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P4

  ..续本文上一页的学,很容易误解了。有的人以为这个【阿含经】是小乘的,他没兴趣听。好,今天讲大乘的,大乘的法又有那么多的宗派,那么多的体系不同,要听哪一个?今天没有佛法的根本,你就没有择法眼,找不到你真正正确的法门,你的受用处就达不到,那么就可以看出这个重要了!导师现在开始讲,真正的大乘精神跟“根本佛法”哪里不同?然后,在后面的这些论著中,更重要的展现出佛法特质,大乘的特质从哪里去体证,非常的重要!

   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诸法本不生」,即是依缘起本来不生不灭为出发的。大乘佛教跟声闻哪里不同?声闻是透过现象,从无常变化不居,了解它的无常才体会无我,透过无我的修证才体证到法的本质、体证涅槃寂灭。但是,大乘佛教的特色,直接体证的就是诸法本不生,直接契入的是不生不灭,出发点是在这个地方。注意听!不一样哦!声闻佛法是从生生灭灭入手,真正的大乘的佛法的特色是直接契入不生不灭,而且是依不生不灭为出发点,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要很用心的去体会,如果明白这个根本,我们修行用功的方法也不一样。

   『文殊师利净律经』说∶「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起为第一也」。文殊菩萨的这个经典,都是以大乘第一义谛为根本的一种学说,不像我们是从无常、从缘起事相的变化,慢慢一步一步地去体验。彼土,指他是另外一个净土来的,所以立教方式不同,直接就契入无生法,意思是一样的。

   这虽在说明彼土与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实即说明了佛教的原有体系──其实就是要让我们明白佛法的根本在哪里了,一般声闻学者,是以缘起因果生灭为出发的;应运光大的大乘学,是以本不生灭的寂灭无为(缘起性)为出发的。导师点出这个重点,大家就要注意了!我们能贯穿大乘跟小乘,其实它的立足点是一致的。从生灭缘起的这些法则,跟直接契入不生不灭的寂灭法则,其实都是依于缘起,只是一个重的是苦集;一个重的是灭道。也是苦集灭道的两边么!重点其实都一样,只是个个展现的面貌、下手处不同而已。很多人就会讲,如果今天不知道这个根本,哪里能够知道更深的呢?这个话是没有错的!比如:我们对一般初学的人,直接跟他讲不生不灭,不容易体会的,只能从我们的身心,我们的世界,去观察万法的生灭变化,才知道它的无常无我,才能体证到最后的不执着、不住,才能体证空寂。直接契入不生很不容易,今天如果没有基础,直接讲不生不灭,几个人听懂?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明白!虽然大乘法直接契入的是不生不灭,但是那个过程还是要有条件的。

   从释迦的由证而立教说,本是正觉了无生法性,圆证了法法不出于如如(无生)法性的。他的从证出教,如先从最高峰鸟瞰一切,然后顺从山谷中的迷路者(众生),给以逐步指引,以导登最高峰的。佛陀他所证觉的就是无生法性么,那么圆满的体证了法法不出于如如,一切万法都没有离开如如不动的法性,那么他觉证以后,引出他的教导、教法,其实,就是他直接契入的最高的法性如如。所以,先从最高峰的那个点来看,顺着山谷来看一切,就看到众生是在谷地那边迷失么,所以就一步一步的给你指引,把你导向最高峰。他体证的是最高的如如法性,但是众生是在谷地呀,他只能一步一步的把你引导上来。

   后来的一般声闻学者,在向上的历程中,从山谷要往山顶的这个过程中,分为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却了指导者的真意。 我们从谷底的山路,一路一路的往上迈进,目的是在最高的山顶。这个过程虽然有很多景色,也就是很多境界了,却被这些景色迷惑了,反而忘记了对一个引导者,真正的目的是在最高的山顶,这一点是真正的内涵跟意义。

   大乘学者,即是揭露这鸟瞰一切的意境,使他们归宗有在而直登山顶的。佛陀指导我们的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高那个山顶,那是真正的目的跟意义。你如果在沿途中看到很多的美景,很多的景色,但是毕竟那不是最高的目的,那是过程。如果你把过程的每一个山色,每一个美景都把它当作是非常了不起的,反而产生了执着。其实只有一个目的是最高的山顶。所以,大乘佛法只是把它点出来而已!直接契入法性空寂。就是直接体证到佛陀要你到达山顶的那个目的,就是一切法的如如法性,直接要体证的是这个。

  所以。大乘不仅不与释迦的本教相违,而且真能窥见释迦本教的真义,非拘泥名相的一般声闻学者所及。导师写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其实,导师真正要发扬的,要彰显的,是大乘佛法的与声闻学者不同的重点,点出来它的真意。其实,他本人也是在这里。所以很多学声闻的人,认为大乘非佛说,不承认大乘佛法。但是,导师就讲出来:真正的大乘不是流变的大乘!大家要注意听啊!是更能窥见佛陀本教的真义,不会跟佛陀的本教相违背,不会的!反而是一些拘泥名相的这些声闻学者,反而是有所执着了。

