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P5

  ..续本文上一页起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呢?这个是萨婆多部的部分。

   又如经部师以无为是无,有为才是实有;经部师也是部派佛教里面比较进步的一派,认为无为是没有,有为是实有,那末佛法竟是教导众生离开真实而归向绝对的虚无了!这个是导师的批评、评判。这种观念把有为无为分开了,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要知道∶生灭相续的是无常,蕴等和合的是无我,依无常无我的事相,说明流转门。这个就是缘起的流转么,能够体悟无我无我所,达到「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的涅槃,这是还灭门。这虽是释尊所教示的,但这不过是从缘起事相的消散过程上说。这「无」与「灭」,实是有与生的否定,还是建立在有为事实上的,这那里能说是涅槃──灭谛?

   缘起事相的消散,这个无跟灭,其实就是有跟生的否定而已。还是要建立在有为的事实上,所以没有离开现象,没有离开有为来谈的,所以不能把涅槃当作唯一的灭谛,不是这样子的。“生”与“有”当了解它的非实、无实性,那么体证的就是无与灭,这些都是建立在有为的事实上。所以千万不要把有为跟无为分成截然不同的实体。所以古人说∶「灭尚非真,三谛焉是」?下面更重要的还有,大众系学者,误会不生不灭的意义,因而成立各式各样的无为,都是离开事相的理性。

  大众系,后来发展成我们讲的大乘佛法,我们大乘佛法把无为解释成很多种,都认为在离开事相以外还有一个无为的体性,甚至于离开一切的事相谈理性,就是法则。

   所以不是将无为与涅槃看作离事实而别有实体,即是看作没有。其实,今天很多人对于法的抉择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理论都是差别不同,所以才无从入手么,导师就把这个问题抉择得很清楚。

   尤其生灭无常,被他们局限在缘起事相上说,根本不成其为法印!法印是真理,是不变的。那么生灭无常只局限在缘起的事相上,那是有为法了,那怎么成为法印呢?如果事相是事相,无为是无为,那么缘起的现象怎么能成为法印呢?其实从事相的无常变化体证无我,就能证入寂灭么!所以成为法印!如果事相是事相,寂灭是寂灭的,涅槃是另外一回事,那么事相就不可能成为法印了,这个是很简单的评论。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2)

   大乘学者从无生无为的深悟中,直见正觉内容的──无为的不生不灭。如果一定要彰显大乘,一定要讲大乘的特色,只是在无生无为有很深刻的体验,才知道佛陀真正证觉的内容是什么?其实,就是无为的不生不灭。

   所以说无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无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灭性不可得。这都是立足于空相应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今天看到一切法无常,就不会执着在常,这是在深刻的体证到,原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即现为因果生灭相续相,很重要哦!大家要注意!我们从无常体证到常性不可得,从无我也体证我性不可得。体证到所谓的涅槃,其实就是生灭性不可得。这三个都弄明白了,就会展现出大乘的深义。

   我想要讲一些修行上的一些盲点的问题,因为这几句话给我们的启示很大。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观察外面的现象:色、声、香、味、触、法;或者是观察我们内在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刹那刹那的变化?看到无常性,我们就执着这个无常性是实在的,那么就认为实在有生生灭灭。如果从大乘的深义来看、来体证,生灭的、变化的,就表示常不可得。这样一个观念,转个弯就完全不同的体会。从无常体会没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我,从大乘的深观就知道,根本我是不可得,我性不可得,没有这样一个我的东西可以得到的。生灭既然是不居,生灭既然是不住,那就是生灭不可得,生灭的实在性不可得。这是另外一个角度来体会。

   我们在修行的人,不管用什么法门,我们会发现有一种现象:就是我们体会、体证的过程,本来这个心很散乱,任何一个因缘之下会攀缘、会执着、会爱染,在修行用功的过程中,心慢慢安住下来,比较宁静,到了某一种程度会产生神秘经验。体证不同,定境会产生。比如说:忽然间身心脱落了,什么现象都没有了,妄念不起了,灵灵明明的,或者觉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了——这些都还是相啊!注意听!还是心灵的相!有的比较执着一点的看到光、看到影、看到菩萨、看到佛、看到极乐世界、看到清净的什么,其实那个还是相哦,心的相!我们就感动得不得了了,那个叫作实修实证的境界,其实是真的吗?那个是体证了吗?你体证的那个境界跟那个相是如如不动永恒的吗?还是会变!如果是常恒不变的,那么就不是生灭变化的,不是无常的。如果还是生灭变化的,会有出入的,那么还是无常相!

