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空,不是我们把它变成空的,是此性自尔,法性本来就这样子,所以我们讲自性空,不是故意把有变成空,不是。空是它的本质、本来就空,如果不是这样,那会不会法法归于寂灭?一切有为法一定会归于灭么!那为什么会归于灭?法性自尔!这个就是缘起性啊!缘起性现出来就是无常相,就是相续相,为什么会这样子?法性自尔!这个叫做真理法则么。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佛陀发现了宇宙的真理原来是这样子,是不是佛陀发明的?不是,是他发现的!
这个宇宙的法法无常必归于灭,是本来就这样子的,佛陀发现了,原来一切的生灭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子的。在这个法尔如是的生灭现象中,找不到一个常性,找不到一个我,找不到一个不变的。常恒的,是不可得的,这个是真相么。所以,他才破除了外道的大我、梵我、真我、梵主、梵天,用这样的思想来否定它。
他的否定不是跟人家唱反调,是宇宙的真理本来就是这样的,不过是把它的真相告诉大家,我们不明白真相的人,误以为实有,所以产生了很多的执着、爱染、颠倒、造业、生死,就是这样来的。我现在告诉你一个真相,它本来就是这样子,一切法空本来就是这样子,此性自尔。你明白了,离开了颠倒,离开了我执,离开了常的观念,那你的爱染、颠倒、执着不见了,不就解脱了么?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
所以,修行不是什么都有所得,修行真正体会法性的如实性,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这个要注意听啊!如果是本来如此,如果法性本来就是寂灭,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本来,而不是离开这个以外另外有一个叫本来的东西。比如说,这个是生灭的,但是,从这个的现象中知道它本身是不生灭,因为生非实,灭也非实么,法性本自寂灭么。那这个本来,当下就是这样子,过去也这样子,现在这样子,未来也这样子。所以是不变的,不是离开这个当下另外以前有一个叫本来的东西,注意听哦!是这个的当下本来就是这样子,那个本来是说当下的如实性,不是离开这个以前的过去时间的过去,有一个叫本来不生不灭的东西。注意听!这个本来讲“法尔如是”的本来,所以解释不同,就以为本来有一个佛性是不生不灭的。我们本来就是佛了,就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是离现在的以前所有的,不是在讲这个,这样就变成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叫做本来了。那还是会落入实性的、自性的那个圈圈里面去。所以说这四个字最重要!
此性自尔在讲什么?是说所有的空,常恒不变易,我我所是空的,是本来就这样,此性自尔,不是修来的。我常常讲不是修来的,很多人很反感——那就不要修了!我讲不是修来的,是说不是去创造的,不是你去改变的,只是恢复本来、了解真相,了解真相哪里叫做修?修,是改变它,比如说:一个东西缺了一角把它补好;一个东西烂了把它挖掉又把它补好了,这个叫修理的修。但是,我们讲修行的修,不是用这种修法:坏掉的把它做好;缺陷的把它弥补,不是。只是发现它的本来法性如此。
所以,你只是发现、只是觉,觉就是明白了,悟道了,了解真相了,恢复到一个本来的面目而已!今天学法、听法、观察、体悟了,也不过悟道本来原来的这样子,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这个叫本来。不是你造作来的,只是发觉真相而已!所以,佛陀人家说他悟道了:啊,看到天上星星悟道了,悟道了变成佛了。那我请问:悟道的一刹那前跟一刹那后哪里不同?由什么变成什么?还是佛陀、还是当下的身心那!只是那份明白、了解了:啊!本来是这样子,整个生命就不同了,只是这样子而已呀!
请问你:一刹那前跟一刹那后怎么修的?怎么样把它变化的?还有舍利弗在佛陀的背后听人家问法,佛在开示,他一听,啊!证了阿罗汉。请问这个“啊”!证了阿罗汉是怎么个修法?是不是进入什么神通境界?是不是证入那个身心脱落?是不是见到什么特殊的感应?为什么佛陀的时代很多人去亲近佛陀,一般的开示就证法眼净?有没有特殊的功夫?大家注意听啊!讲这个是一种启发式的。今天学法,到底在哪里学?在哪里修?在哪里用功?在哪里证?这个观念要很清楚啊!这个很重要、大家要体会呀!
