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的因緣,照它原來的樣子去觀察就好。爲什麼?不管你現在當下如何,還沒有解脫以前,都是在生滅裏面、變化裏面、遷流不停裏面。包括煩惱相也是觀察的對象,身心當下的任何一法,你能看出跟這個相同的道理,不就是解脫入處嗎?
所以,一個人要離開這裏到哪裏去,要准備什麼條件才能悟道?只要准備一個用心——一個真的要悟道、要體證的心,在你身心當下,任何因緣之下都可以觀照,爲什麼?沒有解脫以前的衆生,沒有離開煩惱執著!這些煩惱執著相,都是你觀察的對象,任何一法能體證它的法性,當下就能悟道,就能見法。所以,尤其是居士,你今天放下萬緣到一個用功的地方去,很辛苦、很難,因爲我們沒有那個條件!等年紀大了,退休了,責任沒有那麼深的壓力了,經濟也比較沒有負擔了,可以去用功、去修行了。那有沒有讓你修行用功的地方?所以,要知道,居士修行真的要放下一切去用功不容易,這個因緣不容易呀!那沒有這樣因緣的人就不用修行了嗎?
所以,今天要講法,佛法的偉大在哪裏?是任何一個人,任何因緣都能悟道、都能解脫!但是,如果不知道這個法的中心思想是在講什麼?重點在哪裏?從什麼地方把握?從哪裏下手?沒有明確的明白,要特殊因緣你才有修行的機會,那就很困難了!今天這個法如果明白,任何一個人,任何環境,任何條件都能用功、都能修行。知道了,人人當下只要能把握都有機會,機會是平等的。
佛法偉大在什麼地方?不必等待什麼條件具足了,將來沒有責任、沒事了、經濟好了再來,那就耽誤了!導師點出來的重點非常重要!我們稍能體會,稍能把握,那完全是一番新的局面,不一樣哦!你們上這個課,慢慢把這個知見熏習明白了,就知道:哦!原來下功夫的地方就在事相上,就在身心活動中,就在內外根塵相觸的對待中,情緒起落,種種造作變化中都是我們悟道的因緣。
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聖賢悟證的真相。真正大乘法的心意在哪裏?大乘法的特色不共在哪裏?只是比聲聞學者更直接從法的根本處、不生處、無生處,體證出來的。然後把佛法真正的內涵真義掘發出來:原來諸法本性空寂的這個真實性,就是過去所有的聖賢所悟證的真相。其實,要悟是在這個地方;體證也是在這個地方了;內容也是在這裏了。這個地方如果大家到現在越來越明白、越了解的話,你們慢慢也可以了解到過去這幾年來,我一直在跟你們講如實觀照,一般人因爲沒有這個基礎,一下子要體會不容易。
其實,要你如實觀照,叫你用這個方法看,不要迎、不要拒、不要對治,目的是什麼?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契入法的實相而已!就是寂滅空性而已!但是談何容易!如果今天沒有導師這樣的法來闡揚、來解釋,我自己也沒有辦法解釋,因爲解釋不清,你們要了解也很難那。雖然聽了《解脫之道》,聽了《如實觀照》那麼多年,但是要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實相,一般人不會了解的。爲什麼?因爲把煩惱當作實在的,生滅當作實在的。
所以,每天在對治跟煩惱打仗,而不知道煩惱的原因只有一個,無明麼!不了解諸法的實相,才引起無明的染著、顛倒起煩惱。看到真相了,無明破了,煩惱執著怎麼還會起!這個才是最直接契入法性根源的一個方法。問題是一般人太難,爲什麼太難?他認爲煩惱是實在的,所以每天跟煩惱打仗,要對治了、要消滅煩惱了,要消滅那個生生滅滅的心,生生滅滅的心能消滅嗎?生生滅滅煩惱的心,只是不了解實相引起的作用而已!了解了真相,心的幻化就不現了。
所以,直接契入法性的寂滅根源,了解真相,這是唯一大乘最深妙的地方!但是要讓人家明白太辛苦了。一般的方法,學觀照有次第,一步一步的來,有一個所緣,有一個讓身心慢慢淨化轉化的過程,大家能夠有所依止,比較安心,認爲有所得、有境界麼。就剛剛跟導師講的一樣:從山下引導你到山上,目的只有一個實相,就是本來如此的法性空寂而已。
但是這個過程呢,我們就被那個美景美色迷惑了,安住在那個變化的現象中,以爲那個是很美、很正常、很棒的。反而執著那個過程的境界了。所以,很多人認爲有次第,可以有一個入處,沒有次第很難去攀爬,怎麼下手!但是,有次第也有一個麻煩——景色會迷人那!衆生反而被那個境界迷惑了,安住在境界中的太多了!尤其是所有外道的修行,沒有一個是沒有境界的:談感應了,境界了,神通了,特殊體驗了,身體放光動地了,裏面氣的流動了,産生什麼樣的覺受了,都是在這裏。其實,這個就是從山下到山頂過程中的景色,以此爲境界了。
在這個過程中,真的是有很多境界非常美麗的,所以導師就講“美麗的陷阱”。注意聽哦!導師在說法、在寫這個論著,每個重點都有點出來!所有的外道修行都在這境界裏。到印度去,現在修瑜伽的很多,修禅定的很多,有神通的確實有。但是,這些都是導師在講的“美麗的陷阱”,這個就是所謂的境界!現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懂什麼叫實相,什麼叫真正的無爲和體證涅槃!還說你修的如實觀照,最後有什麼功效?有什麼實證的證明境界?我告訴你:如果修如實觀照會有境界,那不是如實觀照!我坦白跟你講:如實觀照唯一的目的只有見實相,有什麼境界?一有境界就不如實了!爲什麼?那是心靈的幻相!所以,談這個的時候,大家如果明白這個重點,就不會去染著在境界上了,以爲那個就是有修有證了。所以導師就點出來了:大乘佛法,其實掘發出來的就是本性空寂的真實,悟證的就是這個才叫真相,
