根本我是不可得,我性不可得,沒有這樣一個我的東西可以得到的。生滅既然是不居,生滅既然是不住,那就是生滅不可得,生滅的實在性不可得。這是另外一個角度來體會。

   我們在修行的人,不管用什麼法門,我們會發現有一種現象:就是我們體會、體證的過程,本來這個心很散亂,任何一個因緣之下會攀緣、會執著、會愛染,在修行用功的過程中,心慢慢安住下來,比較甯靜,到了某一種程度會産生神秘經驗。體證不同,定境會産生。比如說:忽然間身心脫落了,什麼現象都沒有了,妄念不起了,靈靈明明的,或者覺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了——這些都還是相啊!注意聽!還是心靈的相!有的比較執著一點的看到光、看到影、看到菩薩、看到佛、看到極樂世界、看到清淨的什麼,其實那個還是相哦,心的相!我們就感動得不得了了,那個叫作實修實證的境界,其實是真的嗎?那個是體證了嗎?你體證的那個境界跟那個相是如如不動永恒的嗎?還是會變!如果是常恒不變的,那麼就不是生滅變化的,不是無常的。如果還是生滅變化的,會有出入的,那麼還是無常相!

   但是很奇怪!我們非要有那個相,才感覺到我們的境界。很多人會批評導師說:他只是學術研究,沒有實證的經驗。其實,這些人是根本不懂的,大概就是那些相才叫境界吧。我們今天談這麼簡單的問題,體會無常的就是常不可得!要不要離開現在的相,去另外找一種特殊的境界的相?當下的生滅相,就能體會到常的不可得,還需要離開這個現象之外,另外找一個境界的相嗎?知道生滅的相,就知道生滅的不可得,就是體會的不生不滅。而這個不生不滅的體會,是離開生滅的相,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相嗎

  注意聽哦!什麼叫境界?離開眼前的現象,另外一種程度叫境界,所有的問題都消失了,是空的境界、光明的境界,那個叫境界,那個境界不叫相嗎?那是心的相啊!所以有時候真正的境界大家看不懂。

   執著境界是修行的過程,心靈的現象大家都很執著,以爲那個就是修行的成果,那個叫實修實證,是這樣子嗎?談到這裏我提醒一下:爲什麼我們很多用功的人,一定要有相應、感應、境界?不同于世俗一切的那個特殊的體證了,那個才叫做境界?導師就講:衆生在谷地,把他引導到最高的山頂,那個過程叫境界。他可以看到美景,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景象:有的很美,有的非常美非常快樂,就以爲那個就是了,那個就是境界。所以,我說沒有人看懂導師真正的境界。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離開眼前的境界,還有其它的境界嗎?本來就在眼前的境界會染著,會起貪嗔癡、會造業、會煩惱,還有什麼其它是境界?明白了這個真相,貪嗔癡不再起了,煩惱不再起了,對一切法都清楚了,如如不動了,安住了,就安住在一切法中。衆生看到的是生生滅滅,一個體證法性的人看到的是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就在衆生的生生滅滅中,是同樣的景象啊!如果明白這個,有沒有離開萬法另外的境界?注意聽哦!如果必須離開當前的六根作用,跟六塵的相觸以外,而另外有一個境界,那我們就要厭離這裏到哪裏去了。所以,我們到底在求什麼境界?很重要啊!

   如果人間生滅的境界一定要厭離以後才有,那一定要等死後了,不死根本不可能超越現在的境界麼!但是,佛陀所證的涅槃不是滅後,悟道以後他就是涅槃了,他四十九年在弘法,還是一樣的在涅槃的解脫裏面。那麼,真正的所謂涅槃無爲,難到是超越現在以外另外的一種嗎?所以明白了,修行要怎麼修才真正的不執著,就是這個知見要先建立了,這個知見不建立,聽到感應,聽到境界,聽到神通,那就不得了了。其實,那還是境界呀!境界都是有爲法,你說怎麼修?什麼叫真正的境界?不過,要了解這個真的不容易!衆生總是在有裏麼。

   (1)常性不可得,即現爲因果生滅相續相;因爲常性不可得,一切現象才會生滅相續變化,所以,體證無常而知常不可得的人,他不會破壞因果,反而現出來的外在的現象,才能産生因果生滅,産生相續的現象。一個明白我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的人,他會不會厭離人間一切的生滅相?生滅相本身就是真相,要知道!不然你如何能夠如如不動,不被外境轉?從生滅相續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

  這個叫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了。因爲體證空性,所以才能緣起萬法的一切生滅相續。從因果的生滅相續,也能體證到常性的空寂,如果真的明白的人,于一切萬法中還有什麼障礙?這個才是真受用啊!

   (2)我性不可得,即現爲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有沒有叫你離開和合相?有沒有叫你離開緣起相?有沒有叫你離開生滅相?反而是在無我的和合相續中,才了悟我性的空寂!

   (3)生滅性不可得,即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必然的歸結于「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所以,衆生看到的是生滅相麼!知道它的無常性、無我性,那麼就看到這個生滅相。其實,生滅性是不可得!生滅性不可得,有沒有真正的生?實生的有沒有?沒有!生都沒有了,有沒有滅?當然也沒有一個滅!所以,真正了解緣起,是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上,就能體會到它的實相,也就是必然歸結于“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這裏講的“滅”跟“無”,其實只是“有”跟“生”的實相、真相。那麼離開“有”跟“生”,能不能體悟“滅”跟“無”?就要明白了是同一件事了。

   由此「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事相,即能徹了生滅的空寂。我們今天能知道這個“此無故彼無”的這個事相,當下就能徹悟了,就能明白了生滅的空寂性。所以,離開生滅相有沒有空寂性?現在一般的修行,是因爲外面生滅相很煩囂、擾亂麼,要到一個沒有擾亂的地方、清淨的地方才能修行。所以,我有時候常常告訴大家:不管你現在身心怎麼樣,不管你現在的條件怎麼樣,不管你年紀怎麼樣,身體健康不健康,都沒有關系,只要你在當下這…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