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P7

  ..續本文上一頁個空,不是我們把它變成空的,是此性自爾,法性本來就這樣子,所以我們講自性空,不是故意把有變成空,不是。空是它的本質、本來就空,如果不是這樣,那會不會法法歸于寂滅?一切有爲法一定會歸于滅麼!那爲什麼會歸于滅?法性自爾!這個就是緣起性啊!緣起性現出來就是無常相,就是相續相,爲什麼會這樣子?法性自爾!這個叫做真理法則麼。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佛陀發現了宇宙的真理原來是這樣子,是不是佛陀發明的?不是,是他發現的!

   這個宇宙的法法無常必歸于滅,是本來就這樣子的,佛陀發現了,原來一切的生滅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子的。在這個法爾如是的生滅現象中,找不到一個常性,找不到一個我,找不到一個不變的。常恒的,是不可得的,這個是真相麼。所以,他才破除了外道的大我、梵我、真我、梵主、梵天,用這樣的思想來否定它。

  他的否定不是跟人家唱反調,是宇宙的真理本來就是這樣的,不過是把它的真相告訴大家,我們不明白真相的人,誤以爲實有,所以産生了很多的執著、愛染、顛倒、造業、生死,就是這樣來的。我現在告訴你一個真相,它本來就是這樣子,一切法空本來就是這樣子,此性自爾。你明白了,離開了顛倒,離開了我執,離開了常的觀念,那你的愛染、顛倒、執著不見了,不就解脫了麼?只是還它個本來而已!

   所以,修行不是什麼都有所得,修行真正體會法性的如實性,只是還它個本來而已,這個要注意聽啊!如果是本來如此,如果法性本來就是寂滅,這個就是我們講的本來,而不是離開這個以外另外有一個叫本來的東西。比如說,這個是生滅的,但是,從這個的現象中知道它本身是不生滅,因爲生非實,滅也非實麼,法性本自寂滅麼。那這個本來,當下就是這樣子,過去也這樣子,現在這樣子,未來也這樣子。所以是不變的,不是離開這個當下另外以前有一個叫本來的東西,注意聽哦!是這個的當下本來就是這樣子,那個本來是說當下的如實性,不是離開這個以前的過去時間的過去,有一個叫本來不生不滅的東西。注意聽!這個本來講“法爾如是”的本來,所以解釋不同,就以爲本來有一個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我們本來就是佛了,就是不生不滅的,這個是離現在的以前所有的,不是在講這個,這樣就變成有一個實在的自性叫做本來了。那還是會落入實性的、自性的那個圈圈裏面去。所以說這四個字最重要!

  此性自爾在講什麼?是說所有的空,常恒不變易,我我所是空的,是本來就這樣,此性自爾,不是修來的。我常常講不是修來的,很多人很反感——那就不要修了!我講不是修來的,是說不是去創造的,不是你去改變的,只是恢複本來、了解真相,了解真相哪裏叫做修?修,是改變它,比如說:一個東西缺了一角把它補好;一個東西爛了把它挖掉又把它補好了,這個叫修理的修。但是,我們講修行的修,不是用這種修法:壞掉的把它做好;缺陷的把它彌補,不是。只是發現它的本來法性如此。

   所以,你只是發現、只是覺,覺就是明白了,悟道了,了解真相了,恢複到一個本來的面目而已!今天學法、聽法、觀察、體悟了,也不過悟道本來原來的這樣子,也沒有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什麼,這個叫本來。不是你造作來的,只是發覺真相而已!所以,佛陀人家說他悟道了:啊,看到天上星星悟道了,悟道了變成佛了。那我請問:悟道的一刹那前跟一刹那後哪裏不同?由什麼變成什麼?還是佛陀、還是當下的身心那!只是那份明白、了解了:啊!本來是這樣子,整個生命就不同了,只是這樣子而已呀!

   請問你:一刹那前跟一刹那後怎麼修的?怎麼樣把它變化的?還有舍利弗在佛陀的背後聽人家問法,佛在開示,他一聽,啊!證了阿羅漢。請問這個“啊”!證了阿羅漢是怎麼個修法?是不是進入什麼神通境界?是不是證入那個身心脫落?是不是見到什麼特殊的感應?爲什麼佛陀的時代很多人去親近佛陀,一般的開示就證法眼淨?有沒有特殊的功夫?大家注意聽啊!講這個是一種啓發式的。今天學法,到底在哪裏學?在哪裏修?在哪裏用功?在哪裏證?這個觀念要很清楚啊!這個很重要、大家要體會呀!

