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P6

  ..续本文上一页样的因缘,照它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就好。为什么?不管你现在当下如何,还没有解脱以前,都是在生灭里面、变化里面、迁流不停里面。包括烦恼相也是观察的对象,身心当下的任何一法,你能看出跟这个相同的道理,不就是解脱入处吗?

   所以,一个人要离开这里到哪里去,要准备什么条件才能悟道?只要准备一个用心——一个真的要悟道、要体证的心,在你身心当下,任何因缘之下都可以观照,为什么?没有解脱以前的众生,没有离开烦恼执着!这些烦恼执着相,都是你观察的对象,任何一法能体证它的法性,当下就能悟道,就能见法。所以,尤其是居士,你今天放下万缘到一个用功的地方去,很辛苦、很难,因为我们没有那个条件!等年纪大了,退休了,责任没有那么深的压力了,经济也比较没有负担了,可以去用功、去修行了。那有没有让你修行用功的地方?所以,要知道,居士修行真的要放下一切去用功不容易,这个因缘不容易呀!那没有这样因缘的人就不用修行了吗?

   所以,今天要讲法,佛法的伟大在哪里?是任何一个人,任何因缘都能悟道、都能解脱!但是,如果不知道这个法的中心思想是在讲什么?重点在哪里?从什么地方把握?从哪里下手?没有明确的明白,要特殊因缘你才有修行的机会,那就很困难了!今天这个法如果明白,任何一个人,任何环境,任何条件都能用功、都能修行。知道了,人人当下只要能把握都有机会,机会是平等的。

   佛法伟大在什么地方?不必等待什么条件具足了,将来没有责任、没事了、经济好了再来,那就耽误了!导师点出来的重点非常重要!我们稍能体会,稍能把握,那完全是一番新的局面,不一样哦!你们上这个课,慢慢把这个知见熏习明白了,就知道:哦!原来下功夫的地方就在事相上,就在身心活动中,就在内外根尘相触的对待中,情绪起落,种种造作变化中都是我们悟道的因缘。

   大乘行者从「一切法本不生」的无生体悟中,揭发诸法本性空寂的真实,直示圣贤悟证的真相。真正大乘法的心意在哪里?大乘法的特色不共在哪里?只是比声闻学者更直接从法的根本处、不生处、无生处,体证出来的。然后把佛法真正的内涵真义掘发出来:原来诸法本性空寂的这个真实性,就是过去所有的圣贤所悟证的真相。其实,要悟是在这个地方;体证也是在这个地方了;内容也是在这里了。这个地方如果大家到现在越来越明白、越了解的话,你们慢慢也可以了解到过去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跟你们讲如实观照,一般人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一下子要体会不容易。

  其实,要你如实观照,叫你用这个方法看,不要迎、不要拒、不要对治,目的是什么?只有一个,就是直接契入法的实相而已!就是寂灭空性而已!但是谈何容易!如果今天没有导师这样的法来阐扬、来解释,我自己也没有办法解释,因为解释不清,你们要了解也很难那。虽然听了《解脱之道》,听了《如实观照》那么多年,但是要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实相,一般人不会了解的。为什么?因为把烦恼当作实在的,生灭当作实在的。

   所以,每天在对治跟烦恼打仗,而不知道烦恼的原因只有一个,无明么!不了解诸法的实相,才引起无明的染着、颠倒起烦恼。看到真相了,无明破了,烦恼执着怎么还会起!这个才是最直接契入法性根源的一个方法。问题是一般人太难,为什么太难?他认为烦恼是实在的,所以每天跟烦恼打仗,要对治了、要消灭烦恼了,要消灭那个生生灭灭的心,生生灭灭的心能消灭吗?生生灭灭烦恼的心,只是不了解实相引起的作用而已!了解了真相,心的幻化就不现了。

   所以,直接契入法性的寂灭根源,了解真相,这是唯一大乘最深妙的地方!但是要让人家明白太辛苦了。一般的方法,学观照有次第,一步一步的来,有一个所缘,有一个让身心慢慢净化转化的过程,大家能够有所依止,比较安心,认为有所得、有境界么。就刚刚跟导师讲的一样:从山下引导你到山上,目的只有一个实相,就是本来如此的法性空寂而已。

   但是这个过程呢,我们就被那个美景美色迷惑了,安住在那个变化的现象中,以为那个是很美、很正常、很棒的。反而执着那个过程的境界了。所以,很多人认为有次第,可以有一个入处,没有次第很难去攀爬,怎么下手!但是,有次第也有一个麻烦——景色会迷人那!众生反而被那个境界迷惑了,安住在境界中的太多了!尤其是所有外道的修行,没有一个是没有境界的:谈感应了,境界了,神通了,特殊体验了,身体放光动地了,里面气的流动了,产生什么样的觉受了,都是在这里。其实,这个就是从山下到山顶过程中的景色,以此为境界了。

