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存在,那這樣就永遠不可得了。所以,重點要我們明白,包括佛陀在說法,還是以俗說真;用世俗的現象:我們看得到的,認識得到的,就在現象萬法的遷流變化組合這個過程中,讓我們明白它的內涵本質,其實就已經是法性寂滅的不生不滅了。不是離開世俗的遷流變化,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
釋迦的本懷,不僅在乎相續與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從此事相的相續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于法性──即無常性、無我性,所以說能證涅槃。
佛陀要我們明白、了解的,不是只有看那個外面的相續和合相,是以指指月,透過這個外在的現象,去看背後的法性,看出它的無常性、無我性,也就是本自寂滅麼!從這裏才說能證涅槃!這個深義一般人也很難了解的。
從世俗普遍的一般觀念來看,講修行也好,講拜佛也好,目的總是離開這個現象,或者是身心以外要求一個什麼特殊的是不是?或者是不可思議的,或者是特殊的一個神妙的東西的存在?說它是自性了?說它是法性了?說它是本來的佛性了!都是離開現象以外要求一個什麼實在的存在,是不是這種觀念?因爲這樣,所以很多法門,大家用功的去學、去參、去修、想得,結果哪一個能得到呢?因爲那個是不可知的!跟我們的生命是不相幹的!那怎麼去求得到?怎麼去體會得到?
但是,佛陀真正的真意不是這樣子,不是離有爲有一個無爲,就在有爲中,就在我們的生滅的萬法相續的現象中,看出背後的本質,當下去體證無爲,當下就體會出生滅背後的寂滅法性是不生不滅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人都有機會了,人人都可能去體會得到,這是不離我們的身心變化麼,不離我們萬法的存在麼!無常相展現出相續,相續中看出沒有一個不變性、永恒性,就可以體會我不可得,是不是就在現象中去明白呢?是不是在身心的當下就能體證呢?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悟道就有機會了,解脫也有機會了,這個才是佛法最重要的東西。所以,以指指月,是非要透過指頭的“指”,朝著那個指頭看到真相,這個才是重要!但是透過這個指頭在指的時候,執著的人就執著在這個指頭上了,而不是透過指頭去看月亮。
可惜如來聖教不爲一般聲聞學者所知,專在事相上說因果生滅,說因緣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與深入本性空寂的無爲無生相契合。聲聞,因爲佛陀說有生有滅麼,那麼就專在生滅的事相上,偏重在這邊,而沒有辦法透過生滅的表相,深入本性空寂的無生無爲的內涵去相應。
徹底的說,不能即緣起而知空,不能即生滅而知不生滅;那末,無常、無我、涅槃,也都不成其爲法印!我們講因果生滅麼,所以大家就執著在有生滅麼,有因果的生滅麼,那麼因是因,果是果;生是生,滅是滅麼,就執著在這個法相上了,沒有辦法在緣起的當下就知道它是性空,是無自性的。這個就是契入它的本來面目,生生滅滅的現象遷流相之中,就看出無自性,沒有實在的生,也沒有實在的滅,這個就是透入了解它的真相,就是不生不滅。
我們在講不生不滅,大家要注意喲!不是說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這個不生不滅就是對生滅的否定。我們看到有生有滅,但是生滅只是緣起的聚散。沒有自性的實生,也沒有實性的實滅,所以沒有實生實滅,就叫做不生不滅,是對生滅的否定。千萬不要以爲生滅是現象,裏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實性,這樣跟外道又是一樣的,這個大家也要明白!
不生不滅只是對生滅的否定,大家要注意!如果不能這樣子的話,無常、無我、涅槃怎麼變成法印呢?法印是真理是不變的,無常怎麼會不變?無我怎麼會不變?變才叫無常麼,是不是?所以,變爲法印的話就是真實不虛麼!今天如果把無常的現象,遷流變化無我的這個外面的現象,都了解它的真相——緣起即空麼,這樣才能成爲法印麼!如果無常,真的是生滅變化的叫無常,那無常怎麼會變成法印呢?因爲無常是常不可得麼;無我是我不可得麼,這樣緣起跟性空就合在一起了,這樣才能成爲法印。這個重點大家要明白!
其實,只是要讓我們明白一個根本的問題:不要在現象以外,不要在生滅的遷流變化以外,要求一個什麼實體的存在,這一點大家要明白呀!
