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諸行無常,諸行是一切法遷流不息麼,任何一法都在遷流不息中所以叫諸行。諸行都是無常的,不管是器世間和有情身心都一樣是生滅法,因爲是生滅的緣故,所以寂滅爲樂。現在大概沒有一個人認爲是寂滅爲樂,大家都怕死,生了不喜歡滅麼!懂得生跟滅的真相,就會寂滅爲樂,注意聽哦!今天的苦在哪裏知道嗎?沒有辦法了解寂滅真相!執著在實有,好生惡死,希望永遠存在,有的不要失去,永遠不變!這樣還能寂滅爲樂嗎?寂滅爲苦了!大家希望永生不滅。
所以,就是因爲不知道寂滅爲樂的這個真相,執著在實有、執著在自性,執著在有一個我的永生,希望永遠存在,就是不懂得寂滅的真相!在寂滅中希望有一個實性;在無常中希望永遠能存在,這個就是生存的意欲,就是大我執、我見,生死的輪回就是這個東西。
使人直從一切法的生而即滅中,證知常性本空而入不生滅的寂靜。生而寂滅中,證知常性本空。知道常性本空當下不就是寂滅了嗎?差別的歸于統一,動亂的歸于平靜,生滅的歸于寂滅。所以說∶「一切皆歸于如」。這樣,無常即究竟圓滿的法印,專從此入,即依無願解脫門得道。叁法印,任何一印都能解脫的,這是無常的部分。一般人研究大乘法,如果沒有透徹的話,都會忽視根本佛法的叁法印,以爲這是小乘的,而不知道大乘的一切佛法的究竟義,都是從這個叁法印的根本來的,離開叁法印是沒有佛法的,不要輕視忽疏了。這裏就講,真正體會無常的深義,絕對可以解脫的。可是聽了無常是不是能了解真意呢?如果執著在無常的這兩個字的相上,問題還是蠻大的!
然而,在厭離心切而拘泥于事相的,聽了無常,不能深解,只能因生滅相續的無常相而起厭離心,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深入法性的寂滅,這非更說無我不可—也有直爲宣說無我的。修南傳的法門就有這個傾向麼,爲什麼會起厭離?因爲這個生滅相續是無常的、是苦的!對人間就産生了厭離心。因爲無常,沒有體會到常性不可得,也沒有體會到直接契入法性空寂,所以會起厭離心。如果對于任何一法,雖然知道是無常相,也能契入無常性,這個常性不可得,也能直接契入背後的所謂寂滅法性,那對于事情還會覺得討厭嗎?還要厭離嗎?不會了!其實,導師在點出大乘法跟南傳法哪裏不同!
過去的觀念認爲金錢是毒蛇,會讓我們造業、産生貪愛。其實,是對金錢真正的真相不了解。以世俗的眼光去染著,當然變成毒蛇。如果知道它的無常性,無我性,知道也是因緣法,那就能善用這樣的因緣,不但不會是毒蛇,反而會帶來更多善用的利益,可以利益更多人,造出很多好的作用;男人看女人也是毒蛇,女人看男人也是毒蛇,那怎麼辦?都要厭離!如果從無常、無我相背後的寂滅性了解真相,還需要厭離嗎?把它當爲實有的,當然會厭離,如果是虛幻的,本身就是不住的,了解這個真相還要厭棄嗎?所以,這個就是大乘法跟小乘法差別不同的理念。
導師就講,拘泥于事相上,聽了無常不能深解,只是看到表面的生滅相,而不知道背後的常性不可得,而深入法性的寂滅。不能體會這裏的話,就會把它當爲實在的去厭離了,問題就出在這裏!
由無我離執而證知諸法的空寂性,因之而得解脫。
無常還不夠深入,直接在悟入無我。無我就是表示沒有實在性、永恒性、不變性,這樣體證無我也能夠解脫。依『般若』及龍樹所宗,諸法本性的空寂即是不生,不生即是涅槃。諸法的本性空寂,就是沒有實在性、永恒性、不變性,就等于是不生。雖有如幻非實,所以叫不生。不生的當下就是涅槃麼,所以大乘法講悟無生,悟無生就是體會這個真正的涅槃不生。『心經』「色即是空」的空,即解說爲無生的涅槃。
色即是空,色,就是一切萬法形形色色,有爲法。爲什麼即是空?因爲了解緣起無實性,不是等這個東西壞了才叫空,只要是緣起組合的,本來就無實性,是即生即滅的,是刹那不住的,沒有一法實在的生。所以,了解色即是空,空其實就在講無生。
空是本性空;空亦不可得,即是無生。空是本性的,也就是講生必歸于滅。爲什麼會滅?因爲滅就是本性,就表示生不可得,實有的不可得。所以,這個空在講本來的真相就是空。也就是跟無常無我涅槃的意義是一致的,是本來就空的,寂滅的法性也是本來就寂滅的。
我們在座各位,現在都活在這個身心的變化之中,如果不了解這個色就是空,就不了解真相。如果了解這個身心的當下就是空,那就了解真相,了解它本來就是空。不了解它本來也是空、還是空,但是了解跟不了解,産生的作用就不一樣了。不了解的人就會執著在實有裏面,帶來的就是執著、愛染,種種痛苦煩惱都由這裏來的。如果明白了,就不會跟一個虛幻的敵人打仗,愛染就消失了,執著就消失了,痛苦煩惱就消失了。其實,不管了解跟不了解,它都是本來就空。
所以空是一切法的真相,講空也好,講滅也好,講法性的寂滅也好,其實都是本來如此的,所以叫本性空,或者是本自寂滅。這個就是真相。不管佛陀怎麼指導,不管過去的祖師大德怎麼講,不管法師怎麼引導,只是要讓我們明白這個真相而已!如果能體會到這個真相,就有解脫的機會。不管相不相信,它本來就是這樣子,也就是因爲本來寂滅,本來性空,大家才平等有機會。如果有的空,有的不空,那因緣就不同,機會就不同。今天講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可以解脫,就是因爲本自寂滅,本自性空,所以,人人機會是平等的。這個觀念也很重要!