   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是有很多境界非常美丽的,所以导师就讲“美丽的陷阱”。注意听哦!导师在说法、在写这个论着,每个重点都有点出来!所有的外道修行都在这境界里。到印度去,现在修瑜伽的很多,修禅定的很多,有神通的确实有。但是,这些都是导师在讲的“美丽的陷阱”,这个就是所谓的境界!现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实相,什么叫真正的无为和体证涅槃!还说你修的如实观照,最后有什么功效?有什么实证的证明境界?我告诉你:如果修如实观照会有境界,那不是如实观照!我坦白跟你讲:如实观照唯一的目的只有见实相,有什么境界?一有境界就不如实了!为什么?那是心灵的幻相!所以,谈这个的时候,大家如果明白这个重点,就不会去染着在境界上了,以为那个就是有修有证了。所以导师就点出来了:大乘佛法,其实掘发出来的就是本性空寂的真实,悟证的就是这个才叫真相,

   因此,释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贯之的空寂中,即称为一实相印。所以,大乘讲一实相印,直接契入的只有一个实相么。从无常进去也是体会实相;无我进去也是体会实相;寂静涅槃体会的也是实相,三法印其实同缘于一个实相。所以,大乘既然体会的是诸法的实相,那跟三法印有没有不同?没有!三法印其实就是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会异样的。大乘的圣者跟声闻的圣者体证的真理不会有两个啊!『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谈的这个内容,跟《杂阿含》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只要是有为法,必定现的是无常相么。念念都是生灭相,生灭无常的,都是因缘法,只要是因缘法就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没有不变性、永恒性的我了。所以,无有自在就是无我么,那么无常、无我、无相了解了,这个心还会不会执着?“故心不执着,无相又不执着”,自然本身当下就是涅槃寂灭么!

   又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名入空智门」),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导师把《大智度论》中,讲这一方面几个相关的地方把它点出来。我们观无常,其实就是在观空因缘;无常就是空,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空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这个前前后后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既然无自性的生灭现象,本身即是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就是不生不灭。诸法生灭不住,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即是不生不灭的。这即是不生不灭的缘起。所以,从生灭的一个现象,来体证法性的不生不灭,这样明白的人,从生灭就能体证不生灭了。所以,生灭是在讲现象,不生不灭是在讲性质、本质,那生灭中就能体证不生不灭的法性空寂。

   这是通过了生灭的现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与缘起生灭,并非彼此不同。

  通过了生灭的现象,也就是要依靠、依据生灭的现象,去深观、去了解、去把握:啊,原来它的本性跟缘起生灭没有什么不同的。依此去了解佛说的三法印,无常等即是空义,三印即是一印。现在越听,在这个法上越明白的话,是不是慢慢的更能清楚呢?要把握根本在哪里!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把这个法搞清楚了,然后在生活中去体会:身心是不是在生灭变化?从这个生灭变化去体会到常不可得,我不可得,生灭不可得,最后体证的当下就是寂灭,当下就是空性。所以,真正在这里明白的人,一切法的当下就是寂灭。

   我现在说法也是寂灭,你们现在听法还是寂灭,这个能体会的人才能真正的受用解脱!如果离开这个以外才有寂灭,才有体证的涅槃,那你们永远没有机会了,要注意听哦!所以,我才会说:“繁星灿烂处,就是一念未生时”。繁星灿烂就是在动态中生灭的现象中,在生灭中就有不生不灭,就是一念不生。其实,就是在表达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无常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大乘学者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一般人以为大乘学者有不同的体会,有不同的法缘,叫做“不共”,佛法的不共、大乘的不共,其实导师是在告诉我们:根本佛法声闻学者讲无常;大乘讲空义,其实,都是《阿含经》里面本来的思想就是这样子。大乘学者是把它的内涵掘发出来,其实没有增加什么,没有改变佛法的根本东西,跟佛陀的思想是一致的。

   如『杂阿含』(二三二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最重要就是“此性自尔”四个字,今天“六根”是生灭变化的,所以说它是空么,空什么?——常恒不变易法空,有没有永恒不变的?常就是常;恒就是永恒么,不变异。常、恒、不变易三个都同样是一个意思么,是空的。所以,我、我所也是空的,为什么呢?此性自尔!本来就是空的。注意听哦!此性自尔,是说无常跟空的内容一致!但是,这…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