第叁節 叁法印之橫豎無礙
明白點說,叁法印的任何一印,都是直入于正覺自證的,都是究竟的法印。但爲聽聞某義而不悟的衆生,于是更爲解說,因而有次第的叁法印。本來這叁法印,無常、無我、涅槃,任何一印都能夠契入法性的真相,都能夠真正的體悟而解脫。如果聽聞這法的人,還不能受用解脫,只好再作深入的解說。先從無常上去明白一些現象的變化,然後再悟入無我、無實性;如果還不能體會,再進一步的去破除一切外在、或內在的實有觀念,去悟入真正的寂滅。爲這些不能直接契入的人就方便的講次第性,從無常悟無我,再從無我去體證涅槃,這樣就有次第了,有前後的次第。
在佛教發展的曆史中,也是初期重無常行,中期重空無我行,後期重無生行。這是導師從印度佛教發展史,長遠發展的過程中體會出來的。初期,就是根本佛法,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教的這個過程。這時候還在跟最原始的風格很近,都是講無常。大部分都是從現象的生滅變化遷流中,無常的相續中,去體會悟入這個法義的。
中期,就是大乘佛法的初期,【般若經】的空義、到龍樹菩薩的【中論】的空義、到這個唯識學,這個過程中主要是在講空、無我,以無我的這個主題來展現大乘的空義,重點是在彰顯無我。後期,就重無生,當下就體證所謂的寂滅涅槃。後來的佛教發展,越後面就講圓頓,不然就是超了、就是頓。都在講當下直接契入無生,重點是在這裏!導師從印度的佛教發展的大乘叁系裏觀察,就是各有偏重。
如「諸行無常」,除了事相的起滅相續相而外,含有更深的意義,即無常與滅的含義是相通的。“諸行無常”在事相上展現的是生滅相續,其實含有更深的意義。也就是“無常”與“滅”這個含義是相通的,重要在講滅。一般講生跟滅要注意的是:無常的變化中跟滅的關系非常的密切,只是一般人沒有很深的去體會到這一點。佛爲弟子說無常,即說明一切法皆歸于滅;這個地方當下要去體驗,我們講生滅現象是生滅相續,如果反映比較快的人就會想到生、滅、生、滅,生一定會有滅,等于是一切生的必歸于滅,這必歸于滅,如果進一步去體會,這個“滅”的重要性大家就要注意了。
終歸無常,與終歸于滅,終歸于空,並無多大差別。講無常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無常——人總是會死的。但是,終歸于滅跟終歸于空,其實是同一個意思。所以,這裏跟我們每一個人的認知就有差別了。看到遷流變化的無常相,就以爲有一個實在的生滅無常相,其實如果透過這個“滅”的部分去體會的話,看的不是生滅的無常相而已,而是寂滅的法性,這一點很重要!以前我們上課的過程,這個問題已經點很多次了,很多人學法,有時候還不是很受用的原因,就是沒有辦法體會這個“滅”的地方。我以前拍手,你們聽到的聲音是“有”,但是一般人沒有聽到“滅”,就是好像只看到“生”,而沒有看到“滅”意思是一樣的,這樣的觀點是很重要的。
依此無常深義,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閃電,刹那生滅不住,而無不歸于一切法的平等寂滅。這幾句話真的是很深的,其實就是實相啊!一切法現象的當下是不是像閃電?是不是刹那刹那的不住?哪一刹那是停住的?如果沒有一刹那是停住的,每一刹那就過去即生即滅,即生即滅到底是即生?還是滅?
無常滅,如從波浪洶湧,看出他的消失,還歸于平靜寂滅,即意味那波平浪靜的境界。波浪的歸于平靜,即水的本性如此,所以他必歸于平靜,而且到底能實現平靜。這個比喻有時候也還很難體會了,比如看著那個波浪,一波一波的湧上來,但是波浪會消失,一定會歸于平靜的。風如果再繼續的話,就看不到那個平靜,如果風停的時候呢?浪就會平靜!爲什麼沒有風浪會平靜?這是水的本性如此!“水”的本性本來就是平靜的,不平靜並不是水不平靜,是因爲有風的助緣。如果失去風的助緣,風消失了,浪又恢複本來的樣子,本來就是平靜的麼。
佛說無常滅,意在使人依此而悟入寂靜,無常變化一定會歸于滅,其實,主要就是讓我們去體悟到本自寂滅的是什麼?其實重點是在這個“滅”!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這個生滅法,每天都在看,每一刹那都在看,我們還是不悟啊!今天佛陀因指指月這樣一點出來,我們就要去看而悟了。每次發生什麼事情,在心中就會記憶,就會以爲是實在的。其實,是刹那像閃電一樣的生滅不住,所看到的其實是影像,記憶的影像。如果把記憶的影像當爲實在的,而不知道是如幻如化。閃電一閃就過去了,我們就認爲有閃電。所以,喜怒哀樂都在那個實有感裏面産生的,執著也在那裏産生的。
所以不見生滅法,見生不知滅了,如果知道生必歸于滅,還會把那個法當作實在嗎?既然滅了還存在嗎?所以“生”的不住就是在講“滅”。爲什麼生不能住?因爲滅才是實相!注意聽,這一點很重要!如果生是實在的生就不會滅。生一定會滅,表示生的如幻性非實。滅反而是實性,是不是這樣子?衆生從來不看到滅,注重那個“生”,注重那個現象的生起,而不知道念念之間是刹那不住的,這個就是不能看到真相的原因。所以過去這個個偈語很重要!“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見之有什麼好處?見之就悟道了,就不會再繼續輪回生死了。
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生滅故,寂滅爲…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