法在呈現出真義的時候,如果聽得懂,當下在生命中去反觀,當下的每一個因緣都是悟入的機會,所以,能不能悟,能不能解脫,都取決于自己了。因爲人人是平等的,但是爲什麼有的人就能解脫?有的人要在苦海中生生世世浮沈不斷呢?就在你要不要!有沒有真正的把握跟體證而已!
如『智論』說∶「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十五)。這是把空亦複空的畢竟空,與無生等量齊觀的。今天講空性,如果執著在有一個實在的空性,那就不是空了。所以,連這個空性也不要執著。爲什麼?只是名言假立的!所以,連空跟空性的觀念也不能執著的,這個才叫畢竟空。畢竟空就是無生,跟無生是等量、齊觀的。
如『解深密經』說∶初時教說無常令厭,中時教說「空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解深密經】把這個我們】他這個,麼空,,有的人要在苦海中浮沈生生世世不呢,佛教的源流過程,分成初時教,中時教,跟後時教。也就是前面導師講的,初期的、中期的、後期的意思是一樣的。初時教也是講無常,讓你厭離;但是到中時教的時候就講空,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直接就契入法性。
也是以空及無生爲同一意義的。如從此得證,即依空解脫門得道。然而,若著于空,即不契佛意,直接契入空性,也是可以解脫的,這個叫做依空解脫門得道。
空,如果不能也空的話,那就變成實有,也是一樣的不能契入佛的真義。
所以說∶「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這就是龍樹菩薩講的:佛陀講空法,其實,爲了遠離一切的執著的倒見。衆生總是執著在實有,用空來破實有的這種見地。但是,今天不知道這個空在破有的過程,(其實還是一種對治方便),而把空又執爲實在的,這樣佛陀連救你的機會就沒有了。執著有可以用空義來破,執著空沒有藥醫。
有所著,即不能體證無所著的涅槃──無生法忍。只要有一點點的實有感還在,就不可能體證到所謂的涅槃寂靜了。只要還有一點點自性見的影子,我見、我執還有立足點,就不可能體證到法性寂滅的涅槃。
因之,經中也有以空爲不了,而以不生不滅爲究竟的。因爲一般人以爲空,是跟有相對的空,所以認爲還是不了義,唯識就是這樣。其實,這個就在講唯識,唯識的觀念就是這樣,認爲什麼都空,空到後面什麼都沒有了,這樣不是惡取空、不是斷滅了麼?但是,所謂的空義,就在生滅的現象中體會它的非實,而不是在破除一切法,讓一切法都消失了,不是的!就在一切法上,就在“有”的當體說空,這個是空有無礙呀!既不落于“有”,也不落于“無”的,這個才是真正的中觀見!如果把空當作是沒有了,那是誤解中觀見,中觀哪裏談空是沒有呢!或者是認爲空是跟有相對呢!都不是啊!因爲把“空”跟“有”相對,或認爲“空”是斷滅,所以才說是不了義!
如從不生不滅而證入,即依無相解脫門得道。空與不生,如『大方廣寶箧經』說∶「如生金與熟金」。龍樹也說∶「未成就爲空,已成爲般若」。有的就把空分成像有次第一樣,如還在對治法裏面,說是叫做空。如果成就了,就叫般若,就叫智慧了,不是有對治的意思了。生金跟熟金,還沒有提煉以前就是生金麼;提煉了就叫熟金麼。所以,把空跟不生不滅,認爲還有一點差別。又空著重于實踐的意義,而無生多用于說明法性寂滅。空還有對治啊!講無生,就是直接的講法性寂滅,好像還有一點差別。
然在中觀的諸部論典中,處處都說空,空即不生,空即是八不緣起的中道。
在《中觀》的所有的論著裏面,處處都在說空。但是,空即是不生,不是兩回事。“空”就是八不緣起的中道,也是中道實相。這樣《中觀》講的空,跟後來唯識認爲空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我曾經爲這個問題問過導師:唯識對空的批判,由于並不是很清楚、很了解,才要來一個唯識。這些祖師,如果真正的了解龍樹菩薩的《中觀》真義的話,那還需不需要唯識出來?導師說:是啊,是啊!沒有什麼其它的回答。
但是,從這裏就…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