二七三经也有此说,但作「诸行空」。常恒不变易法空,即是无常,所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无我,所以无我是我性不可得。无常、无我即是空的异名,佛说何等明白?眼等诸行──有为的无常无我空,是本性自尔,实为自性空的根据所在。大乘佛法讲十八空也好,讲到自性空也好,有没有根据?有啊!就是根据这一经的内容:是本性自尔。此性自尔,就在谈这个,所以大乘佛法说“本自清净”,本来就是法性寂灭,是在讲这个“法性自尔”的这个地方,不是在讲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性,在那里如如不动,这个一定要明白喔!大乘法有根据只是解释不同。
这样,一切法性空,所以纵观(动的)缘起事相,是生灭无常的;横观(静的)即见为因缘和合的;从一一相而直观他的本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导师在这个前后几页差不多一直在提示,他为什么一直提示这么多?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内容,只是从不同的依据来讲。因为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坦白讲:这两节课能好好体会的,对佛法的体验跟入手才能有把握。其它是从不同各方面的解释来让你明白,更肯定它的真相。其实,重点都在这个地方:从一一相而直观它的本性,一一相就是我们当前的身心万法么;一一相,就在这个一一相的上面去直观,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
所以,如何在一一相的当下,体证那个无为空寂最重要了!这个不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么:我们看虚空,看到的是什么?相!一切相。但是,看到一切相就执着在那个相!在相上执住了,在相上起分别了,在相上起实有感了。但是,你们没有看到它的无为寂灭性!我一直强调就在讲这个。
用虚空比喻,那是比喻,但是比较容易明白:看到飞鸟、看到云彩、看到暴风雨、看到闪电,那个叫相!但是,如果这些相是实有的、是常住的、是不变的,你执着那个相还有意思了。问题是这些相能住多久?其实,很容易就了解这些相的不住性,是无常的、无实性。所以,无不变性是无我的。
如果从执着的相来讲,很快那个相就飞走了不见了,不就更容易看到虚空吗?这个比喻比较快,但也不是绝对的容易明白,只是这样的比喻更容易了解那个相的非实,无常性、无我性,更容易明白。也比较用过去了的相,来形容那个虚空的不变性。但是,今天不是执着有一个虚空的不变性,是比喻。我们这个身心还没有死以前,不容易说消灭以后的现象。但是,用这个虚空来比喻比较容易了解:不是等现象消灭了才说它是空,它是寂灭。现象的无常当下就是寂灭,现象的生灭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这个要去体会。
各位,今天所讲的这些,我个人所感觉的真的是法的精要。大乘法小乘法都好,精要都在这里,回去多看几次,这个地方很重要!体会深刻一点你们会在这里受用的。有为法容易执着,直接契入法性空寂是最稳当的,但是难体会!可是不要因为难体会,你就用方便,很多方便反而执着很深,注意听!还是依据这个最直接、最好的方法体证比较容易有因缘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上次讲到了,我们必须于一一相而直观它的本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上次讲到这个重点,是大乘心法最重要的地方。如果把有为法跟无为法分开,就不能把握这个重点。大乘的心法,就是在一一的相上,也就是在一切的现象上。在有为法的上面,直接而观察它、透视它,而看到它内在的本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体证的就是所谓的无为空寂。
因此,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我所所以能证得涅槃,这是『阿含经』本有的深义。释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证,如释尊在『小空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论』解说为 ∶「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九十)。这可见佛陀的深见所在,随顺众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续中说无常,在和合中说无我,这名为以俗说真。
导师点出这个地方非常重要!《阿含经》的深义有的不了解,以为小乘都在讲生灭,或者是说:这个有为的现象以生灭为导向。但是,真正《阿含经》的深义,其实是在看它内在的本质,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无为空寂的这个地方。这不是大乘法才有的,而是《阿含经》的深义就在这里。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以为小乘的讲《阿含》,都在讲生生灭灭,就执着在生灭相上。导师点出来的是让我们明白,真正《阿含经》的深义,并不是只是注重现象上的生灭而已,其实,真正的深义是在无为的寂灭法性的不生不灭,这个才是《阿含经》的最深的意义。
一般人都误解了,说讲那个是小乘 ,其实不知道,在展现的跟大乘的寂灭法性的空义是一致的。所以导师就举出证明:在《阿含经》的【小空经】里面,就有一经佛陀对阿难说:“我多行空”。多行空,在《瑜伽论》里面解释说:释尊在他修菩萨位的时候,就是因为多修空住,所以很快的就证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点出的就是让我们去明白:释尊他真正的深见所在,他其实是随顺众生的方便,以世俗的知解,就是从相续的现象中来看出无常,在一切无常变化的和合中明白无我。重点就告诉我们“以俗说真”,这个地方跟前面讲的重点是一贯的,我们很多人不了解,就会俗是俗,真是真;有为是有为,无为是无为。这样的话,把它完全隔成两边,那么要从有为到无为怎么到呢?那就会厌离有为的一切,去求一个另外无为的…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