   如佛在『阿含经』中,从缘起的生灭相续而说诸行无常;从缘起的因缘和合而说诸法无我;无我我所的执见而悟入无生无灭的涅槃。释迦的方便善巧,使众生从现实经验到的因果生灭相续和合中,离执到达正觉的体悟。导师指出重点在【阿含经】里面,主要是谈缘起,缘起的生灭相续。从缘起现象的生灭相续,就知道诸行的无常性。缘起是因缘的组合,所以没有不变性,就是无我性。体会到无我、无我所了,就超越了那个执着,悟入的就是无生无灭的涅槃。这个就是佛陀方便善巧么,在生活中在现实的经验中,让你去体会、让你去观察,了解真相,你就离开执着了,就能够体悟了。

   实则此涅槃并不在一切现实的以外,现实的现象中,知道它的无常性,体会它的无我性,最后离开执着证入涅槃了。那么这个涅槃,就在现实的经验中超越了过去的执着而体证的,所以,不是离开现实以外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涅槃,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重点很重要!!!不是离开我们的生命跟现实生活的这个经验以外还有什么。

   不过为了引迷启悟,而相对的称之为无为、无生。这个重点如果能明白的人,那么修行在哪里修行?就在一切的现象!在现实界,身心能体验的,能观察的,不离开当前的这些因缘去观察,用今天学的法去观察,是不是这样子?是不是真的无常?是不是刹那不住?是不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性?体会到了、观察到了,确实是这样子的时候,那你平常的爱染执着你还会相续吗?过去爱染的、执着的,原来是刹那变化不停的。我认为很喜欢、很感受、很深的,现在也知道是生灭不住的,你还会继续吗?还要继续颠倒染着吗?所以为了“引迷启悟”,才告诉你有一个叫无生的、无为的。其实,都不离开我们的现象、经验法则。如果你今天在万法中,在身心的体悟中,也能够有这样的体会跟观察的话,那不就是同样可以体证无为无生吗?那么如果明白了,修行要在哪里修你就懂了,这个很重要啊!!!

   一般声闻学者,为名相章句所迷,将有为生死与无为涅槃的真义误会了。如萨婆多部,把有为与无为,看作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实体法。萨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在部派佛教里面,最后都是归于实有的。他们就是把有为跟无为,看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实体法。如果有为,像我们现在的身心是有为了;那无为,是跟我们身心不相干的另外一个实体法,那这样有为怎么修还是在有为,会不会变成无为?有为怎么修还是有为,那怎么能体会无为呢!因为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么,怎么会这边变成那边,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看【阿含经】也是讲,说缘起法就讲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是生住异灭的;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那么,我们就误解了,以为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法:一个叫有为法,一个叫无为法,这个就是萨婆多部的观念。佛灭后,到龙树菩萨的大乘开展以前,这个叫部派佛教。差不多都有这样的观念。为什么要破这种执着,为什么要有大乘的开展?那你们就明白了,那是必然要的,不然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这由于缺乏无生无为的深悟,专在名相上转,所以不能正见『阿含』的教义,不能理解释迦何以依缘起而建立一切。佛灭后,佛法就靠这些佛弟子口口相传,到后来有了经典。那么在《阿含经》的上面,如果我们今天在教义上执着了文字,在名相上转,没有了解这个名相真正的深义的话,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缺乏的就是无生无为的深悟,一个真正体会到无生无为的人当然不会去执着了,但是如果今天没有这样的体悟,你只在文字上去解释他用想象的、用归纳的、用推理的,推出来的东西都是依文解义,又容易产生这个问题。

   涅槃即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法则而显示的,如何离却缘起而另指一物!学缘起法就明白了,缘起的相生就是流转这一边,我们叫流转门;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在显示前面因的消失,后面的果就不相续,那么无为就是有为的不相续,就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还是不离开缘起的法则而显示的啊!怎么能够离开缘起指另外的一个东西或另外一物呢?所以,对缘起的深义不明白,也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结果。

   我们在谈缘起的时候很用心的,导师每一次在写任何一部书,谈到缘起他会一再的解释,一再的解释,其实,他就要让我们明白缘起的深义到底是什么!缘起不但讲现象的流转生灭,也是因为依这个生灭的止息也在谈它的还灭,涅槃的部分。所以缘起是两部分的,前面是流转后面是还灭,明白了,啊,涅槃悟无生也是缘起的还灭。所以不是离开缘起而有另外一个涅槃的实体呀!这一点明白的人,怎么可能会把涅槃当为实有的涅槃?另外一个实体呢?跟有为是不一样的!跟缘…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