因此,釋迦的叁法印,在一以貫之的空寂中,即稱爲一實相印。所以,大乘講一實相印,直接契入的只有一個實相麼。從無常進去也是體會實相;無我進去也是體會實相;寂靜涅槃體會的也是實相,叁法印其實同緣于一個實相。所以,大乘既然體會的是諸法的實相,那跟叁法印有沒有不同?沒有!叁法印其實就是一實相印。
一實相印即是叁法印,真理是不會異樣的。大乘的聖者跟聲聞的聖者體證的真理不會有兩個啊!『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說∶「有爲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談的這個內容,跟《雜阿含》的內容是完全一致的,只要是有爲法,必定現的是無常相麼。念念都是生滅相,生滅無常的,都是因緣法,只要是因緣法就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沒有不變性、永恒性的我了。所以,無有自在就是無我麼,那麼無常、無我、無相了解了,這個心還會不會執著?“故心不執著,無相又不執著”,自然本身當下就是涅槃寂滅麼!
又說∶「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名入空智門」),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爲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導師把《大智度論》中,講這一方面幾個相關的地方把它點出來。我們觀無常,其實就是在觀空因緣;無常就是空,無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空,空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這個前前後後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既然無自性的生滅現象,本身即是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滅。諸法生滅不住,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的。這即是不生不滅的緣起。所以,從生滅的一個現象,來體證法性的不生不滅,這樣明白的人,從生滅就能體證不生滅了。所以,生滅是在講現象,不生不滅是在講性質、本質,那生滅中就能體證不生不滅的法性空寂。
這是通過了生滅的現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生滅,並非彼此不同。
通過了生滅的現象,也就是要依靠、依據生滅的現象,去深觀、去了解、去把握:啊,原來它的本性跟緣起生滅沒有什麼不同的。依此去了解佛說的叁法印,無常等即是空義,叁印即是一印。現在越聽,在這個法上越明白的話,是不是慢慢的更能清楚呢?要把握根本在哪裏!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把這個法搞清楚了,然後在生活中去體會:身心是不是在生滅變化?從這個生滅變化去體會到常不可得,我不可得,生滅不可得,最後體證的當下就是寂滅,當下就是空性。所以,真正在這裏明白的人,一切法的當下就是寂滅。
我現在說法也是寂滅,你們現在聽法還是寂滅,這個能體會的人才能真正的受用解脫!如果離開這個以外才有寂滅,才有體證的涅槃,那你們永遠沒有機會了,要注意聽哦!所以,我才會說:“繁星燦爛處,就是一念未生時”。繁星燦爛就是在動態中生滅的現象中,在生滅中就有不生不滅,就是一念不生。其實,就是在表達這個意思,是一樣的。無常等即是空義,原是『阿含經』的根本思想,大乘學者並沒有增加了什麼。
一般人以爲大乘學者有不同的體會,有不同的法緣,叫做“不共”,佛法的不共、大乘的不共,其實導師是在告訴我們:根本佛法聲聞學者講無常;大乘講空義,其實,都是《阿含經》裏面本來的思想就是這樣子。大乘學者是把它的內涵掘發出來,其實沒有增加什麼,沒有改變佛法的根本東西,跟佛陀的思想是一致的。
如『雜阿含』(二叁二經)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最重要就是“此性自爾”四個字,今天“六根”是生滅變化的,所以說它是空麼,空什麼?——常恒不變易法空,有沒有永恒不變的?常就是常;恒就是永恒麼,不變異。常、恒、不變易叁個都同樣是一個意思麼,是空的。所以,我、我所也是空的,爲什麼呢?此性自爾!本來就是空的。注意聽哦!此性自爾,是說無常跟空的內容一致!但是,這…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