   但是很奇怪!我们非要有那个相,才感觉到我们的境界。很多人会批评导师说:他只是学术研究,没有实证的经验。其实,这些人是根本不懂的,大概就是那些相才叫境界吧。我们今天谈这么简单的问题,体会无常的就是常不可得!要不要离开现在的相,去另外找一种特殊的境界的相?当下的生灭相,就能体会到常的不可得,还需要离开这个现象之外,另外找一个境界的相吗?知道生灭的相,就知道生灭的不可得,就是体会的不生不灭。而这个不生不灭的体会,是离开生灭的相,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相吗

  注意听哦!什么叫境界?离开眼前的现象,另外一种程度叫境界,所有的问题都消失了,是空的境界、光明的境界,那个叫境界,那个境界不叫相吗?那是心的相啊!所以有时候真正的境界大家看不懂。

   执着境界是修行的过程,心灵的现象大家都很执着,以为那个就是修行的成果,那个叫实修实证,是这样子吗?谈到这里我提醒一下:为什么我们很多用功的人,一定要有相应、感应、境界?不同于世俗一切的那个特殊的体证了,那个才叫做境界?导师就讲:众生在谷地,把他引导到最高的山顶,那个过程叫境界。他可以看到美景,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景象:有的很美,有的非常美非常快乐,就以为那个就是了,那个就是境界。所以,我说没有人看懂导师真正的境界。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离开眼前的境界,还有其它的境界吗?本来就在眼前的境界会染着,会起贪嗔痴、会造业、会烦恼,还有什么其它是境界?明白了这个真相,贪嗔痴不再起了,烦恼不再起了,对一切法都清楚了,如如不动了,安住了,就安住在一切法中。众生看到的是生生灭灭,一个体证法性的人看到的是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就在众生的生生灭灭中,是同样的景象啊!如果明白这个,有没有离开万法另外的境界?注意听哦!如果必须离开当前的六根作用,跟六尘的相触以外,而另外有一个境界,那我们就要厌离这里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到底在求什么境界?很重要啊!

   如果人间生灭的境界一定要厌离以后才有,那一定要等死后了,不死根本不可能超越现在的境界么!但是,佛陀所证的涅槃不是灭后,悟道以后他就是涅槃了,他四十九年在弘法,还是一样的在涅槃的解脱里面。那么,真正的所谓涅槃无为,难到是超越现在以外另外的一种吗?所以明白了,修行要怎么修才真正的不执着,就是这个知见要先建立了,这个知见不建立,听到感应,听到境界,听到神通,那就不得了了。其实,那还是境界呀!境界都是有为法,你说怎么修?什么叫真正的境界?不过,要了解这个真的不容易!众生总是在有里么。

   (1)常性不可得,即现为因果生灭相续相;因为常性不可得,一切现象才会生灭相续变化,所以,体证无常而知常不可得的人,他不会破坏因果,反而现出来的外在的现象,才能产生因果生灭,产生相续的现象。一个明白我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的人,他会不会厌离人间一切的生灭相?生灭相本身就是真相,要知道!不然你如何能够如如不动,不被外境转?从生灭相续的无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

  这个叫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了。因为体证空性,所以才能缘起万法的一切生灭相续。从因果的生灭相续,也能体证到常性的空寂,如果真的明白的人,于一切万法中还有什么障碍?这个才是真受用啊!

   (2)我性不可得,即现为因缘和合的无我相;在这无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有没有叫你离开和合相?有没有叫你离开缘起相?有没有叫你离开生灭相?反而是在无我的和合相续中,才了悟我性的空寂!

   (3)生灭性不可得,即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相,必然的归结于「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所以,众生看到的是生灭相么!知道它的无常性、无我性,那么就看到这个生灭相。其实,生灭性是不可得!生灭性不可得,有没有真正的生?实生的有没有?没有!生都没有了,有没有灭?当然也没有一个灭!所以,真正了解缘起,是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相上,就能体会到它的实相,也就是必然归结于“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这里讲的“灭”跟“无”,其实只是“有”跟“生”的实相、真相。那么离开“有”跟“生”,能不能体悟“灭”跟“无”?就要明白了是同一件事了。

   由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事相,即能彻了生灭的空寂。我们今天能知道这个“此无故彼无”的这个事相,当下就能彻悟了,就能明白了生灭的空寂性。所以,离开生灭相有没有空寂性?现在一般的修行,是因为外面生灭相很烦嚣、扰乱么,要到一个没有扰乱的地方、清净的地方才能修行。所以,我有时候常常告诉大家:不管你现在身心怎么样,不管你现在的条件怎么样,不管你年纪怎么样,身体健康不健康,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在当下这…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