   二七叁經也有此說,但作「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即是無常,所以無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無我,所以無我是我性不可得。無常、無我即是空的異名,佛說何等明白?眼等諸行──有爲的無常無我空,是本性自爾,實爲自性空的根據所在。大乘佛法講十八空也好,講到自性空也好,有沒有根據?有啊!就是根據這一經的內容:是本性自爾。此性自爾,就在談這個,所以大乘佛法說“本自清淨”,本來就是法性寂滅,是在講這個“法性自爾”的這個地方,不是在講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法性,在那裏如如不動,這個一定要明白喔!大乘法有根據只是解釋不同。

   這樣,一切法性空,所以縱觀(動的)緣起事相,是生滅無常的;橫觀(靜的)即見爲因緣和合的;從一一相而直觀他的本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無爲空寂。導師在這個前後幾頁差不多一直在提示,他爲什麼一直提示這麼多?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內容,只是從不同的依據來講。因爲這個地方太重要了!坦白講:這兩節課能好好體會的,對佛法的體驗跟入手才能有把握。其它是從不同各方面的解釋來讓你明白,更肯定它的真相。其實,重點都在這個地方:從一一相而直觀它的本性,一一相就是我們當前的身心萬法麼;一一相,就在這個一一相的上面去直觀,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無爲空寂。

   所以,如何在一一相的當下,體證那個無爲空寂最重要了!這個不是我一直在強調的麼:我們看虛空,看到的是什麼?相!一切相。但是,看到一切相就執著在那個相!在相上執住了,在相上起分別了,在相上起實有感了。但是,你們沒有看到它的無爲寂滅性!我一直強調就在講這個。

   用虛空比喻,那是比喻,但是比較容易明白:看到飛鳥、看到雲彩、看到暴風雨、看到閃電,那個叫相!但是,如果這些相是實有的、是常住的、是不變的,你執著那個相還有意思了。問題是這些相能住多久?其實,很容易就了解這些相的不住性,是無常的、無實性。所以,無不變性是無我的。

   如果從執著的相來講,很快那個相就飛走了不見了,不就更容易看到虛空嗎?這個比喻比較快,但也不是絕對的容易明白,只是這樣的比喻更容易了解那個相的非實,無常性、無我性,更容易明白。也比較用過去了的相,來形容那個虛空的不變性。但是,今天不是執著有一個虛空的不變性,是比喻。我們這個身心還沒有死以前,不容易說消滅以後的現象。但是,用這個虛空來比喻比較容易了解:不是等現象消滅了才說它是空,它是寂滅。現象的無常當下就是寂滅,現象的生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這個要去體會。

   各位,今天所講的這些,我個人所感覺的真的是法的精要。大乘法小乘法都好,精要都在這裏,回去多看幾次,這個地方很重要!體會深刻一點你們會在這裏受用的。有爲法容易執著,直接契入法性空寂是最穩當的,但是難體會!可是不要因爲難體會,你就用方便,很多方便反而執著很深,注意聽!還是依據這個最直接、最好的方法體證比較容易有因緣的,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上次講到了,我們必須于一一相而直觀它的本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無爲空寂。上次講到這個重點,是大乘心法最重要的地方。如果把有爲法跟無爲法分開,就不能把握這個重點。大乘的心法,就是在一一的相上,也就是在一切的現象上。在有爲法的上面,直接而觀察它、透視它,而看到它內在的本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體證的就是所謂的無爲空寂。

   因此,無常所以無我,無我我所所以能證得涅槃,這是『阿含經』本有的深義。釋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證,如釋尊在『小空經』中說「阿難!我多行空」。『瑜伽論』解說爲 ∶「世尊于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卷九十)。這可見佛陀的深見所在,隨順衆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續中說無常,在和合中說無我,這名爲以俗說真。

   導師點出這個地方非常重要!《阿含經》的深義有的不了解,以爲小乘都在講生滅,或者是說:這個有爲的現象以生滅爲導向。但是,真正《阿含經》的深義,其實是在看它內在的本質,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無爲空寂的這個地方。這不是大乘法才有的,而是《阿含經》的深義就在這裏。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以爲小乘的講《阿含》,都在講生生滅滅,就執著在生滅相上。導師點出來的是讓我們明白,真正《阿含經》的深義,並不是只是注重現象上的生滅而已,其實,真正的深義是在無爲的寂滅法性的不生不滅,這個才是《阿含經》的最深的意義。

   一般人都誤解了,說講那個是小乘 ,其實不知道,在展現的跟大乘的寂滅法性的空義是一致的。所以導師就舉出證明:在《阿含經》的【小空經】裏面,就有一經佛陀對阿難說:“我多行空”。多行空,在《瑜伽論》裏面解釋說:釋尊在他修菩薩位的時候,就是因爲多修空住,所以很快的就證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裏點出的就是讓我們去明白:釋尊他真正的深見所在,他其實是隨順衆生的方便,以世俗的知解,就是從相續的現象中來看出無常,在一切無常變化的和合中明白無我。重點就告訴我們“以俗說真”,這個地方跟前面講的重點是一貫的,我們很多人不了解,就會俗是俗,真是真;有爲是有爲,無爲是無爲。這樣的話,把它完全隔成兩邊,那麼要從有爲到無爲怎麼到呢?那就會厭離有爲的一切,去求一個另外無爲的…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